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業/專業/職能> 高校的職能與專業技術職務的評審

高校的職能與專業技術職務的評審

關於高校的職能與專業技術職務的評審

  高等學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職能,承擔著培養創新型人才、致力於科技創新並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建設的重任。要良好地履行這些職能有賴於一支高水平並致力於這些工作的師資隊伍。高等學校專業技術職稱評審是教師的學術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業績的綜合反映。同時,由於工資、住房、崗位津貼等都與職稱掛鉤,對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具有“指揮棒”的作用。公正合理的職稱評審能充分調動教師從事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促進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如果職稱評審不公正,便會失去評審職稱的根本意義,甚至適得其反,挫傷很大一部分教師的積極性,無法很好地完成高等學校所固有的職能。

  每年職稱評審工作過後有人歡喜有人憂,每次都有人發牢騷提抗議,當然不排除其中有無理取鬧者,但從另一角度看,我們的職稱評審辦法確有須完善和改革之處。

  一、目前教師職務評聘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教學效果的重視力度不夠。在各類職稱評審檔案中從國家到學校對教師系列職務的評審中教學效果都有一定的規定。但是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彈性較大,比較難以準確地把握真實的內容,往往用好、突出、顯著、優秀等字眼反映,所有參評人員的區分度不大,或者乾脆只體現工作量而不體現其工作水平、教學效果。從而導致在職稱評審中往往只重視發表的文章數量、級別,科研課題數量、經費,教學工作量等判斷其水平,忽視申報者的教書育人業績和綜合能力。

  (二)把論文發表的數量當作學術水平高低的表現。在職稱評審中,普遍存在論文越多學術水平就越高的認識傾向。特別是在量化評價指標體系中,幾篇低水平、重複甚至抄襲之作低過了一篇高水平的論文。雖然人才是需要透過論文之類的“成果”來體現的,但所謂成果,關鍵是質量和有質量的數量,而不是和質量無關的數量。發表論文數量多,只是學術水平的一個方面,只能說明該教師比較勤奮,論文的檔次才是體現其學術水平的標誌。在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今天,更需要的是具有創新思想的高水平論文,我們應該把專業技術人員的注意力引導到學術創新和做好本職工作上來,而不是把專業技術人員的精力主要引導到論文數量上去,搞學術短期行為。

  (三)把刊物的“級別”與論文質量畫等號。刊物的“級別”越高,對所發表的論文的質量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越高。但是刊物的社會影響並不能絕對地反映每一篇論文的具體學術質量。現行的職稱評審中,由於評審時間短,專家在評審前並未詳細閱讀材料,靠兩三天的工夫,能把幾十甚至上百名被評者都研究透嗎?顯然不能。評審時,每個被評者的時間往往不足半小時,學科組專家根本來不及詳細檢視材料,特別是數量眾多的論文,在討論時往往只看發表的論文是什麼“級別”,而卻從不對論文的質量做任何評判,實際上是把刊物的“級別”與論文的質量畫了等號。如此便使人們去追求這些與真正的學術理論價值不相干的東西,造成了我國科技論文數量多而科技競爭力卻不高的結果。這樣做,就會使有些人因論文質量和載體“級別”不協調而吃虧或沾光,造成在看似公平的條件下出現實際上的不公平。

  (四)指導學生與服務社會不夠重視。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之一。致力於科技創新,推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為地方經濟和社會建設服務是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兩者對於高校教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並獲得一定的獎項所付出的心血比單純上好幾堂課要多得多。然而現行的`職稱評審中往往在職稱評審的綜合表上很難體現這兩點。指導學生參加各類科技文化活動獲得獎項所體現的水平很難用一定數量的教學工作量來體現。指導學生獲得的獎項不是參評者自身所獲得的獎項不能放在獲獎欄目,同時也很難歸併到教學欄目很難對它進行教學量的計算。科學知識只有轉化為新技術、新工具、新工藝,併為勞動者所掌握和運用,才能真正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目前高校科研成果與生產應用脫節的現象仍十分普遍。加快科技創新,加強產、學、研結合已迫在眉睫。然而在當前的職稱評審中,重視的是科研成果,是寫出來的論文,對於是否能應用到生產實踐中,是否已經轉換成生產力,為地方的經濟和社會建設服務毫不關心。對於一心撲在教學崗位上,創新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取得一定的成績,以及致力於科技創新,推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長年為欠發達地區提供科技服務,切實解決生產技術難題,並取得一定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高校教師造成了不公平。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

  以上問題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在於簡單化評審,在於追求公平的過程中,忽視或者邊緣化了一些比較難以量化的指標,取而代之的是容易量化的剛性指標。教學工作量好體現,但是教學效果很難評價,所以就用工作量來代替工作量和工作效果;論文的數量一目瞭然,但是論文的質量較難以評價,所以就用數量來代替水平;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容易分檔次,但是所發表論文的學術水平很難評價,所以就用發表刊物的檔次來代替論文的學術水平。這樣一來,表面上促進了職稱評審的公平性,但從深層次上卻與職稱的本意相違背的。其實,一些很難量化的指標也是可以透過一定的途徑進行量化而達到與剛性指標同等的地位。 "

  三、我們所做的工作

  職稱評審指標是評審的依據,同時對學校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起著導向作用。所以,它的科學與否不僅直接影響職稱評審的科學性與公正性,更深刻地影響著教師學習和工作的價值取向以及學校的管理工作。我們的工作也更多地體現在職稱評審的指標上。

  (一)進一步落實教學工作中心地位。教學是高校教師的首要任務,在職稱評審中更要體現這一點。首先在現有教學工作量的基礎上增加教學效果欄目。教學效果參考教務部門每年一次的教學工作業績考核分為A、B、C、D、E五檔,其中A的比率不超過20%,A、B的比率之和不超過60%,C、D、E都有一定的比率。在近三年(學年)教師教學工作業績考核中,最近二年考核為D或最近一年考核為E者,不得申報高一級專業技術資格。近五年教學工作業績考核累計三年為A者,優先晉升高一級專業技術資格。其次建立教學成果與科研成果等效評價機制。教學成果獎、教改專案、精品課程等在專業技術資格評聘中與科研成果、科研專案一視同仁。

  (二)評價指標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學術的第一生命在於它的質,而不在於量。因而職稱評審應當完全以學術作品的質為依據,在此前提下再看量。老子的論文只有五千字,但它成為千古名篇,其所以如此,就在其質。我們要求申報者的教學科研理念從重視數量向重視數量與質量結合轉變。首先在職稱評審中把所填論文的數量進行限制,申報正高者限填8篇,申報副高者限填5篇。這樣一來,不僅我們的學科組專家在評審過程中有時間對所填報的論文進行仔細閱讀,以判斷其學術水平,同時也有利於專業技術人員科技水平的提高,還有利於創造良好的學術氣氛。如果我們每位專業技術人員在每次晉升時,都能有一篇真正具學術價值的創新論文,那麼我們國家就會越來越接近創新型國家的行列。其次在論文的後面增加一個指標,論文的引用率。引用率包含轉載、摘登、被同行引用或被社會實踐領域所應用等。引用率能夠很好地體現論文的質量,一般說來引用越多就越有價值;反之,一篇論著若沒有人引用,那就是一篇死的東西,是沒有價值的。同時它比較客觀。引用率並不是作者自己能夠完全控制的,它所反映的是學術界較為客觀的反響。總之,引用率標誌著一篇論著在學術界影響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率是一箇中性詞,就是說,引用率並不意味著只是正面的反響,而是同樣包含反面的反響,如論爭、批評等亦包含在內。學術爭論本身就潛藏著巨大價值,也許最初提出問題的那個人的觀點最終證明並不正確,但引起爭論這一事實就說明他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或者意味著它涉及到了一個以前未涉及的領域。這個問題的提出就具有極大的價值,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要困難得多。

  (三)設定帶隊訓練和社會服務模組。作為三大職能之一的社會服務,在職稱評審中理應得到一定的體現。我們在職稱評審的綜合表上增加了帶隊訓練和社會服務欄目,讓參評的教師填寫帶隊訓練的成績和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建設所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模組的單獨設定使得這方面的工作有地方體現以外,同時也強化了創新性人才培養和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建設在職稱評審中的地位。

  評審指標要發揮其作用,必須要內化到評委、專家的評審過程之中。還需要我們人事部門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專家把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與提高教學質量結合起來,與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建設結合起來。要高度重視教學一線人員的評審,重視教學工作成果,要把教學工作質量作為教師評審、聘任的重要指標,使教學效果好的教師在專業技術資格評審中得到優先晉升。要營造創新人才培養環境,真正使那些敢於創新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敢於技術創新並取得創新成果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要鼓勵教師樹立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意識,促進產、學、研結合,引導教師把科學知識轉化成現實生產力。評審時不僅要看科研專案和獲獎,也要看申報者產學研結合、服務地方的情況;特別是稽核申報者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造福人民群眾的能力和水平。

  通過幾年的職評改革工作,我們欣喜地看到,教學的中心地位正在進一步強化,重視教學,重視實踐,重視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風氣正在校園裡重新悄然興起;教師的整體科研水平不斷提升,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加強。一支高水平能很好地履行高校職能的師資隊伍正在形成。

【高校的職能與專業技術職務的評審】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