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國小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除法三》評課稿

國小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除法三》評課稿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除法三》評課稿(通用14篇)

  日常評課時應該把握 怎樣評課,評什麼,如何寫評課稿評課,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對上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是否確立現代教學觀,和對其 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除法三》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除法三》評課稿 篇1

  《分數除法三》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分數除法應用題歷來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難以判斷出是用乘法或除法進行解答,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材鼓勵學生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分數除法應用題。因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用方程解決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初步體會方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模型。

  聽了李老師執教的《分數除法三》一課後,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用活教材、緊密聯絡學生生活

  數學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本節課中,李老師把教材上出現的情景圖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絡起來,使呆板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大膽靈活的使用教材,激發了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的興趣,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找準新舊連結,注重興趣的激發

  分數除法應用題,教材鼓勵學生用方程解答,要會用方程解答,必須要能找出題中的數量關係,那麼李老師在學習新知之前,先讓學生複習找數量關係及解方程,這樣以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找出列方程的切入點,為知誤的遷移做好了鋪墊。

  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

  如果學生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不但能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促進知識意義的構建,更能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精神,在教學時,老師出示情景圖後,然後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動腦動手的基礎上,再引導進行交流、驗證。

  總之,這節課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培養了學生的素質,提高了學生的能力,李老師能否在以下幾個方面繼續探究,以達更好的教學效果。

  1、難點沒有突破,一節課下來,大部分學生還分不清用乘法還是用方程來解答,鬥致了許多同學出錯,我們能否再想想其它的辦法呢?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2、時間掌握不好,由於前面用的時間較多,鬥致了後面的練習時間少了一點,另外,學生的練習題量也少了一點。

  3、能否在課堂評價方面加以改進,當學生的回答或解答出現了錯誤,老師沒有對學生進行積極肯定,而學生很在乎老師的評價,這方面稍微欠缺了一些。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除法三》評課稿 篇2

  本節課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運用此關係探索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方法,理解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算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推理、歸納、交流的能力。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整堂課的節奏非常平穩,課堂很樸素,給人的感覺很真實。

  整節課教學有以下特點:第一,教學重點把握準確,教學過程做到了突出重點,同時在這個教學環節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自己透過合作探究得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然後教師抓住這個重點,加以鞏固。第二,教學線索清晰,使課堂內容緊湊而井然有序。第三,講授新知的過程注重學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數與除法關係時,讓學生小組交流後說出它們之間的關係。第四,在探索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時,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比較課本上的方法,然後讓學生歸納出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算理,在這個環節上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我個人認為有如下值得商榷之處:

  第一,根據實際教學情況,本節課的內容是不是有點過多?感覺每個環節過渡得較快,成績較差的學生有點跟不上來。

  第二,學生在探索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方法時,教師是否可以把假分數化成整數的方法引匯出來。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除法三》評課稿 篇3

  本次學校組織的教研課,我聽了郎老師的《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收穫很大。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內容很簡單,如果單純地從形式上去教學它們的關係:一個分數的分子相當於除法中的被除數,分母相當於除數,相信學生一定學得很紮實,但這樣一來3÷4的算理往往被忽視,為了讓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郎老師組織教學很好。主要體現以下兩點:

  1、透過實際操作感悟新知識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改變單一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指導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合作”特徵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因此,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的教與學的方式,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動力的過程。在教學中郎老師引導學生用3張圓形紙片動手分一分,並學生思考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可以有幾種分法,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得出兩種含義,即1塊餅的,3塊餅的,透過這一過程,學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2、在問題不斷地解決與生成中探索新知識

  探索是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的學習過程,也就是讓學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實現數學的“再創造”,在這其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是潛在和深遠的。本課中,郎老師讓學生充分動手分圓片,讓他們在自己的嘗試、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斷產生問題、解決問題、再生成新的問題,給學生留與了操作的空間。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除法三》評課稿 篇4

  本次教師培訓,聆聽了於老師執教的《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一課。邱老師用本色去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印象比較深的有以下幾點:

  1、深刻理解教材,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絡。

  “分數與除法”這一教學內容,是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五單元中的內容。在學生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數的意義,知道了分數的產生等知識,學生具有動手操作的學習技能和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老師充分了解學情,以實際問題直接匯入新課,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操作、探究中體驗、感悟分數與除法兩者的關係。

  本課的重點是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而這個關係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認知逐步提高的過程,絕不是教師一、二句話的講述就可以完成的。邱老師把這一過程的認識同樣以問題起疑,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在探究中感悟。

  我感覺本節課的重點突出的還不太夠,在點撥與除法的關係的時候教師要點撥到位,讓學生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效果。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除法三》評課稿 篇5

  聽了陳老師執教的《用分數除法解決問題》一課,有幾點體會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樑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本節課的引入部分,陳老師就透過“人體中含量最多的是什麼?”這一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這個問題引出舊知——用分數乘法解決的問題,這一過程既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孩子們紛紛參與計算,又不知不覺中複習了舊知。這樣既巧妙地把生活中的問題引入數學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又不知不覺中複習了舊知。“如果是已知體內所含的水分,你能求體重嗎?”此時,陳老師又不露聲色地將學生帶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例題的呈現自然,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於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是在數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樑。

  二、注重數量關係的分析

  本節課中,陳老師非常注重數量關係的分析,從引入題到新課的例題,再到練習題,每做一題,陳老師都要先讓學生分析其數量關係,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新課教學中,陳老師透過找關鍵句、單位“1”、說數量關係式和畫線段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陳老師在指導學生畫線段圖的過程中,特別關注細節,她透過“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28千克畫在哪兒?”“標在哪兒?”等問題來幫助學生畫線段圖,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作圖能力。

  三、多角度分析問題,開拓思維

  在新課教學中,陳老師透過“還有不同的演算法嗎?”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讓學生從多角度去考慮,這樣做拓展了學生思維,引導了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在介紹方法的過程中,又讓學生體會到各種方法之間的連通,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絡。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建議:在試一試中,我個人認為,可以直接放手讓學生解決,不用再像分析例題一樣去分析,這樣可培養學生的獨立分析問題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除法三》評課稿 篇6

  今天上了分數除法解決問題的第一課時,這是第二次任老師聽我的課,相比於兩年前的青澀,自己在對一節課的把握能力上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是作為新教師,還是缺乏對一節課重難點的理解與把握能力,從而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因此在未來的教學中,還需要多多磨練自己,多聽課、多上課,多聽聽有經驗老師的建議與意見,讓自己在聽課、上課、評課中不斷成長。

  這節課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會用方程解答“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一句“你們知道在我們體內含量最多的物質是什麼嘛?”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儘快進入學習狀態。同時,緊緊抓住新知的生長點展開教學,並由此引入新課,使學生明確新舊知識的聯絡,為後繼學習做好鋪墊。在探究新知部分,我讓學生們同桌合作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在發揮合作學習優勢的同時,開拓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在小結中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進一步明晰了數量之間的內在聯絡,引導學生從變中抓不變,從不變中找變,加深學生對“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的認識,有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之後我將例1的第二小題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在鞏固新知的同時再次訓練學生尋找有效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練習的環節中,我從易到難、層層遞進,旨在強化思路,鞏固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任老師在評課中首先肯定了我原本的教學設計,但在具體每一個環節的落實上給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

  1.在新授部分講解的條理不夠清晰,似乎面面俱到都提到了,但顯得有點亂,學生們聽了之後可能還是一知半解。應從複習舊知中提煉出數量關係“體重×2/3=水分重量(成人),體重×4/5=水分重量(兒童)”,使學生明確數量關係的確定性,然後從條件中分析已知與未知,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2.小結部分尋找異同不夠突出重點,在突出數量關係不變的基礎上應著重分析用乘法解決和用除法解決的區別——已知條件與所求問題不同,使學生明確兩類題的不同之處,真正掌握解題思路。

  3.在尋找數量關係的環節中可引導學生劃出關鍵語句,學生已有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的基礎,據此列出數量關係應該不難。另外,在數量關係上應強調分率與分率對應量之間的對應關係。既可使學生真正理解數量關係,同時也為學習稍複雜的分數除法解決問題埋下伏筆。

  4.課堂中應給予學生更多說的機會,而不是教師主導,留給學生的只是傾聽。在探究新知部分,同桌討論完之後可引導學生自己整理思路、尋找方法、小結異同。在練習1中可讓學生任意選擇一題同桌互說,這樣既可解決課堂時間不夠的問題,又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有說的機會。

  任老師建議我再去重上這一課,但鑑於另外幾個班都已上完這部分內容,因此我修改了自己原本的教案,在某些環節中詳細註明了細節活動。作為新教師,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我要抓住每一次這樣的機會,在這樣的活動中感受自己的不足,讓自己在不斷地磨練中逐漸成長!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除法三》評課稿 篇7

  參加了小學數學聽課評課的學習。兩堂精彩的練習課帶給我們不僅是教學的學習,更是教育思想智慧的碰撞,讓我們受益匪淺。

  高老師的《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最難忘的是,潘老師的笑容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整堂課都是笑臉相迎,很坦然,透著一股大將之風。整堂課,潘老師特別注重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帶著問題去思考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先是透過男生女生人數的例子做一些基礎練習,強調單位量乘以對應分率等於對應量。然後進一步做了喝礦泉水的例子,此處非常精彩,不僅是學生,而且讓我們也明白了除了常規的方法,比較還可以比分率,也可以比單位“1”.一道題,潘老師挖得很深,多樣化思想融入其中,令人佩服。接著利用條形圖進行練習比較,原型為買衣服打折問題,其實是異曲同工,萬變不離其宗。

  總之,這兩堂課都很好地詮釋了“聚焦練習課例打造綠色課堂”的教學理念。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將有層次的進行練習設計,貼近學生學情,聚焦練習難點,挖掘練習的生長點。希望以後這種活動多多開展,讓我們成長更快。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除法三》評課稿 篇8

  那天,我校開展數學教研活動,由五(1)班的黎良立老師給我們上《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這節課。聽了這節課,我感觸良多,下面就這節課談談本人的一些粗淺看法: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上進行的,我認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於能從課題出發,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以設疑匯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探究新知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可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發散學生的思維,小組討論交流,總結出計算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的方法,並小組內試舉簡單的例子試算,然後小組彙報方法,學生分別說出了計算方法,然後老師再出示習題,用自己總結的方法去計算,在彙報計算中又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最後總結出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個探究新知的過程都是有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來完成的,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學習分數除法的意義這部分用的時間過多,導致後面的學習內容無法完成。

  2、應該板書出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除法三》評課稿 篇9

  《認識分數》這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無論在意義上還是讀寫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別,學生初步學習分數會感到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嚴琳琳老師的這節課,在教學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起點,為學生營造探究的情境,並透過自主探索、實踐操作、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認識幾分之一的學習全過程,感悟分數的含義。從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來看,不難發現,嚴老師對教材、教學要求的把握和定位是十分準確的,教學過程層次清楚,自然流暢,學練結合,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到達了預定的教學目標,是一堂質量不錯的課。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和探索的過程

  透過這節課可以感受到嚴老師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在教,站在教改的新理念的高度上駕馭教材,設計中力求體現新課程強調的體驗性學習,創設了讓學生去折一折、塗一塗、說一說、寫一寫等情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表示出自己所發現的分數。不僅讓學生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用身體去親身經歷,用心靈去感悟、體驗,其中一個重要理念就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在具體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動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使學生的智慧受到挑戰,從而實現有效學習。教師都能夠以建構理念為依託,在原有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使學生創造力、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他們主動地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和對事物的理解。

  二、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透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儘管學生在圓片紙上折出了幾個幾分之一的分數,並且用分數表示出來,但是個別學生在比較分數大小的時候,還是會受到整數認識的影響,認為1/8大,於是教師又藉助分蛋糕的情景,使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知識。

  三、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最近發展區”,在正確的背景下認識分數

  1、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嚴老師在教學時,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們在初次教學分數時,總是以單個的物體的進行平均分(比如說分蘋果),然後“半個”無法用整數表示的時候就引入了分數,這樣做的優點是能夠凸現分數出現的實際需要性,學生對分數的產生印象深刻;缺點是這樣以單個的物體入手,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受到侷限,會導致到後面學習分數的意義的時候,對單位“1”難以理解和接受。其實“一半”和“半個”是有區別的,只有“半個”才用分數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們注意到嚴老師在分數引入的時候,是用分蛋糕的情景來引入的,從而引入分數二分之一,這樣對於分數的認識放在了一個比較恰當的背景下來學習,學生體會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個1/2來表示。

  此外,本節課老師以滿腔的熱忱、真誠的愛心,感染孩子們的情,粘住孩子們的心。老師以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導與孩子們同喜同憂。在這節課上,我們不僅能感受到知識資訊的傳授、思維的碰撞,還有心與心、情與情真誠地交流。聽完這節課,我深切地體會到,我們的數學教學不僅應關注學生獲得怎樣的結果,更應關注他們是否經歷了自主探索的過程。只有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的實踐、探究與交流的過程,才有可能懂得數學的價值和意義。也只有讓學生在"做中學",才能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除法三》評課稿 篇10

  一、量體裁衣,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

  《分數乘分數》的教學目標一是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二是經歷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由於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道理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圖形可以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所以邵老師採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先放手讓學生動手摺和畫,怎樣用圖形表示分數乘整數,瞭解學生已有操作上的知識體驗,並把學生的方法貼在黑板上。圖形清晰,這樣學生對用圖形表示分數有了初步的輪廓,為後面用算式表示圖形,深化“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降低了難度。邵老師重視了學生已有的這些知識體驗,較好地達成了以上的兩個教學目標。

  二、有效操作,讓智慧在指尖上跳躍。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這些聯絡起兩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變成思維工具和鏡子。”新課標強調學生經歷教學活動的過程,操作活動有助於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研究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時,邵老師把探究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用圖形怎樣表示1/4的1/2,充分地滲透了圖形結合的思想,學生真正經歷了探究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動手摺分數、給分數塗色,使學生在動手中體會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進而幫助孩子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邵老師還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聯絡學過的小數來解決新問題,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

  三、引導觀察,善於用語言來表述結果。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有序的操作有利於學生形成清晰流暢的思路,發展學生的思維。教師同樣要引導學生用語言來表述自己操作的結果,促進語言與思維的融合。邵老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學生較好地總結出了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然後邵老師形成工整的板書,加深了學生的記憶。

  另外,我覺得有一個環節要簡約一些就好了。在一開始的摺紙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從老師貼在黑板上的紙中已經看出了1/8、3/8這樣的結果了,感覺就沒有必要再讓學生動手驗證一遍了,有點重複。

  還有出示1/2×1/4時,我覺得可以先放手讓學生自己透過多渠道解決,然後讓學生交流:可以化成小數;可以摺紙,還可以畫線段圖等等,我想很可能有一部分學生已經會直接用分數乘分數計算了,可以先讓他們說說是怎麼算的,再結合畫圖、摺紙深刻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或許這樣學生的思路會更加開闊一些。我沒有教過六年級,說的不當的地方還請見諒。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除法三》評課稿 篇11

  蔡老師執教的《分數乘分數》這一課,它是建立在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在於使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及計算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難點。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在本節課中體現了“讓學生自己提出、驗證計算方法,培養探究問題能力,體現演算法多樣化”的`總體思路。

  在課的開始,教者透過兩組題目的複習,喚起了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併為後面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理解分數與分數相乘的意義,是一個難點。在新知教學中,教師結合直觀圖,逐步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在不斷的追問、交流中形成完善的分數乘法的意義,獲得獨特體驗,同時建立了初步的計算方法的猜想。計算方法的得出是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觀察比較、概括歸納等一系列的數學思維活動後得出的,教師在活動中適時引導,學生則主動建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發展,也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樂趣。

  由學生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識,最希望得到應用。在練習環節,教師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練一練”、“改錯”“比一比”等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鞏固新知,並學會反思,養成檢驗的好習慣。

  商榷之處:

  1、例4的教學可透過學生感興趣的“折一折”“塗一塗”等方式引導學生經歷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

  2、直觀圖的出示最好應該利用課件分步出示,使學生更加明確。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除法三》評課稿 篇12

  《真分數和假分數》是人教版教材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這一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比較分數的大小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

  錢老師首先由複習分數單位引入新課,這樣不僅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同時也為新知識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和孕伏。本節課李老師能夠運用自己紮實的教學基本功靈活把握課堂教學的主線,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如教學中透過直觀、比較、發現等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從而對真分數與假分數的意義與特徵理解透徹。課堂教學主次分明,重點突出,難點也解決得輕鬆自如,學生在本節課中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整節課練習題題型多樣,由易到難,層次清晰,環環相扣,透過不同層次的練習,不斷強化了新知,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使我受益匪淺。

  聽完錢老師這節課後,我有三點建議:

  1、根據學生的實際,是否能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如:可以用故事匯入,教師可以先講述《豬八戒吃西瓜》故事,要求同學們認真聽,把藏在故事中的分數找出來,這樣的匯入是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提高了技能。

  2、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探究,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關鍵問題是要給予學生多大的探究空間。“看到了今天的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學生立即想到“分數還分真假嗎?”“什麼是真分數?什麼是假分數?”等問題,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

  3、為了幫助學生建立真分數,假分數的概念,錢老師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塗圓片的等分的直觀材料,來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含義,除了這一種直觀教學方式,是否也能用數軸上的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突出知識的形成過程,進一步揭示真分數,假分數的大小以及與1的關係,這樣“雙管齊下”,有利於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除法三》評課稿 篇13

  聽了孫老師《一個數除以分數》一課,本節課是簡潔、真實、樸實的教學課堂,整體教學結構設計合理,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有效地設計教學環節、紮實的練習鞏固並提升,教師教得穩當,學生學得紮實。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評:

  1、教材理解透徹,把握到位。《一個數除以分數》是在學生學習完《分數除以整數》後的認知基礎上教學的。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包括整數除以分數和分數除以分數兩種情況。這部分內容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更是本單元教學的難點。孫老師透過複習計算分數除以整數,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原有認知,並及時在學生知識的生長點上遷移到“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探究活動中。

  2、教學目標定位準確、重、難點點突出。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學會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難點是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算理,即為什麼要這樣算?孫老師有效地處理好了“要學什麼/”“要怎麼學”和“為什麼這麼算”的問題。

  3、課堂結構設計嚴謹有序。本節課教學設計結構合理,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先是複習分數除以整數,再引出重點是用畫線段圖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除以一個數等於乘這個數的倒數”的算理;最後再在學生自主用畫線段圖的方法去體驗、理解、和應用。在理解計算道理的基礎上總結計算方法,抓住“誰沒有變?誰變了?怎麼變的?”這一關鍵實質,有效地幫助學生學會了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也有效地將分數除以整數、整數除以分數和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溝通、聯絡、再到統一,是那麼的和諧、那麼順其自然。

  4、教學以講練結合方法展開,注重詳細講解與學生自主理解、動手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難點處有老師幫扶,再能理解的基礎上自主動手實踐、小組討論交流。老師不只是關注自己的教,更關注學生的感受、領會、聽懂和說清楚。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除法三》評課稿 篇14

  聽了許老師的這節《認識分數》(《分數的初步認識》),讓我感受最深的是,許老師的準備十分充分,為了準備好這節課,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教學態度十分嚴謹,值得我學習。我認為本節課有以下特色:

  一、情境引入,激發學生興趣。整節課思路清晰,環環相扣。首先從學生野餐這樣具體的生活例項引入課堂內容,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也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怎麼分?平均分。平均分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很多老師在上本課引導學生說出“平均分”時費了很大的力,分數就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才出現的。許老師這裡引導得好,學生很容易就得出並會說了。1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新的一個數二分之一表示。引入很自然,很到位。

  二、動手操作活動,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在構建“二分之一”的過程中,透過讓學生動手摺一折長方形的紙片,畫一畫摺痕;構建“四分之一”時,讓學生動手摺一折,畫一畫正方形的紙片;到最後的放手讓學生創造“幾分之一”,在圓形紙片上操作。在整個表象的建立中,層層深入,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活動中學習。

  三、內容豐富,練習設計富有趣味性。邊講邊練,講練結合。在構建完“二分之一”的表象後直接插入聯絡鞏固,判斷是否二分之一。在圓形紙片中創造“幾分之一”後,適時地進行了分數的大小比較,讓學生對分數大小初步有了概念。最後,能夠聯絡生活實際中的眾多實物,挖掘生活中的“幾分之一”,體現了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

  整個課堂教學設計中,似乎課的容量有些大,導致最後的分數大小比較這一塊內容想要涉及卻涉及不深。許老師作為新老師,在對學生的因勢利導方面做得不夠,不能及時靈活的將學生的資訊融為自己想要的資訊,這一點我也正在努力當中。

【國小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除法三》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