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灰雀》評課稿

《灰雀》評課稿

《灰雀》評課稿範文

  篇一:《灰雀》評課稿

  《灰雀》這是一個很有趣也很感人的故事。列寧懷著深深的愛鳥之情去尋找丟失的鳥。這愛鳥情感動了捉走鳥的小男孩,小男孩自覺改正了錯誤。課文以生動具體的語言,簡短、含義深刻的對話描寫,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語言文字訓練材料。這是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啟迪、昇華的一篇美文。男孩的語言和行動已經告訴列寧,灰雀的消失與他有關;而列寧沒有問孩子是否將灰雀捉走,也未進行任何說教,而是藉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的感嘆,使男孩內心受到震動,從而認識和改正自己的錯誤。這中間的一系列語言、神態的變化,反映小男孩還是單純,可愛,誠實的,更可以感受到列寧對孩子的愛護。可雙方都不公開說出,這種雙方相互理解,又很幽默的感情,應指導學生透過感情朗讀深刻地體會、表達出來。“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吳老師以教材文字為依託,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延伸課文內涵,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課時是順利的,更是愉快的。當講到表現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時,學生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彷彿他們也看到了那“活蹦亂跳”的小灰雀。跟隨著學生的視野,體味著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一起欣賞著可愛的小灰雀。很順理成章的,可愛的小灰雀卻不見了,引出了文章的重點部分——列寧和小男孩之間的對話。學生們熱火朝天的討論這小男孩的心理活動,不時地閃出思維的火花。他們甚至把自己放在了這一情境中。另外,吳老師對學生的朗讀習慣與寫字習慣的培養很是注重。這樣,對今後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很有幫助。

  篇二:灰雀評課稿

  《灰雀》是人教版課標教材三年級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文章主要講了偉大的列寧對灰雀的愛,對小男孩的愛,使小男孩受到感動,主動送回灰雀,做誠實孩子的故事。林老師執教《灰雀》,發揮自己嫻熟的調控技巧和靈活自如的駕馭課堂的能力,為我校的語文老師獻上一堂精彩的閱讀教學課。課堂融洽的師生關係以及和諧的氛圍,都給聽者一種美的享受。聽了林老師的課,我有這樣四點感受:

  一、以讀為本,紮實的課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課程標準》的要求,已成為語文課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讀是最基本的方法,讀通課文是閱讀教學的底線,做到不錯,不漏,不添,不掉,不破。讀課文是林老師教學本文的重點,體會列寧對灰雀的愛,對小男孩的愛,是教學的難點,林老師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過程,也正是他這堂課教學的亮點之一。文中列寧與男孩的四組對話,體現出列寧焦急、擔心、惋惜的心情,男孩矛盾、愧疚、指錯改錯的複雜心情。林老師抓住列寧的話中有話、男孩說話的語氣變化,藉助認識和理解省略號的教學引導學生同體會小男孩那種矛盾的心理,林老師引導學生補充,品讀,充分體現“以讀為本”的理念。

  二、以學定教,務實的課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林老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表明,在他的課堂上,教材不再是教師的教本,而是學生的學本;教師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閱讀探究的組織者,引領者。他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引導學生走進教材;不是停留在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是引導學生置身於列寧和男孩所處的環境,跟作者對話,跟文中人物對話,共同完成再現列寧尋找灰雀的情景,挖掘列寧和男孩的內心世界。

  三、民主平等,樸實的課

  在這堂課上,教師自然而又充滿真情的導學導讀流程,充分調動了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學生參與度高,課堂教學中體現了民主、

  平等的師生關係,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鬆、和諧的環境裡,思維才能表現得最活躍。無論是課前師生互動交流還是課堂教學的推進過程中,林老師的臉上始終帶著微笑,微笑中流露鼓勵,或用和藹可親的表情肯定學生的讀,或用委婉的語氣引導學生自糾互糾出現的錯,“沒關係,再試試”、“噢,讀得真棒”,類似這樣的課堂評價,再輔以老師讚賞、鼓勵、期待的眼神以及恰如其分的體態語言,拉近了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的距離,學生不會因為怕出錯而產生畏縮,影響今後課堂上的表現了,他們有了興趣,有了信心,自然也就有了勇氣,變得想說,敢說、願說。想讀,敢讀,願讀。

  四、虛實結合,有效的課

  這是一堂虛實結合的課,是因為林老師沒有把教學過程僅僅停留在探究文字這一個點上。林老師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在大語文觀指導下進行語文教學。如: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有關表示“紅”色的詞語,引導歸類人物描寫的方法,並總是溫和地對學生說:“在我們寫作文時我們就可以用這樣的方法。”進行應用的引導。

  林老師的生字教學也非常紮實,字形分析教學上,很花心思,別出心裁,把相同偏旁與部件的字放在一起,讓學生比較,觀察,發現。這樣,對今後自主學習很有幫助。

  “真實、樸實、紮實”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語文教學精神,也是教學的最高境界。林老師這堂課有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真實感,教師課堂語言尤顯自然平實,決沒有精雕細刻的“藝術加工”。很值得我好好品味。謝謝!

  篇三:灰雀評課稿

  《灰雀》是人教版課標教材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文章主要講了偉大的列寧對灰雀的愛,對小男孩的愛,使小男孩受到感動,主動送回灰雀,做誠實孩子的故事。林老師執教《灰雀》,發揮自己嫻熟的調控技巧和靈活自如的駕馭課堂的能力,為我校的語文老師獻上一堂精彩的閱讀教學課。教者自然的教態,課堂融洽的師生關係以及和諧的氛圍,都給聽者一種美的享受。聽了林老師的課,我有這樣四點感受:

  首先,這是一節實在、有效的常態課。崔巒老師提出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真實、樸實、紮實”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語文教學精神,也是教學的最高境界。林老師這堂課有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真實感,教師課堂語言尤顯自然平實,決沒有精雕細刻的“藝術加工”。

  其次,林老師教態自然,善於使用激勵性語言。在這堂課上,教師自然而又充滿真情的導學導讀流程,充分調動了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學生參與度高,課堂教學中體現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鬆、和諧的環境裡,思維才能表現得最活躍。無論是課前師生互動交流還是課堂教學的推進過程中,老師的臉上始終帶著微笑,微笑中流露鼓勵,或用和藹可親的表情肯定學生的讀,或用委婉的語氣引導學生自糾互糾出現的錯,“沒關係,再試試”、“噢,讀得真棒”,類似這樣的課堂評價,再輔以老師讚賞、鼓勵、期待的眼神以及恰如其分的體態語言,拉近了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的距離,學生不會因為怕出錯而產生畏縮,影響今後課堂上的表現了,他們有了興趣,有了信心,自然也就有了勇氣,變得想說,敢說、願說。想讀,敢讀,願讀。

  再次,林老師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課堂上隨時幫助學生積累詞語,豐富學生的詞彙。比如在開始的複習環節,從這組詞語中找出描寫顏色的詞:深紅、粉紅。然後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表

  示紅色的詞,最後讓學生讀一讀這些表示紅色的詞。這樣,學生以後看到各種紅色的東西就能用準確的詞語去形容它。再如,在教學“仰望”這個詞後,讓學生再說出一些表示看的詞語:見、盯、瞧、瞄、注視、打量等等。為學生以後運用語言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另外,林老師善於引導學生聯絡已有的生活經驗填補文字的空白。如課中,她出示:這時,列寧看見一個小男孩,就( )地問:“……”,列寧( )地說:“一定是飛走了或者凍死了。天氣嚴寒,它怕冷。”男孩( ) 地說:“沒……我沒看見。”這幾個地方,林老師都先要學生補充提示語,然後用補充的語氣讀出來。這樣的設計既培養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又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感悟出男孩的心情和感受,體會出男孩對灰雀的愛。

  最後,林老師很注重培養學生一些良好的習慣。如寫字時經常提醒學生注意寫字姿勢,注意指導學生說完整的話,注重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習慣。

  篇四:灰雀評課稿

  《灰雀》一課主要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裡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教學《灰雀》一文時,教者圍繞人物間的對話展開,引導學生體會了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這是最淺層次愛的體現)、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理解、感受。張老師整個課堂教學呈現流暢的態勢,體現了兩個特色:

  一、朗讀指導到位

  語文課堂,朗讀佔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做適合於學生的發展呢?在這節課中,教者採取多種朗讀方法,由易入難地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內容,讀出當中的情感。首先教者先學生聽課文的錄音,然後師生合作讀其中的對話,這樣就使得學生的朗讀有跡可循。接下來,便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讓學生說出應該怎樣讀,並按自己的理解讀出當中的感情。如果學生遇到比較難讀好的句子,比如小男孩說的.兩個“一定會飛回來”,教師就會適時給予幫助,進行範讀。這樣到位地指導朗讀,是我今後需要不斷學習的其中一方面。

  二、聯絡切身體會

  引導學生聯絡切身體會來看問題,更能幫助學生處於一種主動探究的角色,並能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所以為了學生更能體會小男孩聽完列寧的話之後的心理變化,教者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她出示了可愛的小灰雀的圖片,問學生:“假如在公園裡,常常愛聽這幾隻小灰雀唱歌的公公婆婆聽不見它們的歌聲會說些什麼?叔叔阿姨會說些什麼?我們班的同學又會說些什麼?”在同學們說出自己的想法之後,教者又問:“假如你是那個小男孩,你聽到同學們說的話,知道他們那樣難過,你會怎麼想,怎麼做呢?”這樣本來很難講得清楚的小男孩的心理變化,就變得非常淺顯明白了。如果遇到難說清楚的地方,學生可以與自己在生活中做過類似的事情聯絡起來,回憶自己當時的感受,然後再來討論,那麼再複雜的問題,也會變得簡單多了。

  這節課總體看是成功,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存在著不少缺陷,看問題不全面,不能有條理地分析;對三種“愛”的體會不夠深刻。但是,教學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然後不斷髮現不足,加以改進的過程。所以,我相信,認真做好反思,並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每一位教師都會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篇五:《灰雀》說課稿

  一、說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第五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裡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本課時的主要內容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這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關,我主要選用“合作探究”和“讀中感悟”式的教學方式,採用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和展開想象。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

  二、說學法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主要向學生滲透“讀中自學”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讀書。向學生傳授“學法”,是讓學生“會學”,這是教學這節課的真正目的。透過學生的讀讀、想想、寫寫、議議等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到“會學”的智慧。

  三、說教學過程

  1.自主學習、激發興趣:

  (多媒體:三隻灰雀在枝頭歡蹦亂跳地唱歌。)師:聽,三隻灰雀在枝頭歡蹦亂跳地唱歌,多麼惹人喜愛。列寧每天散步都來到這兒,和它們打打招呼,問候問候它們。

  (多媒體動畫:列寧在樹下仰望兩隻灰雀,那隻胸脯深紅色的灰雀已不見了。)

  2.合作探究,感悟真“愛”

  (1)深紅的灰雀到底去哪兒了?請學生默讀課文,畫出小男孩的語言。 男孩說:“沒看見,我沒看見。”

  男孩看著列寧,說:“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

  (2)灰雀又是怎麼回來的,你從哪些句子看出?

  (3)男孩為什麼把灰雀放回來?(引出列寧自言自語的話。)

  3.拓展延伸,深入體會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動腦,動口,當然也需要動動手。豐富的想象力不但需說出來,也要寫下來。知識的鞏固固來重要,道理的內化也十分必要。讓學生盡情地說,盡情地寫吧!所以我主張還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

  四、說板書

  板書是微型教案,集中體現了教學目的、重點、難點及教學過程。好的板書還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

  透過以上簡單明瞭的板書,揭示出本課的審美主旨——愛的教育,突破本課的難點。

【《灰雀》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