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有感於跑步美文

有感於跑步美文

有感於跑步美文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要去向哪裡?

  這是西方經久不衰的三個哲學命題。

  在試圖回答這三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正是在對自己存在的哲學好處進行探究。作為一個跑齡不足兩月的新手,我剛剛迎來第一百公里的里程。跑步這段時間以來,不斷有新的體驗和感悟湧現。此刻以文字的形式,來記錄一下各種體驗和隨想。

  1、我是誰

  自從呱呱墜地,我們作為一個人就具有了社會屬性。這種社會屬性隨著年齡增加、經歷豐富、社會關係拓展而不斷豐富。然而大多數時候身份標籤是透過被動賦予而獲得的。

  在家庭中,是血緣關係界定了我們在家庭中的位置;在校園裡,年齡被作為劃分我們年級的參考。步入社會,我們在有限的選項裡,選取自己的專業、職業和工種,但很多時候確因為各種因素不能去追求某個理想中的身份標籤。

  然而在跑步時,我們都是以個人意志,選取成為一名跑者。這是我們以自己的行動,賦予自己的身份。在那裡,職業、性別、年齡、貧富的差別都以最大程度得以淡化,而一顆熱愛跑步的赤誠之心得以彰顯。

  每一次跑團活動,玄武湖畔涼亭邊聚集的跑友們,並不會去突出自己其他的社會屬性,而是以跑會友,交流心得體驗。大家身著團服,佩戴團徽,繞湖而行,正是對自己跑者身份的定義。

  人生來固然不自由,但我們確能以跑步這樸素的形式,追求這有限的一生中的寶貴自由。這自由,是對自己身體的掌控,是對有限時間的支配,是對自己極限的挑戰,也是對自己身份的一種選取。

  所以我是誰?

  我是一名跑者。

  2、我從哪裡來

  我們的起點,是母親的懷抱,是故鄉的火車站,是比賽時腳下的起點,也是此時此刻。開始跑步有各種各樣的契機。有人是為了減肥,有人為了強身健體,有人為了比賽名次,有些為了結交同好,而更多的人,相信是為了享受揮灑汗水純粹的快樂。

  最初瞭解跑步,是讀了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在書中這位享譽全球的作家分享了自己跑步的心得:“跑步有好幾個長處。首先是不需要夥伴和對手,也不需要個性的器具和裝備,更不必特地趕赴某個個性的場所。只要有一雙適合跑步的鞋,有一條馬馬虎虎的路,就能夠在興之所至時愛跑多久就跑多久。”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初心、本意。我們帶著一份對跑步純粹的熱愛,哪裡都能夠是昂揚肆意的起點。也正是跑步的入門門檻低,我們才有如此壯大的.跑友團體。

  第一次正經參賽,是今年三月的溧水馬拉松。彼時一時間腦熱,和大侄子一齊報了迷你馬拉松。參賽前夜情緒十分緊張,沒想到第二天異常順利,28分鐘就跑完全程,但那種自由暢快的感覺卻剛剛發芽。三月的溧水天氣很冷,但一顆火苗已經在心中點燃。所以一切大概都來源於機緣巧合。

  時間、地點、長度、速度,都是數學性的維度,記錄的是客觀的歷史事實,而每一位跑者當初燃起興趣的那個瞬間,那種寶貴的情緒,卻是人文主義的起點。就猶如聖火點燃的那個剎那,是在歌頌人的健康與力量,見證不朽與傳奇。

  所以我來自哪裡?

  我來自對跑步時毫無雜念的純粹感受的嚮往

  第一次線下賽事,完賽了可激動了,可惜迷你馬沒有獎牌...

  3、我要去到哪裡

  每一次跑步都有終點,也沒有終點。跑者們大多會有各種訓練計劃,每次跑步都會有目標里程。每完成一次訓練或是比賽,我們都會將目光投向更遠的方向。

  跑步以來最大的收穫,就是跳出舒適區、挑戰自我的勇氣。

  最初在跑步的時候,其實對自己是充滿懷疑的。總是嘀咕著“能不能跑完”、“會不會受傷”。但從最初跑步機上完成的三公里,到玄武湖小圈的六公里,以及在第二個月就無意中跑出的九公里、十公里,每次小小的突破,都是對建立自信的一次正向反饋。所以與其擔心能不能跑完半馬、全馬,還不如跑好每一次步,把一切交給雙腳。

  和陽光姐環湖跑了蘭州線上十公里

  在每一次丈量著這片土地的時候,我們都在加深對自己身體的瞭解,也在一次次突破自己的極限。馬拉松的賽事只是給我們帶給了一個具體的場合和量化的目標,而我們利用這些進行是各種對自我的挑戰——更長的里程、更快的配速,更復雜的地形。我們所向往的,不僅僅是遠方,亦是更加優秀的自我。擁有提高了的體能,外加更加堅定的意志,完賽便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人生固有終點,正如賽事有終點,而體育精神和運動員精神無界限、無極限。正是透過跑步,我也意識到,人無需給自己設限,盡情擁抱各種可能性,開發自己的潛能,才能做更好的自己,才能看到更多獨特的人生風景。

  所以我要去向哪裡?

  我去向的是更詩意的遠方

  以及更優秀的自我。

【有感於跑步美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