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業/專業/職能> 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機制

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機制

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機制

  一、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機制

  從一名學生到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過程,是一個需要個體長期努力和各種促進個體從教素質提高的機制共同作用的過程。對於大部分教師來說,他們都是經過了高等學校的培養,經過到學校的見習、實習,並接受一定的在職培訓,透過教師自己的教學實踐而逐步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經過了大學的培養機制(包括見習、實習機制)、進修單位的培訓機制、校本培訓機制、學校評價機制和各種獎懲機制等,經過這些機制的共同作用,再加上教師本人的主觀努力,他才有可能從一名師範生或大學生成為具有一定專業水準的教師。在這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多種機制中,除了制定有利於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政策外,發揮著最重要作用的機制主要有三種,一是大學尤其是師範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院)的培養機制,二是對現任教師的培訓機制,三是學校管理中的教師評價機制。

  1.培養機制

  教師的培養機制是指有關教育機構培養教師的各種制度以及它們間的關係的具體運作方式。在我國,承擔培養教師的主要機構是師範類大學和學校,目前,由於教師地位的日益提高、教師資格證書制度的逐步實施、以及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的逐步形成等原因,非師範類大學畢業生的從教比例也正在逐步提高。因此,教師的培養機制不僅僅涉及到師範類學校,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涉及到非師範類學校;同時,培養不僅僅是包括對未來教師的培養,也包括在職教師所接受的學歷教育。

  毋容置疑,教師培養機制的完善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高低,因為從成熟的專業六大特徵(專業知能;專業道德;專業訓練;專業發展;專業自主;專業組織)來看,它是促進教師專業知能、專業道德、專業訓練、專業發展的重要機制。近年來,我國師範教育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師範教育體制、專業設定、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改革無不都是為了能最有效地促進未來從事教學工作的學生素質的提高。可以說,如果我們的畢業生在即將從事我們的教育工作之前,已具備了很高的教師專業素養,那麼,我們的教師職業成為一門真正的專業就為時不遠了。

  2.培訓機制

  對教師的培訓通常是指由於社會和學科知識等方面的發展,現任教師應該進一步接受有關學科知識更新、業務素質提高等方面的再教育,不斷“充電”,以更好地勝任教學工作。所謂教師的培訓機制也就是有關教師進修提高的制度以及它們間相互關係的執行方式。長期以來,我國教師的培養機制和培訓機制一直是分開執行的,它們分別承擔著培養教師和提高教師素質的職責。隨著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不斷深人,以及教師職業專業發展理論和終身教育思想的不斷影響,這種條塊分割的格局正在被逐步打破,對教師的培養和培訓正在逐步朝著一體化的方向發展。這種教師職前、職後教育的一體化的改革,無疑是為了形成一種更有效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機制。“需要不斷地學習進修”是專業化的重要指標之一。

  3.教師評價機制

  當我們簡要地瞭解了教師教育的兩種主要機制——培養機制和培訓機制,在承認它們對教師專業化發展方面具有很大作用的同時,我們有必要對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機制——教師評價進行較為詳細的分析。

  從時間上來看,教師接受培養和培訓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而與教師教學生涯伴隨始終的教師評價則要比它們長得多,況且,教師的教學是一門實踐的藝術,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學校的日常管理下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的。也就是說,教師的專業自主發展是與學校的教師評價工作,伴隨始終的。從這點來說,教師的自我評價對於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意義重大。

  二、教師評價的核心——自我評價

  教師評價是一項十分複雜而重要的活動,正是由於這種複雜性和重要性使得“沒有哪個領域如教師評價那樣持續地成為研究的熱點”。就其複雜性而言,在很大程度是田教師評價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1.教師評價的特殊性

  這種複雜性和特殊性主要來源於:

  (l)教師角色的多樣性

  教師這一職業是一個多重角色的職業,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在不同的情境下,常常擁有多種身份,擔任各種不同的角色。美國心理學家林格倫曾把教師的心理角色歸納為三大類:教學和行政的角色(包括教員、課堂管理員等),心理定向角色(包括教育心理家、人際關係的藝術家等),自我表現的角色(包括學者、父母形象等)。也有人認為教師的角色主要有“權威者角色”:包括知識的傳授者、團體的領導者、模範公民、紀律執行者、家長代理人;“心理工作者”:包括朋友與知己、人際關係的藝術家、心理治療者。由於人們對不同角色的不同期望,致使“人們普遍認為,教師這一職業,是角色衝突的一種典型情境”。這就使得我們在對教師進行評價時,究竟是應從多種角色出發,還是應該突出某種角色時,常常遇到不少困難。

  (2)教師勞動的複雜性

  教師的勞動是複雜的。這種複雜主要表現在:第一,教師的勞動是一種高階的腦力或者精神勞動。一般來說,教師往往要在先掌握有關知識、能力和社會生活規範的情況下,才能起到幫助學生學習的積極作用,透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學生的積極學習,最終才能造就具有個性完美、德才兼備的學生;第二,教師勞動的物件是具有個性的、正在迅速成長中的兒童和青少年。由於學生的個體性差異以及教育內容、教育環境的不同,教師的勞動應該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需要有創新精神的教師;第三,教師勞動成果的集體性和綜合性。學生所取得的成功和進步,很難說是具有哪位教師的作用,每位教師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學生的變化是一種社會性的變化,相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學校教師的作用也只是家庭、社會、學校所起作用的一部分;第四,教師勞動的成果顯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即教師培養的學生是否滿足了社會的需要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一般要等到經過社會的檢驗才能得出結論;另外,教師的勞動還具有時空的靈活性,勞動形式的個體性等特點。馬卡連柯曾指出:教育學是“最辯證、最靈活的一種科學,也是最複雜、最多樣化的一種科學”。它很大程度上說,教育科學的這些特性就體現在教師的勞動上。

  由於教師勞動的這些特點,使得我們在對教師的勞動價值作出判斷的時候顯得困難異常。目前教師評價實踐中有以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為主要依據的評價傾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會發現教學過程中教師勞動的創造性同教師評價追求有效教學的單一性標準,教學成果的綜合性、集體性與教師評價的個體性,教師勞動成果的追效性與教師評價所要求教學反饋資訊的及時性之間的矛盾顯得越發尖銳。

  (3)教師管理的特殊性

  一方面,由於教師角色的多樣性和教師勞動的複雜性,決定了對教師的管理應該是一種特殊的管理;同時,也更應注意到教師在學校教育中所處的特殊位置。在學校教育最主要因素:教師、課程、學生中,學校教育的目的只一個,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就是說最終的目的是指向學生的,但要達到這一目的,如果離開了教師則是根本不可能的。列寧同志曾指出:“在任何學校裡,最重要的是講授的思想政治方向。這個方向由什麼來決定呢?這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學人員來決定,…一切‘監督’、一切‘領導’、一切‘教學大綱’、‘章程’等等,絕對不能改變由教學人員所決定的課業的方向。…學校的真正的性質和方向不是由地方組織的良好心願決定的,不是學生‘委員會’的決議決定的,…而是由教學人員決定的。”

  教師角色的多樣性、勞動的複雜性以及教師所處地位的特殊性,決定了在對教師進行評價時,任何單一性的評價主體要想對教師作出全面而科學的評價是極其困難的,同時,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正是由於教師這一職業有這些特殊性,才從根本上決定了教師的職業,應該是一個專業。

  2.教師評價的主體

  在現實的學校教師評價活動中,為了能全面而客觀地進行教師評價,一般都採用多途徑、多主體來評價教師。較為常見的教師評價主體形式有:(l)領導評價,一般是指教育行政領導、學校領導(校長、教導主任、教研組長等)對教師的評價。它是教師評價中對教師促進作用最大的一種外部機制。因為,在我國,領導對教師的評價,通常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教師的職務晉升、獎金的分配等激勵性手段聯絡在一起的。領導評價能否對教師素質的提高起促進作用,同領導者本身的素質、評價水平、公正的程度具有極大的關係。(2)同行評價,是指教師與教師間的互評。由於教師評價是一項專業性非常強的工作,尤其涉及對教師學科水平、教學技能等方面的評價時,通常需要藉助專家或同行教師的評價,才能保證教師的評價具有一定的效度。(3)學生評價,是指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因為,教師勞動的成果最終體現在學生身上,同時,教師工作的絕大部分工作是面向學生的工作,因此,不少學者認為,學生是評價教師工作好壞的主要發言人。(4)社會評價,是指學生的家長,以及社會其他人士、團體對教師的評價。它常常表現為一種社會對教師行為規範的要求和總體性的看法。(5)教師自我評價,是指教師透過自我認識,進行自我分析,從而達到自我提高的過程。它首先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自我認識能力,包括對自己的教學工作、專業水準、人際關係等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有所認識,尤其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能力缺陷以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然後,還需要有一定的自我分析能力,分析自己的不足和存在問題的原因;最後才有可能找到實現自我提高的途徑。

  3.教師評價的核心

  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領導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社會評價是評價中的“他評”,都是教師評價中促進教師素質提高的外部機制,即都是利用外部的壓力、外部的要求來刺激和規範教師的行為。而教師的自我評價則不同,它是評價中的“自評”,是一種教師透過認識自己,分析自我,從而達到自我提高的促進教師素質提高的內在機制。也即它是一種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內在機制。教師自我評價對於促進教師素質提高的重要作用,至少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眾所周知,當代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題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無疑是一種主體性教育思想,其重要目標之一是要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意識。而要培養具有積極自我意識的學生,則首先必須具有積極的自我意識的教師。而我們的評價中,強調教師進行自我評價,則正是培養教師本身自我意識的最佳途徑之一。我們強調教師的自我評價,將有利於教師在評價學生時,同樣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從而最終有利於學生積極的自我意識的形成。

  (2)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素質教育的內涵隨著經濟社會和教育本身的發展,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效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要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當然,教師創新精神的來源,離不開本文前述的教師培養和培訓機制,但是我們可以說,沒有自我評價能力的教師,是不會有創新精神的。因為,創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自身和現實的反思,尤其是來源於對自我的不斷否定。因此,自我評價在培養教師的創新精神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3)從前面對教師勞動和教師角色、以及教師管理的特殊性分析中我們知道,教師勞動和教師角色是複雜而多樣的,尤其涉及到教師知識現、學生觀、人才觀等教育教學觀念的評價,用他評的方法,難度是顯而易見的,而自我評價作為一種教師自己認識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從而自己提高自己的過程,對自身的觀念的更新來說,不失為一條有益的途徑。

  (4)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內部動機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續的作用。自我評價作為一種自我發展的動力機制,對於教師的發展來說,是教師專業提高的根本動力。正如哈里斯(b.m.harris)和希爾(j.hill)所指出:“只有教師本人對自己的教學實踐具有最廣泛、最深刻的瞭解,並且透過內省和實際的教學經驗,教師能夠對自己的表現形式和行為作一個有效的評價”。

  (5)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無論是領導評價,還是教師同行評價,它們要對教師的'行為產生作用,最後都需要經過教師自我評價的機制,透過教師的認同、內化,最終才能起到促進教師素質提高的作用。

  當然,並不是在進行教師評價時,教師才進行自我評價,教師的自我評價可以說是貫穿於教師專業成長過程始終的,在前述的教師培養機制和培訓機制中,要能發揮促進教師素質提高的真正作用,同樣離不開教師的自我評價,正是在這些意義上,我們可以將教師的自我評價看成教師評價的核心。

  培養教師自我評價能力的途徑是多方面的,我們可以在培養教師的師範教育和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的培訓過程中,採用多種形式來提高教師進行自我評價的能力,但就結合學校工作的實際情況和學校開展教師評價的現實,在學校的教師評價中有效地開展教師的自我評價不失為一條培養教師自我評價能力的有益途徑。

  三、有效開展教師評價的策略

  教師在進行自我評價時,最常出現的問題可能是往往對自己的評價過高或者過低。為此,我們應該針對教師在進行自我評價時,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採取一些策略,這些策略主要包括:

  1.對教師進行自我評價教育,樹立正確的自我評價觀

  “人貴在有自知之明”,確實要客觀地對自身作一番評價是比較困難的。自我評價的前提是自己有自我評價的要求,讓教師懂得只有透過自我評價的內化,才能從根本上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從而做到發揚優點、克服不足。史蒂芬·柯維(stephencovey)的自我評價現或許對教師來說是有所啟示的:“你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成為一個行動正確的人,這是持續一輩子的自我更新過程。過去錯誤的行動態度是‘不到破損不堪,絕不輕言修補。’現在正確的行動態度則是:‘如果沒有任何破損,那是你檢查不夠周全的緣故”。

  同時,作為教師也應認識到,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教師角色的期望也在不斷提高,過去人們常將“教師”看成是“教書匠”,即教師只要能灌輸給學生知識就可以了;而後來人們又在此基礎上,將教師看作是“能師”,即不僅要傳授一定的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形成一定的技能和啟迪學生的智慧;而現在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應該是一種“人師”,即他不僅是教書,而且還要育人。要以高尚的人格來塑造學生的人格。誠然,要成為“人師”是對教師的高要求,但它卻是我們實施素質教育所必需的,同時,也是教師專業化發展所要求的。為了能夠達到這種高要求,教師在進行自評時,應將自我的角色定位在“潛在的學習者角色”。因為,“真正的學習,涉及人之所以為人此一意義的核心。透過學習,我們重新創造自我。透過學習,我們能夠做到從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認知這個世界及我們跟它的關係,以及擴充套件創造未來的能量。事實上,你我心底都深深地渴望這種真正的學習。”

  2.研製可操作的教師自評指標體系

  教師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有賴於教師自我評價觀念的更新,另一方面,也有賴於我們是否為教師進行自我評價所作的準備。筆者曾對上海市三百多位中學教師進行過有關教師評價的問卷調查,在調查教師在進行自我評價時最缺乏的是什麼時?有近一半的教師認為學校缺乏教師自評體系,同時筆者對來自全國各地近百位重點中學校長的訪談調查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結果。指標體系是評價的依據之一,而自評的指標體系無疑是自評的依據,它為教師在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行為時有了一個參考點。為此,我們必須儘快地開發操作性強的

  教師自評指標體系。

  在開發教師自評指標體系時,對影響教學結果的有關因素進行評價可能比簡單地評價教學的結果來得更為有效。因此,我們應將自評的指標集中在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上。同時由於自評的主要目的在於改進教學,因此,一般說來這種指標不宣給權重,作出定量化處理。同時,在自我評價準則方面,除了指標體系還有“概括性問題”,如何體現出培養教師的創新精神的導向作用,也許“概括性問題”作用更大,這正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加強對教師自我評價機制的研究,提高教師自我評價的意識和自我評價的能力,能夠有力地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與此同時,教師自身評價能力的提高也會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因此,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需要教師的自我評價,教師自我評價意識和能力又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條件。

【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機制】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