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讀上學記後有感

讀上學記後有感

讀上學記後有感

  《上學記》是我進入大學以後讀的第一本書,當時做了很多摘抄和筆記。我覺得雖然何兆武先生的大學生活與現今我們的生活之差很大,但是,有一些精神反而是歲月積澱越久,越顯其光輝的。

  本書是敘述體,分段鋪敘的,所以我在這裡簡要列出我的一些摘抄和相應的想法。

  (一)關於自由

  ——記者問道,為什麼當時西南聯大條件差,地不大,卻培養出許多人才。

  ——回答:自由

  當時的學生,都有各自的政治立場,政治自由。但當遇到分歧時,最多也就是辯論,沒有過多的隔閡,哪怕是不同“信仰”的同學在住同一個宿舍,相互之間的關係也是很融洽的。

  同學之間都有自己的想法,且不會刻意去想要改變別人的想法,這種自由不僅是當局所給予的,更是當時的社會狀況和學生間相互的友誼給予的。而且,這同時也造就了屬於當時聯大的學術氣氛。何兆武先生這裡指出,人的創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個性發展組成,而個人的獨創能力實際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產力。雖然絕對的自由實際上是達不到的,但是他希望自由越大越好。

  談及教育方法,何兆武先生引申到——還是認為不要標準好,包括自然科學。“如果大家都按一個思路,科學怎麼進步?包括愛因斯坦也不應成為標準,否則就永遠也不可能超越他。”聯大的教授就講得很自由,但可惜的是,到了解放後,我們學習了前蘇聯的“五節教學制”,某種程度上,統一了教學標準,但也同時是缺了自己本身具備的教學特色。學生也可以公開反對老師,只要寫出小字報貼在外面即可。當年錢穆先生認為傳統文化都是好東西,而遭到中學生反對。

  學術自由也非常重要。“學術的生命在自由。”有的教授懷有看似“驚人”的言論:周世逑認為孫中山對政治的定義不對;有些教授很會扯,甚於罵人:馮友蘭在課上說胡適“滬市到二七年就完了,以後再沒有東西”。但作為學生卻喜歡聽,因為這是他們的風格、興趣之所在,有他們很多真正的.思想。

  有個小事件“政治系主任張奚若先生兩門課我沒選,不考試也不算學分,可我從頭到尾聽下來,非常受啟發。”有些自由是很容易的,可以自己安排。學校中的課程不一定都是自己最喜歡的,這樣,也許我們可以去選擇一些我們想要的。

  《上學記》中也有一段與圖書館相關的內容。聯大有一個大圖書館,每個系也有自己的,這在戰爭時期相當難得。其實,就算是在現在,也不是能每個大學都實現的。那時聯大的所有圖書全部開架,學生可以自由的進入書庫;對比解放後,即使做了研究員也不能進入書庫,要看得在外邊填條,且步驟繁瑣。這裡,可以對比一下美國的圖書館與中國現在的大部分圖書館,美國的可以直取所需,而中國的大多數圖書館對於重要書冊不肯輕易外借。“書本來就是要看的,圖書館不是藏珍樓,完全沒必要這樣。”

  (二)關於何兆武先生的學習的兩大體會

  在何先生看來,讀書最大的樂趣在於自己精神的滿足,這比什麼都重要,而不在於是不是得到一件世俗的榮譽。假如不是很有興趣,又要付出很大的犧牲,他覺得犯不上,或者說,太功利就煩而喪失了自己的生命,反而得不償失。

  最後,我想在這裡寫一下本書中的最後一小段,就像大家知道的,西南聯大在1946年宣告結束,清華,北大回了北京。本來何先生應該跟著回北京,再寫一篇論文,得以完成學業,但是當時國內的解放戰爭開始了,所以他的研究生唸了三年,最終也沒有拿到學位。

  何兆武先生在書的最後,語氣中明顯的表露對於那時的深深遺憾、無限的悵惘。現在我們有安穩的時局,平靜的生活,詳細的學習計劃。或許我們應當拿出自己的勇氣與決心,表現出更佳的狀態去奮鬥,不至於使得國家再次受到欺凌,搬遷自己的首要學府,讓後代的學習變得像何先生那樣充滿艱辛。

【讀上學記後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