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林/牧/漁> 五月端午到農家經典散文

五月端午到農家經典散文

五月端午到農家經典散文

  先前,每年初夏四月,無論天氣如何的炎熱,農家人是絕不許提前搖扇的。老人們說“麥子見到人們搖扇就會著急的,一著急就會未熟先衰的”。直到地裡的麥子從腳到梢全都如期而黃,壓在人們心頭“青黃不接”的憂慮方才放下,方才可以“肆無忌憚”地執扇而搖。雖然,更艱鉅的“三夏”大忙的序幕剛剛拉開,不死也要脫下層皮的搶收、搶種,將在炎炎的烈日下愈加地猛烈和沉重。但各家各戶都為能及時地吃上新麥而笑逐顏開――農家人盼望已久的“五月當五”到了!

  多數的農家人只知道五月初五叫“五月當五”,而不知它的洋名字――“端午節”;只知道這一天是農家人企盼了一冬一春的一個小站,是農家人“三夏”大忙開始的一個儀式;雖然,他們也曾隱隱地記得,上古時有一位叫什麼人在這一天投江而亡,但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這個人緣何投江而亡。他們需要在熬過漫長荒春之後有所填補,在“三夏”苦戰之前填飽一次肚子。於是,這個古老的日子便假借紀念古人的外衣而代代流傳,一年一度。

  整整一個荒春,人人都在清湯寡水、半稀不稠地苦苦等待。他們早就瞄準了村東頭那塊“清是勤快”的麥地,每天要看上好幾遍並扳了指頭數算著,恰好在農曆四月底五月邊可以開鐮。別的可以先不管它,專門對這一塊進行快收快打,直至磨出新麥面來,趕到“五月當五”吃上一頓白麵條、蒸上一鍋白蒸饃。

  “五月當五”一大早,“吃杯茶”和布穀鳥還沒有開唱,各家各戶的男人們便叫上睡眼惺忪的孩子們下地了,他們要趁涼快把南嶺窪地裡的麥子割倒;需要在家做飯的婦女們,則搬出醃了好久的鹹雞蛋罐子、積攢了多日的雞蛋籃子,扳了指頭猶猶豫豫地鹹、甜(淡)搭配撿拾一些,連同剪好的大蒜頭洗淨了放到鍋裡煮上。而後大呼小叫地吆喝起貪睡的小孩子們,去往村前的小溪小河,趁太陽還沒有出來好好地洗漱一番。奶奶說:月亮裡的月奶奶會在‘五月當五’的頭天夜間,把她搗了一年的仙藥全都撒到人間的溪流河水裡。人們在酷暑之前洗漱了,身體就不會長瘡、五官就不會生疾!但太陽出來一照曬,藥效可就全無了。因而,無論怎樣貪睡的孩子們,在這一天的早上都很是機靈的,大人一叫都跟小狗撒花兒似地跑出家門直奔河流小溪而去。他們在溪水裡洗足耍夠了,還要端的`端、提的提,把清淨的溪水帶回一些,讓下地的大人和出不了家門的爺奶們,也用這下了仙藥的靈水洗漱洗漱,好讓全家人一年都能安康無恙。

  雞蛋、鴨蛋和大蒜早已煮好並冰在了涼水裡,昨晚用新麥面新蒸的發麵蒸饃也已餾得翻熱虛透,柴桌小椅也在打掃一淨並灑了清水的當院擺正……下地割麥的大人們一到家,爺奶和小孩們便歡天喜地把熱飯端上了桌。大人們洗罷繞桌坐下,媽媽適才把冰好的雞蛋、鴨蛋送上,鹹的甜的每人各樣發給一個。先是爺奶後是孩子,最後留在桌上的才是爸媽的。但很多時候,剩在桌上的就只是大蒜了。這時候,爺奶就會把分給自個的讓給爸媽也或更小一點的孩子們:“我不愛吃雞(鴨)蛋”,“我不愛吃鹹(甜)的”。於是,每個村莊的每個農家小院便都充滿了歡聲笑語,並隨了裊裊炊煙到處飄蕩!

  這歡聲笑語,是因早上了吃到了盼望已久的雞(鴨)蛋?新麥面蒸饃?還是因為這天中午,還有一頓盼望已久的新麥面涼拔撈麵條外加新蒜澆汁?總之,這是農家人在一個又一個企盼中獲得到的又一個小小的滿足!

【五月端午到農家經典散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