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業/專業/職能> 影視傳媒類高校專業大揭秘

影視傳媒類高校專業大揭秘

影視傳媒類高校專業大揭秘

  中國影視行業分析

  一、進軍中國影視業

  自20xx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100億大關以來,中國電影產業呈現出飛躍式的發展態勢,直至20xx年仍繼續保持著強勢的發展勢頭。20xx年,國產電視劇交易額突破100億,電視劇交易額增長率也呈明顯上升趨勢。從整體產業環境上來看,中國不論是在院線數量、銀幕數量、電影票房,還是電視收視率方面,都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目前,中國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影視市場,也因此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關注,各種影視公司紛紛進軍大陸市場,隨之而來的影視企業改革、重組、合併也風起雲湧。

  二、迎來黃金時代

  中國影視在生產、融資、收益方面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主要有三大發展趨勢:

  1.追求質量提升和型別的多樣化。中國目前年產影視劇數量已經將近千部,但是能夠上院線和電視臺的只有三成左右,這種現象說明了,中國將來在影視製作上,質量的提升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另外,在型別上,中國目前缺乏影視型別的多樣化,也缺少主打的品牌,除了武俠片之外,中國還需要發展更加豐富的型別片,以滿足不同層次的觀眾需求。

  2.中外合作更加頻繁,打造中國影視品牌。近年來,中國影視的國際化傾向越來越明顯,中國每年對外輸出的影片中,90%以上的票房來源於合拍片,很多流行電視節目都是從國外引進品牌。中國影視企業開始出現對國外企業的兼併,萬達併購美國AMC,小馬奔騰併購好萊塢特效公司DigitalDomain。不過,在品牌發展上,中國仍然沒有寶來塢或好萊塢這樣的世界品牌,所以如何打造中國自己的影視品牌形象仍迫在眉睫。

  3.網路傳播的比重在增加。網路的終端消費改變了傳統的媒介消費模式,從單屏到多屏,從固定到自由,網路終端越來越成為影視傳播的重要手段,而且所佔的產值比重也在上升。

  三、中國影視業缺乏哪些人才

  中國的影視行業主要稀缺三個種類的人才:

  首先,從專業訓練角度來看,要做好影視,首先需要的是技有專長的人,他們必須理解電影的語言、語法、技法,最重要的是要有實際操作經驗。

  其次,從專業教育的角度來看,專業的影視人才還缺乏熟悉影視經濟規律,懂得媒體運作,把握影視的整體發展趨勢,善於創新的管理、經營人才。

  再次,從綜合教育的角度來看,當今的影視發展與藝術以外的多學科交叉越來越緊密,分工也越來越細。從事影視產業的與法律專業密不可分,從事製作的與計算機技術形影不離,從事營銷的與市場營銷學、經濟學、社會學都要打交道。因此,當今的影視發展對影視人才的需要是多元而廣泛的,一個真正的影視人才不再是術業有專攻即可滿足,而應該是一種複合型的高素質人才。

  院校解讀

  NO.1北京電影學院:致電影人的情書

  ⊙北京電影學院 楊文火

  明星搖籃

  說到明星,北京電影學院可謂是明星的搖籃,從十號線西土城站東南出口往南走,你會路過CCTV-6(電影頻道)。把電影頻道與電影學院放置得如此臨近,似乎有點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感覺。張藝謀、陳凱歌、韓三平、顧長衛、田壯壯、李少紅、陸川、蔣雯麗、陳坤、趙薇、黃曉明、黃渤、徐靜蕾、海清、楊冪、黃聖依、王珞丹等明星都在這裡出道。

  北京電影學院建於1950年,幾經風雨,略成正果,目前正在朝著建設世界一流電影學院的目標邁進。一進大門直走,正對面的就是教學樓大樓,大樓與旁邊的小樹林連成一體,曲徑通幽。教學樓裡莊重地擺放著季羨林先生親筆題寫的校訓:尊師重道,薪火相傳。這是北京電影學院的校訓,也體現了學院的傳統特點:師傅帶徒弟,拜師學門道。

  由於電影製作的系統化,所以每個專業的學生並不是獨立的,他們在平時就已經建立了一種合作關係,一個影片的製作所需要的攝影、錄音、美術等都是全方位立體化的,所以專業互助是北京電影學院的特點。

  院系瀏覽

  對有志於報考電影學院的同學來說,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各個院系的專業設定和特點。文學系目前影響力很大,《三峽好人》的賈樟柯,《潛伏》的姜偉,《北京遇上西雅圖》的薛曉璐和《李米的猜想》的導演曹保平等,都把文學系抬上了新的高峰。目前文學系主要設有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影視劇本創作和電影史論兩個專業方向)。

  導演系是所有熱心當導演的人的夢想,導演在中國基本與一把手意義相當,當上導演就有了最充分的話語權,是不得不關注的一個學院。導演系目前設有戲劇影視導演專業(故事片創作、紀錄片創作、剪輯三個專業方向)。

  攝影系是整個電影行業的硬體組成部分,另外,按《東方紅》的調子來唱,攝影系出了個張藝謀。目前,北京電影學院的院長張會軍先生以及很多第五代的領軍人物都來自攝影系。攝影系主要有影視攝影與製作專業。

  錄音系是電影的半邊天,如果電影沒有了聲音,那麼我們只能回到默片時代了。錄音系主要開設有影視錄音藝術和音樂錄音兩個專業方向。

  美術系是一個集古老與年輕於一身的系。古老緣於它的建系非常早,大家知道很多中國經典動畫片(以前叫美術片)都是來自於這個小作坊,而年輕的含義是指導它現在的影視特效專業是一個世界潮流的新興專業,發展潛能無限。目前美術系主要開設有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和戲劇影視導演兩個專業,共有六個專業方向,以電影美術設計為龍頭,電影特技設計、電影(電視)廣告導演、新媒體藝術、影視虛擬空間設計、電影人物造型設計多元共生。

  電影學系是一個世界級別的系,敢叫這個名稱的系目前在中國是唯一的,但它卻是世界範圍內電影學的最權威陣地。說到電影學系,我們會想起斯皮爾伯格,想起卡梅隆,想起大衛林奇,因為他們的母系也叫電影學系。

  表演學院是電影學院的招牌菜,每年媒體關注的重心,明星的搖籃,夢想的集結號。不多說了,能考上表演專業的人是千里挑一。

  動畫學院是新興的熱門專業院系,中國目前最大的動畫專業教學單位,每年舉辦的動畫學院獎非常有影響力。

  攝影學院,如果你想學好平面攝影,這是最專業的起點,當然你同樣也能拍電影,比如甯浩就來自這個學院

  教學相長

  北京電影學院教學任課的教師都有十分豐富的電影創作經驗,而且,學院創造條件使專業課教師能做到1/3時間上課;1/3時間備課、進修、著述、科研、訪問;1/3時間進行藝術創作。所以,一直以來,北京電影學院的教學特色就是創作教學。

  看電影是學生的一個重要任務,這在過去影片稀缺的年代裡,實在是一個美差:學生說,我看電影呢!不是玩,我在學習!本科學生在上大學期間,平均每年要觀看電影大約180部,四年中總計大約會看800部。如果加上專業課、創作課程及自己學習觀看的錄影帶、DVD、VCD形式的電影,那會更多。光看還不行,還要開闊視野。學院每年要請一些著名電影導演像謝飛、張藝謀、陳凱歌、王家衛、馮小剛、張國立等來放映他們拍攝完成的影片,與學生進行電影創作交流。

  光看不行,還要練。僅以導演系、攝影係為例,一年級拍照片作業和VSH錄影作業,二年級拍DV作業和BETACANM錄影作業,三年級拍16MM膠片作業,四年級各個專業的學生聯合拍攝35MM膠片作業。學院提供攝影機、35MM膠片、照明燈具、錄音裝置和部分製作經費。

  中國電影的過去和現在,都留下了北京電影學院的身影,我們也相信她還將為中國電影的未來再接再厲,傾盡全力,成就中國電影人的光榮與夢想。

  NO.2中國傳媒大學:我的非主流生活

  ⊙若竹

  對於眾多期待踏入大學校門的同學來說,讀大四的我稱得上大師姐了。四年前,在收到中國傳媒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後,我終於放下了懸著的心,雖然沒有如願進入第一志願專業新聞學,而是被調劑到傳媒經濟,但可以在中傳開始求學生涯,這令我分外期待。

  中傳的青春之歌

  新生開學報到迎接我們的是將近一個月在遠郊的嚴苛軍訓,期間設立了廣播電臺、設定了黑板報展示、CCTV軍事頻道採訪跟拍、結業後還有一場才藝展示的晚會。異於京城其他高校的軍訓之旅讓我們一個個曬得黑不溜秋的同時又真正感受到了傳媒高校的特別之處:主題各樣、頻率頗高的傳媒人、影視人講座最得我心,我幾乎一場不落到現場聆聽,赫然成為學校400人報告廳、1500人報告廳的常客,雖不是那類會在互動環節踴躍提問的學生,但我卻會用筆記下每一次的聽後感,這個習慣多少令我受益匪淺;一年一度的校園重磅歌唱比賽廣院之春,堪稱廣院學子們集體狂歡的大party,在這裡你可以一路跟進或驚豔或奇葩的表演,也可以充分感受廣院獨有的噓臺文化不滿意不樂意不贊同不願附和,沒問題,異口同聲的噓帶給你極大的參與感。

  噓臺文化久來有之,可以追溯到很早之前的廣院人,但我們可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亂噓,那些真正有實力且撐得住場的演講、表演、播報等,也會贏得臺下的掌聲。連知名主持人都說,正是在學校時經受了臺下觀眾的噓臺洗禮,才讓他們日後面臨各種主持狀況都處之泰然。

  專業與就業

  當然,專業學習並不會因為多彩的校園文化就輕鬆起來。3/5經濟學課程、1/5新聞類課程、1/5管理類課程構成了我所學的傳媒經濟專業課程。對任何一個學生來說,心儀的專業會因為放縱、懈怠而學無所成;調劑的專業也會因為努力、認真而學有所得。我不是說教也不敢說自己就學得多好,而是覺得態度決定結果。大學教給我們的是一種人文素養,是一種開放的求知心態。在中傳4年的學習生涯中,除了完成專業學習,我確實接觸了很多自己嚮往的媒體資源:去電視節目錄制現場當觀眾;在學校舉辦的晚會現場感受可以媲美專業水準的`舞美效果;大四時在班主任的帶領下去地方電視臺實習非主流的專業並沒有制約我去體驗主流的校園時光,任何事都是如此,只要敢想就一定有辦法去做。

  中傳的大部分畢業生都會去電視臺工作,對國內電視傳媒的貢獻最大,從CCTV到省市地方臺,中堅力量都是中傳的畢業生。尤其是播音主持、電視攝像和編導,中傳出來的都是業內拔尖人才。但在電影人才方面,中傳就相對薄弱些了,雖然近幾年有所進步,出了點成績,可想趕上電影學院和中戲,恐怕還得繼續努力。

  大學四年畢業後,我也進入了北京的一家傳媒公司工作,這得感謝我的班主任為同學們多方介紹實習機會;非常重視校友情誼的廣院文化也令我們在找工作時可以大打校友牌;另外也有一個作用力,那就是行業人士叢集效應,不論所學專業是什麼,凡媒體行業相對都比較認可中傳這個學校招牌。

  NO.3上海戲劇學院:夢想的情懷

  ⊙王一楠

  2011年高考,我被上海戲劇學院錄取,拿到了夢想中的編劇專業,兩年過去了,我似乎什麼也沒有改變,但實際改變很多,視野得以開闊,心境更為踏實。而這一切都源於在上戲的薰陶。

  初識上戲

  上海戲劇學院位於上海市靜安區華山路與延安西路高架之間,是絕對的商業中心,周圍都是交通主幹道,且距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美琪大劇院等都很近。上戲設有導演系、表演系、戲劇文學系、舞臺美術系以及電視藝術學院、戲曲學院、舞蹈學院等多個分院。上戲在全國同類高校中處於頂尖水平的是戲劇文學、舞臺美術、戲曲以及舞蹈專業。

  上海戲劇學院位於國際大都市,全國的經濟金融中心,對演員的培養也順應這一形勢,走向經濟化和市場化,著力培養海派演員。雖早期曾有祝希娟、焦晃、潘虹、奚美娟、李媛媛等實力派演員,但近幾年來逐漸往青春偶像派發展,如陸毅、李冰冰、佟大為、聶遠、馬伊利、周杰、胡歌等人先後成名,其共同點是均以出演英俊瀟灑靚麗多情的角色居多。就這一點來說,上戲雖然大牌明星數量明顯不如中戲,但受到廣大少男少女歡迎的青春偶像派演員卻大大多於中戲。

  實驗劇院,上戲的靈魂

  一進東門,左手邊便是實驗劇院。劇院前面莎士比亞的塑像靜靜地向遠處凝望,代表了上戲的氣質。劇院裡的舞臺很是氣派,鏡框式結構,高7米,寬12米,深36米,臺前樂池是可以升降的。還有非常寬敞的左右副臺以及近千個觀眾座位。

  實驗劇院除了平時的教學演出任務,到寒假時會上演學院的畢業大戲。除此之外,這裡還常常有國內外大型專業文藝團體的演出,包括英國皇家話劇院、日本國家交響樂團、日本女子合唱團以及國內大型知名文藝團體等。

  求學紅樓

  紅樓是上戲的教學樓,依然是西式的建築,四層,紅牆,屋頂上有小天窗,很有歷史感。學院的學生上課的時候睡覺,都美其名曰紅樓夢。紅樓頂層還建有傳統樣式舞臺的大排練廳和實驗戲劇基地黑匣子。因為裡面是全封閉的,黑乎乎一片,必須打燈照明而得名。

  紅樓的斜對面是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小劇場。每年的11月,上戲會有小劇場戲劇節,屆時到上戲逛的話,可以到小劇場、黑匣子、大劇場等處看戲,很是過癮。

  逸夫舞臺是主演京劇兼演地方戲曲的舞臺,每一次的觀演經歷都留下鮮活的印象。上海人對越劇非常痴迷,且不說生活氣息濃厚、表演細膩到位的越劇演出場場滿座,單是看著演出臨近尾聲,那些戲迷一改文明姿態,一湧而前,圍著樂池,叫著他們喜愛的演員的名字,越劇演員在這樣熱情的氛圍中幸福感和成就感會油然而生。

  無論是紅樓還是逸夫舞臺,到處都能見到我們聽課、蹭課的身影,我們以虔誠的心態穿行於各個教室,認真聆聽各位專業老師精彩的講授,老師們的鼓勵讓我們求學路上不孤單。

  對於編劇這樣實踐性很強的職業來說,寫作實踐是很珍貴的學習機會,只有親身的實踐,才能體會其中的甘苦,才會有作品的體現,才會有最後的呈現。一直以來,因為才淺和膽怯,我對編劇這個職業心存畏懼,不敢輕易涉足。上戲的學習,我把自己扔到一個相對陌生的領域裡開始新的嘗試、新的學習體驗,逐漸嘗試著學習從選題材、找素材,到立意構思、寫大綱到最後完成作品一個完整的過程,讓我從此有了劇本寫作的勇氣和信心。

【影視傳媒類高校專業大揭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