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業/專業/職能> 專業軟體化改造背景下課程建設的思考論文

專業軟體化改造背景下課程建設的思考論文

專業軟體化改造背景下課程建設的思考論文

  分析了專業軟體化改造背景下采用現代資訊科技進行課程建設的原則、層次和需要注意的問題。透過資訊科技與相關課程的整合,實現教學內容、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和互動方式的變革,在提升教學的效果同時也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一、引言

  專業軟體化改造指利用先進的資訊科技對傳統課程的教學各個環節進行改進提升,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專業課程的軟體化改造,通常表現為資訊科技與相關課程的整合。這也是當前我國資訊化教育中的一個熱點問題。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 》中也提出:“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1]。

  二、專業軟體化改造背景下課程建設的原則

  專業軟開發件化改造強調資訊科技要立足於服務於課程建設,其出發點是課程,而不是資訊科技。因此軟體化改造應設法找出資訊科技的應用範圍,如資訊科技在哪些方面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效果,使學生完成以往透過傳統方法難以做到的事,達到傳統方法無法企及的效果,以便更好地實現課程的目標。

  專業軟體化改造不是簡單地將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而是在更高層次上推動資訊科技與課程的融合與主動適應。因此我們有必要改變傳統的單一輔助教學的觀點,立足於課程整體考慮資訊科技的功能與作用。其中一個典型方法就是建立數字化的學習環境,透過創設各類主動學習的情境,讓教師和學生接受資訊科技,並自覺地利用資訊科技,增強認知改善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2]。

  專業軟體化改造中課程改造的主體是課程而非資訊科技,不能為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甚至不惜犧牲課程目標和教學效果。課程軟體化改造應以課程目標為立足點和出發點,選擇最恰當最適合的技術,尤其要避免在使用傳統教學手段能夠取得良好效果時,生硬地使用資訊科技。

  專業軟體化改造並不意味著排斥傳統的教學形式和技術。對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 “尤其應把技術與傳統的教育形式結合起來加以使用,而不應將其看作是一種取代傳統形式的獨立的手段”。因而在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將資訊科技與傳統的教育形式結合起來使用,不能認為有了資訊科技,傳統技能和方法就無用了。

  專業軟體化改造並不是簡單的“課堂電子化”或“教案電子化”,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是手段不是目的,也不是為教育增加一個研究領域,而是要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三、課程整合的兩個層次

  根據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程度以及技術的定位不同,可以將整合劃分為兩個層次。

  1.基礎層次整合

  這個階段將資訊科技作為一種工具應用於教學實踐中,其目的是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提升教和學的效果。這一階段基於將資訊科技作為教學手段和學習工具的視角,整合定位於方法論的範疇,研究資訊科技對教學資訊再現、對教學質量的提升、對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等作用。 其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透過資訊科技手段營造相應的學習環境。從而研究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網路學習、協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內容。這一層次的整合使資訊科技融合到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目標、教學物件、學習方法、學生能力發展等各個要素之中。《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 》中也指出:“要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此層次整合目的在於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在這個層次上,實踐者主要是教師和學生。因此要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教師和學生熟悉資訊科技,並有意識地、合理熟練地運用資訊科技去解決教育教學中的相關問題。教師能夠根據教學的需要,依據建構主義的有關理論,運用資訊科技手段營造合適的教學環境,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幫助。學生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運用適當的資訊科技去探索、解決問題,最終完成學業任務,發展相關技能。同時在這個層次整合的實現過程中,不能為了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要清楚地認識到資訊科技只是一種工具或手段,選擇何種資訊科技其標準就是能否最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同時在此前提下其考慮經濟實用性[3]。

  2.核心層次整合

  這一層次的整合強調在課程開發時,將資訊科技的內容融合到其他課程的結構、內容、資源和方法當中。對此國內學者徐萬胥也提出過類似思想,他認為:“所以我們認為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實質上是一種基於資訊科技的課程研製理論和實踐,是指資訊科技有機地與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方面融合為一體,從而對課程的各個層面和維度都產生變革作用,進而促進課程整體的變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指出:“技術應該既是內容,又是方法,而始終出現在教育過程之中”。

  因此這一層次的整合強調將資訊科技融入不同的學科課程的結構、內容、資源和方法之中,從課程整體的角度去思考資訊科技的地位和作用。在課程開發的一系列過程中,必須把資訊科技作為課程結構、內容、資源和方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進行考慮,透過課程開發把資訊科技融入課程之中,使資訊科技成為課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實現其“內化”作用。經過整合之後,資訊科技不再是一種簡單的學習物件,而與課程結構等各要素融為一體,成為與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自然和諧的組成部分,從而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並提高學生的資訊利用的能力,培養協作意識和能協作力。

  四、課程整合應注意的問題

  1.注重整合過程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要有效開展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其中教師整合能力、資訊化教學資源和相關的保障因素建設是整合的前提和基礎,在此基礎上,應該從平時做起,注重學校教師日常教學中貫徹科學性和有效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在教學設計方面,首先需要探索資訊科技與相關課程的整合模式,這一模式強調學生是資訊加工與情感體驗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透過各類軟體演示工具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認知水平的提高,同時設計出符合專業軟體化改造標準的.、透過資訊科技促進學生學習的教案。②在整合過程的實施方面,透過合理、有效地使用資訊科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握好課堂的氣氛和節奏,在完成相關課程教學目標的同時,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明顯提升,同時也促進了學生資訊素養的改進。③在整合策略與方法方面,從關注整合的形式轉向關注整合的效果和效率,即整合是否優化了課程教學、是否提高了教學效果、是否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認真思考“資訊科技在多大程度、哪些方面優化了教學,改變了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哪些效果如果不用資訊科技就無法實現”等問題,從而真正關注整合教學本身的優劣。

  2.注重教師自身整合能力的建設

  教師自身整合能力的建設是實現資訊科技與相關課程整合的直接影響因素,相關研究也表明,教師的資訊科技水平及課程整合能力與課程整合的最終效果存在顯著的相關性。要提升教師自身的整合能力,必須關注教師的兩個方面:一是關注教師對整合的觀念和態度,採取有效措施消除部分教師對資訊科技的恐懼,從而樹立信心,改變對待整合的消極態度,加強對資訊科技在教學中應用效果的認識;二是關注教師整合能力建設,重視和有效開展教師整合能力建設。在教師整合能力建設過程中,必須對教師整合能力建設有持續建設的規劃,要科學確定學校教師整合能力培訓的內容,改進教師整合能力培訓的策略與方法[4]。

  3.注重相關教學資源資訊化建設

  在專業軟體化改造的過程中,相關的教學資源也是重要影響因素,資訊化資源與課程整合存在高度的相關性。因此必須重視和有效開展教學資源資訊化建設。透過資源管理平臺開展資源的共建共享,注重資源的規範、標準與使用層面的便捷性,透過收集、整理、開發等多種方式開展資源共建共享。作為教學的重要主體,教師、學生必須共同參與資源的建設,建立與完善資源建設的管理機制,從而推進資源的有效使用,營造有效整合的環境和氛圍。在一個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氛圍濃厚的環境中,透過共同的信念和價值的引領,教師和學生就會因為共同的目標而相互交流、學習和合作,推動整合向更深層次發展。

【專業軟體化改造背景下課程建設的思考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