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千萬別讓聽課評課成為一種形式

千萬別讓聽課評課成為一種形式

千萬別讓聽課評課成為一種形式

  假期中,學習了《中小學教師日常職業道德行為讀本》,其中《教學規範篇》對我的啟發很大,尤其對於如何聽課的闡述,讓我受益匪淺。的確,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聽課是必不可少的。聽課既是教研的需要,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透過聽課,教師間可以進行業務交流、切磋、互動。聽課往往還與評課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共同構築教研活動的有機部分。

  可反思自己,我有時卻沒有明確聽課的意義,只是在走形式,在聽課時三心二意。授課教師在臺上“激情飛揚”,我們在底下竊竊私語。有時“一心多用”,時而聽課“速記”,時而改作業寫教案,有的甚至中途溜走。坦白的說,這主要是由於學校一般都規定教師每學期的聽課數。毋庸諱言,平時的聽課有些是被動的,許多老師去聽課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抱著這種功利的心態去聽課,聽課的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有時縱然是做了聽課記錄時,但只記一些大的教學環節,大多時候只當一名“忠實的看客與聽眾”,而沒有更多的思考。

  曾經有位老師說:“我聽完一堂好課,常有這樣的體會:或如深山獲寶,心頭甜滋滋的;或如峰迴路轉,頓覺豁然開朗。講課者的思想激情,藝術魅力,給我留下了長遠的記憶。有時即使是不理想的課,某一方面也會有深刻啟示。”的確,當我們端正態度去聽課時,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聽課記錄,更多的是在教學上的共鳴和切磋。

  其實聽課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想提高聽課的效果,就要把握好耳到、眼到、心到三個環節。

  耳到:聽教師授課時的起、合、轉、承、導是否流暢、自然、貼切;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是否靈活;外顯在學生的言語表達上是否清新、富有創意等。記著要用放大鏡去發現課堂上老師和學生閃光的地方,而不是單一地吹毛求疵。

  眼到:看教學流程的設計、推進是否合理,層次是否明晰;教師的角色是否自覺轉變;“教”是否自覺主動地向“學”轉移;教師是否“心中有學生”;教師是否關注學困生;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否高漲;學生的參與面是否廣;教師是否善於捕捉課堂生成點,把生成點演繹成課堂“亮點”;教師是否只是生搬硬套教案等。

  心到:思教師的教材處理是否得當;重點難點的把握是否準確;教師是否關注學生的“三維”目標的達成;在師生的交往、互動中,是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這位教師出現的問題是共性問題還是個問題;如果本節教學若由我來執教,我會遇到哪些問題又會如何處理。

  我們有的聽課教師的聽課記錄寫得滿滿的,表明教師們在聽別人的課時還是比較投入的;但是聽課評價部分是稀稀疏疏的,偶爾有兩句也都是乾巴巴的表揚之詞。當然聽課教師不是“攝像機”,不可能也沒必要對整個教學活動過程做事無鉅細的`“實況記錄”。聽課教師應講究聽課技巧:大的教學程式是不可少的;但課堂中出現的一些精彩的教學片段就需要我們一絲不苟地記錄;對於課堂中認為應該改進的地方也要及時記錄便於課後商討;課堂畢竟是流動的,聽課教師一定要捕捉課堂的閃光點。我們的聽課教師應學會“去粗存精”,摘要而錄,有了感受、觸動,立刻用簡潔的語言予以批註,這樣有助於評課的時候有的放矢。

  聽課之後一定會有評課,評課的目的在於汲取他人之精華,採擷他山之石。而且也是相互指正,有利於大家的共同發展。其實評課也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能力。可是現在大家聚起來評課時,總是靜悄悄的,除了學校學科教學的元老可以大刀闊斧地點評一番之外,其他人儘可能是好話。記得有一次教研員組織我們幾個年輕的教師去外校聽兩節課。課後,我們組織了評課研討。在評課的時候,大家都說積極肯定的語言,資歷老的教師會礙於面子,所以不會說一些問題。而我們這些新手,就算看出些小問題,但是由於“身份”的原因,是不能“亂”說的。結果,最後的結局就是上演了評課中的“皇帝的新裝”。

  那時我就在想,既然是這樣的,那麼這樣大費周章的坐車去聽課有什麼意義。當然每個人都喜歡讚美之詞,但是也不至於每個人都完美的“無懈可擊”吧,再說提出問題不也是為了下次的更好嗎?是不是形式主義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根深蒂固了,是不是中國人的“面子”文化要戰勝實話,是不是在評課的時候就應該唱高調?有時候真的覺得我們就像那個要指出皇帝新裝的小孩,並父母制止了。其實並不是我喜歡挑問題,也不是我就比她們講得好,我只是喜歡將實話而已,只是把自己的拙見拿出來大家探討。

  其實聽課評課的初衷都是學校為了教師能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所以我們教師都需要用真誠的態度來對待聽課評課活動。其實對於這篇文章所寫的理論對於我們教師來說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更多的時候,使我們的態度阻止了我們的求真,是我們所謂的“經驗”阻止了我們求教。最後我想說“別讓聽課評課成為一種形式!”

【千萬別讓聽課評課成為一種形式】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