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讀《現場與背後》有感

讀《現場與背後》有感

讀《現場與背後》有感範文

  經張主任推薦,我看了賁友林老師的《現場與背後》這本書,被賁老師精湛的教學技藝和學生精彩的學習活動深深折服。現就淺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一、學習“腳手架”,促使學生學會學習。

  1、課前完成“學習研究”

  賁老師一般會給學生布置“學習研究”。學習新課的話,一般會佈置幾個有代表性、直切重難點的題目;複習課的話,一般會讓孩子整理相關的知識,並設計練習題目。

  2、一組同學上去彙報

  上課伊始,就透過“抽籤”或“指定”的方式,然後就是全班共同交流,或修正、或補充、或提升。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讓人不由得為之讚歎。

  3、全班交流“提醒”

  讓我覺得孩子該出來的`東西都出現了,課堂應該已經足夠了。可賁老師沒有就此停手,而是繼續“交流提醒”環節。在這個環節,孩子們並沒有如我所想去重複前邊講過的,而是對學習中的難點、易錯點進一步挖掘,使得課堂更加豐滿。

  4、交流學生設計的題目。

  這個環節,孩子一般會找自己學習過程中易錯的,或認為別人容易錯的,或有思維含量的題等等。總之出現的題目,會比老師一己之力想的要豐富、有質量的多。佩服智慧的賁老師。

  5、衍生新的“研究”。

  這個環節不是讓孩子課堂隨機生成,而是課前研究後,就應該寫上去的。這樣在課堂上交流才更有質感,更有啟發性,也為下節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有了有效的“腳手架”做支撐,加上賁老師方向的引領和方法的引導,學生變的越來越會學習,越來越自信。

  二、老師的點睛之語——凝練、形象。

  當學生交流到稍有“卡殼”時,老師高度凝練、直觀形象的語言就如指路的明燈,指引學生向前去;或如“一顆釘子”,深深印在學生心裡。長此以往,學生的語言表達也隨著老師的薰陶,越來越好。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複習”一課時,老師的幽默、凝練就體現出來了。如:火柴盒的“外套”,是求幾個面的面積?綱舉目張,舉一反三等等。學生說“把切成的小正方體的表面積加起來,一共是多少?”,賁老師很隨意的一句:1000個小正方體“散在那”,它們的表面積一共是多少平方釐米?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記得看過一本書叫《媽媽教的數學》,裡邊說“數學難就難在數學名詞上、概念詞上。比如:相向而行,相對而行,如果媽媽能在生活中給孩子滲透,那孩子的數學一定沒有問題”。看來,賁老師深諳這一點,並能適時的幫孩子排解這樣的困難。還有賁老師總結出的“打洞問題”“堆疊問題”等等,不僅形象,還擲地有聲。

  三、我們需要什麼呢?靈動和機敏,反對過分的極端主義。

  看了賁老師這本書,我抑制不住模仿的想法,因為簡直太精彩、太完美了,可賁老師卻給了我“當頭一棒”——不能一個極端走到頭,得根據情況靈活、機敏地去應對。深刻感悟到大師對課堂超強的把控力,對職業的熱愛和孜孜追求。

【讀《現場與背後》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