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聽評課的幾點想法給新教師的建議

聽評課的幾點想法給新教師的建議

關於聽評課的幾點想法給新教師的建議

  這學期是新一輪聘任期開始的第一學期,學校大部分老師為年輕教師,考慮到學校應該為他們提供學習鍛鍊的教研平臺,我校與兩所鄰校共同開展了三校互動教研活動。我們認為,對於一個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而言,堂教學能力是最基本最首要的專業素質能力,所以我們教研活動暫以聽評為主。聽了一些年輕老師的,不算多,有了些感想,算不得高見,僅將本人幾點零碎的思考整理出與同行分享,也希望能給某些年輕教師一些有益的借鑑。

  新教師提高堂教學能力的最佳途徑:教學反思

  近兩學期以,在開展校內聽及三校教研的評研討時,我們都會先請授老師談談本堂的教學設計及後反思,然後再進行評研討,研討後還會要求老師要及時寫教學反思。前兩週的評研討活動上,年輕老師小H上完一節數學公開,因為自認為上得不太理想,發言時情緒明顯有些激動,還帶著自責說,因為自己第一次在這麼多人面前上公開,心裡有些緊張,因上剛開始時提出的一兩個問題後,沒想到學生答不出,極大地影響了自己的心態,所以後面也越上越壓抑,沒有激情去調動學生,堂也很沉悶。我想,作為新教師,一堂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這是很正常的事。能夠透過這一節發現問題,吸取經驗,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加以改善和調整,這就達到了提高自己的目的。對於新教師說,最重要的不是這堂上得多麼成功,而是要有正確積極的學習心態,無論上得好不好,我們都應該進行後的自我反思,並將這些思考運用於今後的堂教學實踐中。因為相對於我們的日常教學,外出參加各類研討培訓活動的機會總要少得多,所以我堅持認為,教學反思是新教師提高自身堂教學能力的最佳途徑。

  在幾次的三校研討活動中,我看到很多年輕老師在評時沒有底氣,以自己沒經驗為由,不喜歡或不敢發言。於是我特意提出這樣一個建議——評時把發言權首先讓給新老師。因為,我認為,逃避發言很多時候是因為人的惰性——不願意深入思考,這不是謙虛或經驗的問題,一堂聽下,只要願意積極思考,不論你的觀點正確與否,總會有所發現。而積極深入地思考並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對於每個教師說,也是一次難得的鍛鍊機會。此外,在教育教學中遇到各種問題時,有一句話或許能使我們有所啟發,那就是——少埋怨學生,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語言表達(包括表達習慣等)——這關乎的不僅僅是一堂

  如果有人問我,評判一個老師堂教學能力的好壞,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標準是什麼?我的回答是:語言表達能力。聽的'越多,便越覺得語言表達的的重要性,也越加深我的這種想法。還有極其重要的一點,語言表達能力(包括表達習慣等)——這關乎的不僅僅是一堂的問題,而是直接影響每一堂的教學效果。我無法想象,一個口齒不清、語言貧乏的教師如何上好一堂。在我看,一堂的很多不足之處都與教師的語言表達有關。我想以這學期聽過兩個老師的為例。這是本校教師小Z執教的一堂語公開,本堂最主要的問題是:有部分預先安排的內容不及教完,老師提出的幾個問題大多數學生答不出,表現不夠活躍,於是老師花了許多的時間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問題出在哪呢?其實答案顯而易見,大家一致認為,原因並不在於提出的問題本身有多難,而在於教師向學生提出的問題過於空泛、籠統,表述問題時語言不夠簡潔明瞭,有時一個問題出現多次重複解說,缺乏引導的技巧,導致學生不知如何回答或答非所問。同樣,聽了數學教師小L的後,聽老師一致認為:堂較為沉悶,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高。給人印象深刻的是,該老師在講時,語氣、語調都顯得比較生硬,時不時夾帶著“哦,哼”等語氣助詞幾乎成了他的“語言特色”,此外,整堂聽下,對於學生的每一次回答,他很少作哪怕一點適當的評價或鼓勵。因此,在後評議時,我們將語言的表達問題作為一個重點提了出,並希望其在今後的堂教學中自覺加以改進和不斷提高。類似的令人遺憾的例數不勝數,因此,要成為一個堂教學能手,要上出一堂好,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成為一個能說會道的人。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語言表達技巧,包括語言的規範性、邏輯性、豐富性和親和力,並且始終將對語言的敏感作為一種自覺的追求和職業習慣。

  是上得順利圓滿了,但你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嗎?

  “過於刻意地注重、營造活躍的堂,這是改給堂帶的誤導,堂有時是需要適當的安靜,才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負責教研的高老師在評時頗有感觸地說。這些話我深有同感,我們在堅持改的同時,也應該堅持批判性的理性思考。

  聽過許多,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有時候,提的問題太多,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卻太少,表面看起上得很順,堂氣氛活躍,其實學生往往沒有得到真正的思考。還有一種情況,為了把"趕"完,甚至急於打斷學生的思考或回答,因為怕學生回答不出耽誤時間使上不完,於是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有的老師提出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過於籠統,問題太長,脫離學生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等。因此我常想:老師能不能上得輕鬆一點,講得少一點,慢一點,問題提得少一點,給學生的思考多一點。因為我們知道,一節只有40分鐘,老師講得越多,學生用自主探索與思考的時間越少,因此得到各種能力的培養、鍛鍊便越少,學生所得也便越有限。所以我認為,在堂上,老師要敢於相信孩子,儘量講得少一點,甚至“懶”一些,只要學生能透過自己努力能完成的任務,老師儘量不包辦代替。正所謂,教是為了不教。在這裡我有個建議:聽時,不妨把自己假設為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聽,比如思考老師的每一次提出的問題,也許你會有新的發現。

  對於備,我自己有這樣的想法——不能讓學生過於輕鬆甚至不需要經過太多思考便能完成學習任務,甚至應該給學生設定一些難度適中的“障礙”。記得前幾年擔任五六年級的數學老師時,我特意買了好幾本奧數,經常會從中挑出幾道題,有時是抄在紙條上讓他們傳閱,讓部分學有餘力的同學在完成本學習任務後去完成,後,我經常看到學生們會圍在一起進行思考、討論,比賽誰先想出,越是經過艱苦思考完成的題目,越讓人覺得有成就感。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了應付奧數比賽(鎮裡也沒有舉行相關比賽),而是為了讓部分學生優秀生能夠“吃得飽”,在思考解題的過程中享受思維帶的樂趣。

  公開:別“習慣性”地忽略中等生、後進生

  堂應該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儘量使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參與堂,這本是一個常識性的教學原則。然而,聽過不少公開(尤其是借班上),卻發現大多數同行們,似乎習慣性地將這個問題忽略了。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一堂下,老師個人素質無可挑剔,也上得似乎讓人無話可說,學生配合默契,然而遺憾的是:回答問題的學生總是那麼兩三個。很多老師,尤其是經驗不足的新老師,尤其是借別校的班級上的公開。因為一心想把上得順利圓滿,害怕學習落後的學生出錯不知如何收場。可是,不知老師們有沒試想過,如果這堂精心準備的公開是成功的,如果一個學期的都這樣上的話,如果那些常被遺忘的中等生、後進生在堂上長期得不到關注,那麼結果可想而知,學生知識技能及成績的兩極分化必定更加嚴重。我想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教師缺乏“關注每一個學生個體”的意識。二是教師對缺乏較強的堂應變能力或者足夠的自信(當然還有公開的“特殊性”),這個不再多說。前者無須多說,至於後者,堂原本就是不斷生成變化的教學活動,堂中出現各種自己預想之外的情況,如學生答不出題或堂出現“不和諧音”,作為教師,應該把它視為一種挑戰和考驗,才能更準確客觀地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藉此不斷提高自己的堂調控和應變能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技巧。這也是一個教師應有的職業素養。

  秘

【聽評課的幾點想法給新教師的建議】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