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材> 第四單元《認識除法》的教材分析

第四單元《認識除法》的教材分析

第四單元《認識除法》的教材分析

  第四單元《認識除法》的教材分析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第四單元《認識除法》教材分析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第四單元《認識除法》教材分析本單元第一次教學除法,要使學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能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教學內容大致分成兩部分,第30~35頁教學平均分,第36~41頁教學有關除法運算的知識。教材在編寫上有三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過去的數學教材,把除法人為地分成兩類。

  即平均分(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和包含分(求一個數裡有幾個另一個數),強調這兩類之間的不同,卻無法把它們溝通,實質上削弱了除法的意義,造成了機械記憶的學習狀況。新課程認為,這兩類問題都是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問題,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沒有必要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

  第二,除法意義是分階段逐漸理解的。

  首次教學除法,把理解其意義定位在它是解決平均分問題的一種運算。因此,認識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這是教材分兩部分編寫的原因。

  第三,把除法知識的教學與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有機結合起來。

  例題教學除法的知識,都在現實的問題情境裡進行,練習題幾乎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實際問題。這樣編排,增強了計算教學的現實意義,也提高了計算教學的效率。

  1. 聯絡已有的知識經驗認識平均分。

  在教學本單元前,每一個學生都有過分東西的經歷,但沒有研究分東西活動裡的數學內容。教材認為這種經歷是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只要從中提取數學內容,理解其本質屬性,就能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 體會平均分的含義,初步認識平均分。

  第30頁上面的一道例題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問題,創設的活動情境是分6個桃,至於分成幾堆、每堆分幾個以及怎樣分都沒有規定,讓學生自主選擇確定。按自己的興趣與思考分這6個桃,會出現許多種結果。交流各人分的結果,會出現兩類情況: 一類是把6個桃分成若干份,每份的個數有多有少;另一類是不管分成幾份,每份分得的個數同樣多。指向後一種情況引進平均分的概念,突出無論分的過程怎樣和結果分成幾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顯然,“每份分得同樣多”是平均分概念的內涵。

  “試一試”鞏固初步認識的平均分。讓學生分8個桃,也是開放的問題,與例題的不同是按照“每份分得同樣多”的要求去分,至於分成幾份、每份幾個不要求全班一致。在動手分桃前,先想一想什麼是平均分以及自己打算怎樣分,有助於操作和交流。

  (2) 聯絡平均分的操作,體會平均分。

  第30頁下面的一道例題和第32頁的例題都提出了分的.要求,由學生開展分的活動,透過分的過程與結果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前一道例題中,樹上有8個桃,每隻小猴分2個桃,問題是可以分給幾隻小猴。解決這個問題首選的方法是實物操作,聯絡分桃的活動看教材裡的圖畫,體會每隻小猴分得桃的個數同樣多,這道題是把8個桃平均分。“試一試”透過分小棒,體會無論是每2根一份、第3根一份或每4根一份,都是每份分的根數同樣多,都是平均分。“想想做做”第2題指導學生在圖畫上用“圈一圈”的方式進行“每幾塊一份”的平均分,一方面能提高分的活動效率,另一方面能更清楚地感受每份分得的同樣多。在解答第3題時,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分的活動方式,用學具代替氣球或者在圖畫上做記號開展分的活動都可以。

  後一道例題把8個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教材裡呈現的三種分的過程是比較典型的情況。一種是按部就班地每次分給每隻小猴1個桃,像這樣重複操作直到全部分完。一種是直接分給每隻小猴4個桃,一下子就全部分完了。還有一種界於前兩種分法之間。無論哪種分法,都是以“平均分”的概念為基礎: 2只小猴分得的桃要同樣多。至於分的過程有的快些、有的慢些,與學生的數感、經驗以及性格特點有關,不存在誰優誰劣的區別。在被平均分的物體總數比較多或者平均分成的份數比較多的時候,可以適當慢些分,不要追求一次就全部分完。而慢慢地分幾步更能體會平均分的含義——每份分得同樣多。“想想做做”第1題在圖畫上用畫箭頭的方式平均分,就體現了這樣的意圖。

  (3) 整合認識,進一步理解平均分。

  第34頁例題是平均分的第四道例題。在前面的三道例題中,學生體會了平均分的含義,開展了平均分的活動,這道例題把前面的教學內容綜合起來,構建對平均分的整體認識。

  例題創設的問題情境是“把12枝鉛筆平均分”,聯絡前面教學的知識,可以先確定每幾枝為一份,得出分成這樣的幾份。也可以先確定分的份數,得出每份分得的枝數。所以,這道題平均分的活動是很開放的。學生之間分的過程會不同,分的結果也會不同,在交流中能進一步體會不管怎樣分,只要分的結果是每份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教材裡呈現了每份3枝,分成4份和平均分成4份,每份3枝兩種分法,目的是引導學生體會兩種分法的區別和聯絡,感受數量間的因果關係。“想想做做”裡的每道題都設計了把總數平均分的兩種情況,能加強對平均分的理解。第1題的得數在擺圓片時知道,其他題的得數能在圖畫中看到。另外,第2~5題幫助學生從平均分的視角觀察現象,把獲得的資料填入括號,逐漸學會用數學語言表達平均分的現象。這樣的表達有助於清晰地認識平均分的概念,對下面的認識除法也十分有益。

  2. 聯絡平均分的活動,教學除法知識。

  除法知識包括除法的意義,除法算式的寫法與讀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等內容,除法意義是重點。教材編排兩道例題教學除法的知識,在突出重點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識的教學。注意遵循兒童的特點,先幫助學生有意義地接受除法知識,再在練習中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1) 有意義地接受除法知識。

  第36頁例題用除法計算“按每份幾個,一份一份地分”的問題,第37頁例題用除法計算“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多少”的問題,兩道例題都是計算平均分的問題。由於學生已經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兩種情況,因此具有有意義地接受除法的基礎。前一道例題是首次教學除法,在講除法意義的同時,講了除法算式的寫法與讀法。後一道例題在教學除法意義的同時,教學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兩道例題的編寫都設計成兩個層次,首先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經驗解決問題,可以進行學具操作,也可以開展推理活動。在這個層次裡體會例題的問題是平均分的問題,為接受除法搭建平臺,同時獲得問題的答案,它是除法算式的得數。然後講述除法的知識,指出“這個問題可以用除法計算”,使學生明白除法是解決平均分問題的一種運算。例題後的“試一試”是列除法算式解決平均分的實際問題,從中感受除法算式的寫法,體會算式各部分的實際含義,起消化新知識的作用。除法算式的被除數已經寫出,除數與商留給學生填寫,有助於把平均分和除法聯絡起來思考,從而理解除法的意義。

  (2) 透過練習,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學生在例題裡接受了除法,需要透過練習形成除法的概念。練習四里的實際問題,大致分兩個層次編排。第一層次是第1~5題,每道題裡都有兩小題,分別是平均分的兩種情況。在理解題意,操作學具或者從圖畫裡獲得問題的答案之後,寫出除法算式。這些題讓學生反覆體會平均分的問題可以用除法計算,除法是解決平均分的問題的一種運算。第2~4題配合圖畫的三句話,描述了圖中的數量關係,揭示了平均分的實質。第5題只有圖畫,讓學生應用前幾題的方式理解並講述圖意,再寫除法算式。第二層次是第7~10題,分別從三個角度分析圖畫裡的數量關係,靈活應用“認識乘法”和“認識除法”這兩個單元裡的知識,初步體會乘法與除法是有聯絡的,從而進一步理解除法。同時,也為用乘法口訣求商作些鋪墊。第7~9題各設計了三小題,配合圖畫的文字敘述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理解圖意。教學可以分兩步進行: 先是邊讀文字邊看圖畫,逐一列出算式;然後是隻看圖畫,不讀文字,反思剛才是怎樣理解圖意的,根據圖畫裡的哪些條件,提出了什麼問題,是怎樣解答的。這樣,教學第10題時,就有了看圖提出問題的能力。根據圖意,這道題可以列出許多算式,教材用“你能說出哪幾道算式”鼓勵學生髮散思維。在獨立列算式和相互交流後,可以適當進行整理。如看了圖畫裡的黃瓜能說哪些算式?辣椒呢?培養有條理地思考的習慣。

【第四單元《認識除法》的教材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