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科技> 高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策略

高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策略

高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策略

  一、我國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一)培養模式單一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院校對學生培養的內涵和標準理解不夠透徹,教育施行高度集中的辦學體制,這種單一培養模式的長久發展,導致我國高校培養在人才培養上呈現出“千校一面”,相應也造成“千人一面”的局面。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漸顯現出弊端,尤其表現在學生知識面不夠寬,在理論知識層面和文化素質有明顯的不平衡,在實踐中突出表現為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差,實際動手能力差、團隊精神薄弱,不具有創新精神和意識,從而難以適應市場經濟不斷髮展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二)教育理念缺乏創新

  不少學校都號召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但是細品起來都是大同小異。我國高校教育的主體目標是學習已有的文明知識,注重對已有知識的傳授,把教學過程解讀為知識的積累,忽視了人才本身內在動力沒有激發和挖掘。因此,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亟待創新。教學不應該僅僅從社會和社會等外部因素入手而應該以人為本,教學方式應改變灌輸模式,從學生本身入手,在教學效果和學生評價方面,學校不能固定化,不能有效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操作能力,而需要更多的差異化彈性機制。

  (三)傳統教學存在諸多不利因素

  由於一直以來的傳統教育觀的影響,教師一直是教學工作的“主導”,學生主體地位被忽視。使得學生習慣於上課記、下課抄、考試背,畢業丟的學習過程和教學方式。學生所要求掌握的不是“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久而久之學生只會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填鴨式教學,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實際動手能力得不到培養,陷入理論與知識脫節的泥潭。培養創新型科技綜合人才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高校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主力軍。我們應當從社會經濟發展尤其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需求出發,用新的思想技術和手段,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產生新的效益。在這個體系中,產學結合是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也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全面提升學生的社會綜合素質,學會生存,學會創造。但是,目前多數高校的創業教育依然停留在課堂上,即使有些學校邀請實業家做報告,開講座,也僅僅激情曇花一現,缺乏持續性的作用,沒有在學生中形成持久的積聚效應,久而久之反而會消磨掉學生的激情,讓他們創業的火花變得更加難以被激發。也有一部分高校領導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重視創業實踐,建立了很多類似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以鼓勵和指導學生自主創業,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嘗試設計、創辦、經營商業企業或科技公司,進行技術發明成果轉讓和孵化並且開展實際操作,在初期的確對學生自主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財政投入不足、場地條件和專業的侷限,包括相關實際模擬輔助資源的缺失,嚴重製約了學生創業實踐的實施。(四)高校學科設定不合理與學分制僵化在專業及學科的設定上,部分高校對外在的研究分析不全面,忽視了真正的內涵,對一些專業的設定和建設缺乏實際分析研究,導致高校專業設定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在學分制方面管理過於僵化,沒有使學生成為參與的主體。無論是學年學分制還是改革成完全學分制,從教師與學生的關係來看,學生仍然只是被動接受學校安排,在統一的時間內完成統一的課程學習,按固定的年限修完學校要求的學分,才能拿到相應學位。這樣的教育環境導致學生被動學習,認為只要按時完成學校安排的相應課程就是完成學習的過程,不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激情和意識,這是我國高等教育缺乏創新性的重要願意之一。

  二、我國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策略及路徑探究

  (一)改變傳統教育理念,構建以科技創新為主體的教育體系

  1.及時更新教育理念

  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世界各國都步入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的教育也逐漸走向“全球化”。但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仍存在不足,教育理念相對落後,高校作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主要工作者,實現教育理念的轉變勢在必行。要實現教育理念的創新,關鍵是要解放思想,克服慣性思維和傳統思維,遵循高等教育的規律和本質,確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才觀和教育觀。同時,要注重以人為本的教育基本理念,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要突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在輕鬆和諧的環境中主動培養創新意識,積極參與創新活動,激發創新潛能。

  2.以理論為基礎,實踐為重點的教育理念

  古人有云“:百無一用是書生”。從某些層面上來看,並不是全無道理。在當今的中國式教育環境下,學生都習慣於上課記、下課抄、考試背,畢業丟的學習過程,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中,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始終得不到培養。這種教育模式帶有封閉性,滯後於社會的發展,反映到學生的學習評價上則是以成績為衡量標準,因此常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這不僅反映了對學生學習評價標註的不合理性,更說明了教育與實踐嚴重脫節。高等教育最終的目的是向社會和國家輸送綜合性人才,更多的是注重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而加強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環節是實現創新教育的基礎。

  3.與時俱進,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人才質量觀

  隨著現代社會城市化程序的推進、經濟體制的轉型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對人才市場的綜合素質要求也在不斷髮生變化。這就要求高等教育管理部門及高等院校的教育者應樹立先進的、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新型人才質量觀。先進的、正確的教育理念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新型的.人才質量觀則是時代要求的標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人才觀將是我國教育發展的推進器,對教育行為有調控和導向作用。“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如何培養人才?”是當前教育工作中首要解決的問題,圍繞這兩個問題我們應樹立新型的人才觀,要從原來的依於書本和課堂的評價標準轉向社會評價,從過去的專業人才的培養轉向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素質及創新能力為主的培養模式。

  (二)加強學生自主創新思維及能力的培養

  1.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精神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如果創新教育的作用內化不了學生的內在素質,那麼一切都將是徒勞無功。在教育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把學生當作有思維的個體對待,注重培養個體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相信自己,尋求知識的樂趣,解放思想、培養髮散思維和創新思維,引領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

  2.開設“創新”系列精品課程,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仍以科學文化知識教育為主,在創新教育方面嚴重缺乏。因而建議教育部門及高等院校制定一系列政策並開設相關課程,鼓勵創新。在制度的保障下,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平臺,在加強專業教育的基礎上,強化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積極探索開發大學生創造能力的長效機制。同時,高等院校應鼓勵並組建“學生創新小組”,為學生創新活動的開展打造有利環境和平臺,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也為具有創新思維的學生提供展現平臺和發展空間。

  3.開展科技創新活動,鍛鍊大學生創新意志與創新精神

  學校組織舉辦豐富多彩的科學創新活動,將創新實踐寓於活動之中,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但是,創新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難免會遭受挫折和失敗,從失敗的經驗教訓中總結出真知灼見是創新道路中不可或缺的過程。同時,在挫折和失敗的洗禮中,更能夠磨鍊當代大學生的創新意志和創新精神,為他們今後的創新道路建立強大的精神支柱。

  4.營造良好的創新條件和創新人才培養的環境

  良好的創新條件和培養環境也是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國所有高校都設有科研實驗室和圖書館,這些實驗室和圖書館是國家及社會重要的科研場所和教育場所,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基地,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應充分發揮其作用,加大對其的支援力度,並健全其管理和開放的制度,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資源。

  三、增強我國大學生創新教育工作的意義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為實現創新型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奮鬥目標,必須深入貫徹實施人才強國的戰略,培養造就大批具有現代科技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搶佔創新人才市場制高點。科教興國,人才為本。人是知識的創造者,同時也是知識的載體和傳播者,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的速度,最終取決於人才的儲備和人才的質量。然而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是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關鍵和前提。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全社會人民共同努力,更需要高等教育者全力推進。伴隨日益嚴重的就業形勢,社會開始反思教育發展的經驗教訓,促使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做出新的嘗試與探索。高等教育逐步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價值取向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人才保障。同時,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市場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在國家發展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因而,在高校開展創新型教育勢在必行,積極鼓勵、引導當代大學自主創新及創業,為國家及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高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策略】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