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材> 初中語文教材寫作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論文

初中語文教材寫作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論文

初中語文教材寫作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論文

  怎樣有效開發和利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寫作資源?我有以下思考與行動。

  一、立足文字,加強閱讀習慣的培養是前提

  閱讀是學生間接獲得寫作素材的最好的途徑。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書本可以給予學生無盡的精神力量,能夠給予學生各種各樣的養料。有人形象地把“讀書”比作“養氣”。它是一個輸入的過程,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從而更好地輸出釋放,更好地表達。

  初中語文教材中幾乎每篇文章都可以成為我們寫作教學內容的來源。課文所描繪的山川風物、自然景觀可以成為寫作參照的物件;許多古詩文留下的至理名言、格言,可以成為我們寫作中很好的標題、觀點。愛國的屈原、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心繫蒼生的范仲淹、身殘志堅的海倫·凱勒……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果教師能依據學生的實際與發展需要,加強引導,就能促進學生樂讀、善思、巧用。

  案例:學習朱自清的《春》,老師採用如下的指導方法:步驟一,學生聽讀,想象;步驟二,齊讀品味;步驟三,自讀品點。聽讀與齊讀時學生很是積極,節奏也較快,但到自讀環節,學生漸漸慢了下來,差異也出現了,有的同學能試著圈出一些精彩的詞句,但有的同學卻無從下筆,要麼將一段全部畫上波浪線。老師在肯定做得較好的學生後,開始引導他們用心走進閱讀中,以如下任務指導。

  ①標出生動傳神的動詞、形容詞;

  ②標出文中生動形象的比喻句、擬人句和排比句;

  ③找出你認為文中“言簡意賅”的句子;

  ④文中的短句多,請標出相關短句,多讀讀。

  點評: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老師充分利用文字,讓學生在熟悉文字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授之相關的閱讀方法,帶學生走進文字。優秀的文字本身就是高水平的指導教師。堅持下去,學生由願讀到善讀到樂讀,自然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與寫作密不可分,閱讀是克服中學生生活面狹窄、寫作素材缺乏的最好辦法。

  行動研究要求:

  1.選擇與教材合適的類文

  案例:學習七上第一課《在山的那一邊》。類文推薦:《山民》(韓東)。

  點評:“類文推薦”既可以擴充套件閱讀面,開闊視野,提高認識能力,又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寫作材料。

  2.傳授適當的閱讀方法

  ①摘抄法

  指導學生在閱讀中遇到一些優美的語言、生動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可把它們摘抄下來,如果是屬於自己的書報,可把全文剪下來,貼在專門的剪輯本上。當然在實踐的過程中,也提倡在直接摘抄的基礎上再作一些藝術的整合加工。

  ②批註法

  要求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認為寫得好的句與段進行圈點,在字裡行間釋詞釋義,予以批註,寫上一兩句對該段的理解和評價。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閱讀方法。長期堅持,不僅能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也必然能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寫作技巧。

  ③片思法

  當讀到對自己有觸動的文段時,或質疑,或思索,或引申,把當時的所思所想隨手記下來。這些記錄是零碎的、片斷的、不完整的,待以後翻閱時,進行深入思考,提煉觀點,整理成文。

  ④賞析法

  對語言特色、篇章結構、立意選材等方面有特色的文章進行分析鑑賞。這樣的賞析不要求像正式的賞析文一樣求全求準,只要自己能把心中所想準確地表達出來,鍛鍊了思維,豐富了感受,就達到了目的。

  ⑤背誦法

  對一些優美的句段,特別是古詩文中的名句名篇,要求學生在充分感受、理解的基礎上,反覆吟詠體味,最終背誦下來。背誦多了,自然詞彙豐富了,就可能運用自如。

  二、梳理內容,構建寫作素材庫是關鍵

  學生在寫作中缺乏材料,感到無事可記,無情可抒。一來是因為活動範圍的狹窄,囿於家門和學校。二來缺乏生活內化的本領。“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如何開發與利用好初中六冊教材中佳文的素材,老師細讀教材,引領學生挖掘,幫助他們建立寫作素材庫是關鍵。

  案例:初中教材閱讀素材大致分類

  點評:老師對教材編排能做到有數,意味著能統攬全域性,理性指導著學生的整理收集,全面關注學生,讓學生清楚不同學段設計的內容異同,深度不斷加深。如大自然類,七上寫景,八下不但寫自然之景,更體現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刻含義(象徵),曲折地表達作者內心的情感。這樣一來,我們在引導學生在進行素材積累時,因學段的不同,要求便相應提高,同時,也引導學生在不同學段進行素材比較,拓展學生的視角,引導學生自覺積累,在積累中比照,在比照中增容,在增容中進一步拓展思維,建立起屬於自己獨有的、適用的、逐漸拓寬加深的素材庫。

  案例:學完七下第三單元傑出人物的風采各篇目後,教師先讓學生將本冊課文人物、生動感人事蹟整理彙總後,讓他們也找出類似的相關人物事蹟。學生很快收集到如下材料:《愛迪生與燈泡的故事》《諾貝爾的永恆奉獻》《把一生都獻給科學的居里夫人》《詹天佑愛國不計名利》《錢學森與五個師》《千秋勝負於理的哥白尼》《讓人類遠離飢餓的袁隆平》《李時珍與曼陀羅》等。

  點評:這是教師意想不到的收穫,沒想到只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就能想方設法地充實素材庫。

  行動研究要求:

  1.督促學生堅持梳理文字;

  2.定期交流展示。

  利用牆報、活動課、多媒體等平臺,定期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素材,組織交流,目的讓學生體會到勞動後的成就感、對話中思維碰撞的愉悅感,促進了以後更好地活用。

  三、以讀促寫,習得精品技法是核心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名家名作,除了可以作為寫作素材來使用外,還可從中學習寫作技巧。

  案例:

  1.如何進行生動形象的景物描寫

  (1)修辭手法(擬人)的巧妙運用。如:“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紫藤蘿瀑布》

  (2)寫景的層次感突出。如:“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濟南的冬天》

  (3)多角度表達感受。如:“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裡。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社戲》

  ……

  2.如何突出人物個性

  (1)修辭手法(比喻)的巧妙運用。如:“他的臉上呈現出悲劇,一張含蓄了許多愁苦和力量的臉;火一樣蓬勃的頭髮,蓋在他的頭上,好像有生以來從未梳過;深邃的眼睛略帶灰色,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長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張緊閉的嘴,襯著略帶方形的下頦,整個描繪出堅忍無比的生的意志。”——《音樂巨人貝多芬》

  (2)多角度刻畫。如:“我們看她忽而雙眉顰蹙,表現出無限的哀愁,忽而笑頰粲然,表現出無邊的喜樂;忽而側身垂睫,表現出低迴宛轉的嬌羞;忽而張目嗔視,表現出叱吒風雲的盛怒;忽而輕柔地點額撫臂,畫眼描眉,表演著細膩妥貼的梳妝;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幾乎聽得見錚錚的弦響!”——《觀舞記》

  (3)形象生動的細節描寫。如:“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背影》

  ……

  3.如何從不同角度評價人物

  (1)引用評點。如:“鄧稼先,“‘兩彈’元勳”,“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這是一個“大寫的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好準確的描述了他的一生。——《鄧稼先》

  (2)對比評點。“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3)短語點睛。如:“一群茂騰騰的後生。”——《安塞腰鼓》

  ……

  點評:教材中所選的文章均是文質兼美的好文章,有著極強的生命力。教師完全可以將它們變成作文教學的藍本。對教材裡優秀篇章的寫作方法、技巧,要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取法,敢於“拿來”。《楊修之死》的倒敘,《蒹葭》的鋪陳,《孟子》的類比,《陋室銘》的卒章顯志,《愛蓮說》的託物言志,《蘆花蕩》《孤獨之旅》的情景交融,《浪之歌》《天上的街市》的聯想和想象,《列夫·托爾斯泰》《福樓拜家的星期天》的描寫,《江城子·密州出獵》《三峽》的雄奇豪放,《醉花陰》的深沉婉約……這些都可以作為學生寫作的範本。平時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有意無意地去關注文章的技巧、方法,並讓學生學會遷移,讓自己的文章有法可依。

  行動研究要求:

  1.學習立意。文章以意為主,“意猶帥也”。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教材中吸取思想,並教會學生變通,幫助學生從名篇中汲取更多深刻且新穎的思想,以豐富學生的思想寶庫。

  2.激發想象。寫作需要想象,就像飛鳥需要翅膀。教學中,可以借仿寫、續寫等來激發學生的想象。

  3.習得語言。孔子:“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語言是文章的外衣。語文教材中名家名篇不少,精彩的語段很多。如《濟南的冬天》《紫藤蘿瀑布》《岳陽樓記》《小石潭記》等著名篇章中的精彩文段,就是學習語言表達最好的仿寫範本。

  4.借鑑佈局。“文無定法”,講的是作文需要創新;“文章有法”,說的是人類文化發展至今,在寫作領域已積累起豐富的寫作經驗,值得總結與繼承。引導學生借用教材中典範之作和富有表現力的結構佈局方式,常常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表達效果。

【初中語文教材寫作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