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業/專業/職能> 岩土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探索的論文

岩土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探索的論文

岩土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探索的論文

  一、岩土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岩土工程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以培養岩土方向施工、設計、管理及研究性人才為目標。隨著岩土行業人才競爭的日益激烈,培養符合市場要求的綜合性專業人才成為岩土工程專業教學的主要目的。岩土工程專業教學主要有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重要環節。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是知識的傳授,教師占主導地位,學生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方式教師自由度比較大,講課佔據課堂大部分時間,學生思考和分析的時間較少。因此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動手能力得不到鍛鍊,創新能力也難以提高[1]。實踐教學是對課堂教學的完善和補充,是鞏固理論知識和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對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岩土工程專業人員具有重要作用[2]。目前,各高校岩土工程專業開展的實踐教學環節主要有:專業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等[3]。隨著就業渠道的多樣化,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用人單位提高了對畢業生的要求,畢業生僅靠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還必須同時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及協作能力等。湖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岩土工程系結合專業特點,改革傳統實踐教學方法,積極探索新的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具有較高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高素質岩土工程專業人才。本文就此實踐教學作一總結和歸納,供同行參考。

  二、多渠道實踐教學方法探索

  湖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岩土工程系除開展傳統的專業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之外,經多年的實踐探索,還創新推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實踐教學模式,主要有: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自主申報創新課題、集中式的'專業認識實習和分散型的生產+畢業實習等。

  (一)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

  目前,在岩土工程系,部分教師開始嘗試組建由導師、碩士生、本科生組成的科學研究小組,以教師在研課題為依託,形成研究梯隊,產、學、研相結合,引導本科生儘早參與科研,透過1~2年的時間,完成部分試驗研究工作,旨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筆者主持的課題為例,在研究岩溶區樁基的問題中,有兩個內容由本科生完成:一是基岩材料的模擬;二是溶洞的澆築。在基岩材料的模擬中,學生透過與導師及碩士生交流,瞭解岩溶的形成和材料性質,然後自己選擇、購置不同的材料,進行室內模擬基岩材料的試驗。透過多次嘗試和改進,最終得到了理想的基岩模擬材料(如圖1)。在溶洞澆築中,有學生首先想到利用PVC管築模,試驗後發現,PVC管模不易取出,試驗失敗;而後選擇泡沫鑄模,試驗效果較好,但造價高;最後學生想到了用石膏鑄模,透過多次配比調整,石膏鑄模不僅經濟,而且試驗效果好(如圖2、圖3)。透過該試驗,充分發揮了每一名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真正嚐到了成功的喜悅。與此同時,試驗中學生把已取得的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熱情,增強了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和獨立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

  (二)申報創新性課題

  目前學校每年資助一部分學生申報大學生科研創新計劃專案(SRIP),該專案主要面向大一、大二的學生。岩土工程專業學生申報的SRIP專案,主要涉及地質、岩土、材料、環境、生活等多方面的課題,歷時一個多月,主要有主題討論、內容設計、中期核查、最終審查、答辯等幾個階段。答辯過程分為兩步,首先是由答辯人闡述專案的研究內容和研究過程,其次是專業教師對其專案進行相關問題的提問。在答辯過程中,答辯人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結合自制的PPT闡述自己所研究課題的意義和現實背景,並詳細介紹採取的手段及創新點。答辯是一個增長知識、交流資訊的過程,學生不僅可以從答辯教師那裡獲得新的知識和寶貴的建議,而且答辯教師也可以從有獨特創新的學生研究專案中得到啟迪。答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實戰性的平臺,既訓練了科研能力,同時也全面展示自己的智慧、風度和口才。透過申岩土工程專業多渠道實踐教學探索報SRIP專案,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查閱文獻的習慣,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題的創新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及科研寫作能力,為將來繼續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集中式專業認識實習

  岩土工程專業認識實習於大二期末開始,這個時間,學生剛好學完公共課及專業基礎課,尚未接觸專業課,對專業課教師也不熟。因此,專業認識實習有利於學生了解專業教師及將來從事的行業。專業認識實習由系部教師組織,一般選擇在建專案多、建設型別全的城市統一實習。認識實習的流程為:實習分組,明確各小組實習時間及任務安排;召開實習動員大會,明確實習期間的紀律;選擇參觀代表性工地,教師和技術員現場講學;進入施工現場專案部,觀看施工影片和查閱設計圖紙;與專案管理及施工人員座談,瞭解行業發展動態;整理記錄和總結,撰寫實習報告[3]。按岩土工程專業教師的專業研究方向分組,按教師、學生人數1∶15的比例配備教師,便於教師現場管理。在施工現場,教師應及時給學生講解具有特色及重要的施工過程,同時對學生提出的相關問題,當場及時答疑[4]。實習的內容主要有建築基坑支護及開挖施工、樁基施工、城市地下軌道施工、地下結構工程施工等。透過認識實習使學生深入瞭解自身所學專業及課程設定情況,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專業素質,瞭解今後的工作環境,增加對將來從事職業崗位的初步認識。

  (四)分散型生產+畢業實習

  岩土工程專業生產+畢業實習一般安排在大三期末,為期15周。此時學生剛好學完部分專業課,對專業課教師也較為熟悉,能與教師有較好的專業知識交流。生產+畢業實習主要流程:為學生分組、召開實習動員大會、指導教師聯絡實習場地、學生外出實習並做好實習記錄、教師和學生及工地責任人保持密切聯絡、認真準備答辯PPT、集中答辯[5]。大部分學生由指導教師安排實習單位,少部分自主性強、溝通能力好的學生自己聯絡實習單位。實習小組以2~3人為佳,保證教師能與學生及時聯絡。實習結束後根據61份調查問卷顯示:41人由教師聯絡實習單位,佔67.21%;20人由個人聯絡,佔32.79%。從事隧道工程實習的7人,佔11.47%;從事房建工程實習的16人,佔26.23%;從事道路工程實習的6人,佔9.84%;從事勘察及其他土木工程實習的32人,佔52.46%。為保證實習期間學生的人身安全,給每位學生購買了實習保險。同時為了掌握學生的實習情況,教師電話抽查了30%的實習學生,總體狀況良好。實習單位反映學生能吃苦耐勞,但專業技能有待提高,比如專業軟體的應用能力、繪圖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還有待加強[6]。生產+畢業實習結束後,採用綜合評定模式對學生實習成績進行評定,其中實習報告評定成績佔70%,答辯成績佔30%。透過實習,學生對土木工程行業的運作模式、設計、施工、監理、業主各方的關係及工作內容有了初步認識,對協調社會人際關係有了切身體會,基本學會了PPT製作和資料的收集整理,對施工安全和施工安排有了更深的體會。從實習答辯情況來看,學生基本能應用專業知識及有關基礎知識解決專業技術問題,提高了社會實踐能力。

  三、結語

  透過上述多渠道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培養了學生應用理論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有效鍛鍊了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協作能力等,學生綜合素質得以提高。岩土工程專業多渠道實踐教學實施難度小,可操作性強,能使學生快速適應市場需求。通過幾年的就業資訊統計,學校岩土工程專業學生就業率年均在95%以上,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參考文獻:

  [1]葉青,李明.高校傳統教學與翻轉課堂對比的實證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1):61-65.

  [2]李培根,許曉東,陳國松.我國本科工程教育實踐教學問題與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3]孫楠,劉東,汪志君.土木工程專業多樣化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高等建築教育,2009,18(3):108-111.

  [4]安永林,賀建清,鍾新谷,陽生權,陳偉.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岩土地下方向認識實習的實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7(8):103-105.

  [5]聶憶華,鍾新谷.土木工程專業綜合實踐模式實施情況調查與效果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40):74-75.

  [6]安永林,賀建清,鍾新谷.土木工程專業地下方向生產實習與畢業實習改革[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7(12):83-84.

【岩土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探索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