閱讀屋>資訊科技> 初中資訊科技第一課的教學思考

初中資訊科技第一課的教學思考

關於初中資訊科技第一課的教學思考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透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初中資訊科技第一課的教學思考,歡迎大家閱讀,供大家參考。

  初中資訊科技第一課的教學思考1

  當今社會是一個資訊社會,初中學生又處於世界觀形成的初始階段,如果此時對資訊科技形成了不當的認識,對於將來進入資訊社會,顯然不是一件益事。從這個角度講,資訊科技的教學尤其是第一課的教學,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第一課”的教學現狀

  實際教學中,第一課往往被忽視,一是因為這部分內容學生未必感興趣,起碼學生期待的第一課不是這個樣子,他們更希望教師帶著他們到機房裡玩他們喜愛的遊戲;二是因為資訊科技教師也常常認為這些知識太過抽象,講起來沒有味道,既然學生不樂意聽,為什麼還要費心費力去講呢?這兩個方面的原因,使得第一課的教學營養嚴重流失。

  二、“第一課”的教學思路

  基於以上教學現狀,筆者以為,第一課的內容具有這樣幾點基本意義:其一,資訊不應當以一個抽象的概念出現在學生的面前,要讓學生認識到資訊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而技術可以推動資訊的跨時空交流;其二,資訊的特徵並不是自然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是需要藉助人的思維去分析歸納才能為人所發現並認識的;其三,只有掌握了資訊的特徵,才有可能更好地認識資訊,並讓資訊更好地服務於人們的生產與生活。

  那麼,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實現這些教學意義呢?筆者的思路是這樣的:第一,精心設計學習情境,讓學生認識到資訊、技術與生活的關係,以及資訊對於人的生存與發展的作用;第二,設計探究情境,讓學生去尋找並發現資訊所具有的基本特徵;第三,發揮想象,暢想資訊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發展。

  三、“第一課”的教學實踐

  在上述教學構思的基礎上,筆者進行了教學實踐,現將教學中的一些實踐寫出來,供同行們指正。

  在第一個環節中,筆者給學生提供了一則閱讀材料,這個閱讀材料來源於教學參考書,講的是一個義大利洞穴學家毛裡奇?蒙塔爾隻身一人,到義大利中部某一個地下溶洞裡進行一個“先鋒地下室”活動的故事。在教學中,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從這個故事中認識到資訊對於生活的影響,資訊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和基本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只有透過類似具有放大生活特例的材料的提供,才能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剝離出資訊,進而認識到資訊存在的意義。事實上,在分析了這一例項之後,再讓學生到自己的生活中尋找資訊並設想假如這些資訊不存在,那世界會是怎樣?學生自然就認識到了資訊存在的意義與作用。

  在第二個環節中,需要引導學生髮現資訊的普遍性、傳遞性、加工性、共享性、儲存性,以及資訊的價值等。從分析與歸納的角度來講,這一教學過程並不複雜,關鍵是學生所分析的材料是由教師提供,還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筆者在教學中提供了一大堆資訊,讓學生自己去比較發現不同例子中資訊所起到的作用。這顯然是一個分析之後再歸納的過程,資訊無處不在的事實證實了資訊的普遍性,“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背後的資訊傳遞性,一個媒體所釋放的資訊可以為全世界人所知道,這是資訊的共享性。而比較以前的資訊傳遞方式與今天的網際網路模式下的資訊傳遞方式,又可以發現技術在資訊傳遞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在第三個環節中,筆者引導學生暢想在未來的生活中資訊可能具有什麼樣的特徵,又可能採用什麼樣的傳播方式。這兩個問題的丟擲,可以發散學生的想象力,比如有學生說未來可以用光去傳遞資訊,還有學生說可以每個家庭發射一顆微型衛星去傳遞資訊……不管學生的想法如何,在想象的過程中關注到了資訊的特徵,又關注了技術的作用,這樣的教學就是成功的。

  四、“第一課”的'教學反思

  課後反思的教學思路與教學實踐,感覺這樣的教學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貼近學生實際的,因為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樂於思考,不會因為知識的抽象而感覺課堂枯燥。相反,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積極思考,能夠充分思維與想象,而對本課的三維目標的把握,學生也能達到一個比較好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在後來的教學中,學生不再一味想要去機房打遊戲,他們總希望筆者在課堂上能夠給他們帶來一些促進他們思考的東西,這說明這樣的教學能夠在學生的心中播下一顆有益的種子,而這不正是資訊科技所追求的基本目標嗎?

  初中資訊科技第一課的教學思考2

  一、資訊科技與數學教學整合的意義

  資訊科技不是一個單純的概念,與數學課程整合的資訊科技,我認為至少包含這樣二個方面的內容:

  1、多媒體技術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簡單地說多媒體技術的特點就是能將抽象的用形象的展現出來,把變化快的過程變慢下來,讓學生觀察得更仔細,這樣就有效的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達到了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教學目的。多媒體技術能將文字、圖象、動畫、影片、音樂等數字資源以圖文並茂,生動活潑的動態形式表現出來,給人以很強的視覺衝擊力,使原本枯燥無味的播講變成互動的雙向交流。還可以創設、模擬教學所需的情景,遠比單調的教學手段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2、網際網路在教與學中的應用

  網際網路包含有大量的資訊,為師生提供了探索的廣闊空間,老師可以透過網站收集學習素材,應用於備課;學生可以利用網際網路主動學習,互相交流,查詢學習資料,學會獨立解決問題。比如一些數學史料:像無理數的發現、勾股定理、黃金分割等,網際網路上都有詳細的介紹。讓學生藉助網路收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並進行研究,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數學學習方式。

  二、資訊科技與數學教學整合要處理的幾個關係

  1、正確處理教與學的“主導”和“主體”關係

  在平時的聽課和下載的一些課件中,我發現不少教師過於注重課件的整體性和精美程度,課件往往是從“同學們好”開始點選滑鼠到“同學們再見”為止,整個課堂流程全部預設得一清二楚,每個環節的內容都被事先寫在了點選後出現的頁面中,不可更改一次到位。更為有趣的是這裡每一個環節都在課件中被事先做好了標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演變成了以“電腦演示和學生觀看”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圈,學生的思維都一致的沿著這個圈不斷的、同步的迴圈,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因此,我們應把握住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透過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靈活多變的操作,使資訊科技發揮最佳教學功能,切不可讓多媒體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由過去的“人灌”變為現在的“電灌”。

  2、正確處理學生動手操作和資訊科技的關係

  在中學數學教學內容中很多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調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活動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尤其是動手操作對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更為重要。但是,在使用資訊科技與課程進行整合時,有的老師往往忽略了讓學生動手操作這一環節,把課本丟開,一節課都由媒體、軟體包辦代替教學內容的發展過程,學生只需機械地回答“對!”“不對!”,這樣學生的學習便成為被動學習。然而現代化教學中,教學手段變化了,但教學規律和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沒有變。不能心中只有“技術”,而忽略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3、正確處理教師板書和運用資訊科技的關係

  在使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時,我發現很多學生不記筆記,問其原因,比較一致的回答是“來不及”,因為資訊的轉化非常快,不少學生記了筆記就耽誤了聽課。教學中不少教師在利用資訊科技教學時,為了擴大課堂的容量,把本來準備板書的內容都事先輸在了電腦裡,上課時直接投影顯示出來,這樣一堂課下來,教師在黑板上沒留下任何痕跡或數字,學生就像看了一場電影,這樣做看似節省了時間,但卻忽略了學生的接受和記錄,其效果事與願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作為傳統課堂教學象徵的黑板和粉筆,仍有一些地方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時重現力強,隨寫隨看,可以較好地控制課堂節奏,內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刪。其次,板書能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一些解題的格式、步驟需反覆強調學生才能完全掌握。此外,好的板書有提綱挈領的作用,特別是在複習課時,知識的系統性尤其顯得重要,學生抬頭一看,便對本章節的重點一目瞭然。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必須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時間。如果所有結論、規律都呈現出來,學生思考的空間就狹小了。資訊科技的應用應當成為完善的教學過程中的一部分。用的恰到好處,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4、正確處理“下載者”與“學習者”的關係

  在平時的上課中,我們並不是每天都做課件,更多的時候我們是下載一些課件加以修改後用來上課。在這裡,我想提醒大家:下載來的東西就是你的嗎?不是!那些只是作者的,是真正認真去學的讀者的,不是你的,什麼時候是你的?只有裝進了你的腦子才是你的!在備課時,我總是先進行構思,明天的課想怎麼上,畫個流程草圖,然後再看下載的課件,依據自己的思路進行調整。有時也下載得到一些設計得相當棒的課件,我就認真的去體會,別人為什麼這樣上,和我的想法比較,好在哪裡。希望我們都能把自己從一個下載者變成一個學習者。

  有一句話,給我的感悟很深,是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裡的這句名言:我聽見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資訊科技與數學教學的整合給我們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初中資訊科技第一課的教學思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