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資訊科技> 淺談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資訊科技課論文

淺談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資訊科技課論文

淺談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資訊科技課論文

  資訊科技教育作為九年制義務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四個必修內容領域之一,是由國家規定、地方和學校組織開發與實施的課程。從課程的開設來看,現在初中階段的資訊科技課還是很多人眼中的“小學科”,沒有過多的教學時間,沒有充足的課餘時間的輔導,那麼,怎樣發揮有限地課堂四十分鐘效率,也成了我們眾多資訊科技教學工作者積極思考的問題。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實施的過程一般分為設計任務、分析任務、完成任務、評價任務等,以資訊科技教學為例,筆者簡單談談在運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中的幾點思考。

  一、設計任務

  任務設計的合理與否是任務驅動式教學法能否成功實施的前提。任務設計的過於簡單,往往達不到教學目標的實現,設計的過於困難,又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設計任務的時候教者要多方考慮、全面衡量。筆者在實踐中一般從兩個方面考慮:

  首先,任務要有針對性,即任務是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的。例如,初一學生在學習“表格製作”的內容時,可以先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設計一個8行4列的空表格”。這個任務就包含插入空表格、合併單元格、表線添擦等子任務,在完成這些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對錶格的插入、行列的刪除、表線的處理等操作就會逐步熟悉,從而達到本課時“讓學生掌握製作簡單表格方法”的教學目標。

  其次,設計的任務要有階梯性,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往往會有很大的差異。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文化知識、認知規律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接受能力等特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圍繞同樣的教學目標可以設定多個不同難度的任務。任務相同、難度不同,這樣任務的重點和難點就必須進一步分解、細化,從而在實施過程中能夠兼顧到所有學生。

  二、分析任務

  任務給出後,作為教者首先要對任務進行分析。每一個任務都包含著不同的知識點,對於舊知識點,任務的實施有沒有對學生起到複習鞏固的作用,對於新知識點,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不能自己解決等等。教者對任務進行適當地分析,有利於學生在後面能少走一些彎路、提高完成任務的效率。

  例如初中學生在學習WORD一章製作電子小報時,很容易設計這樣的任務,讓學生結合一定的主題自己製作一份美觀的電子小報。那麼在製作小報時,要用到哪些知識點呢?對於舊的知識點,例如藝術字的使用、文字框的編輯、表格的製作等學生是否能熟練運用呢?要不要根據大任務再設計一些小任務呢?如小報的標題用藝術字設定,框架用文字框來做等等。

  三、完成任務

  任務設計、分析完成之後,就到了最關鍵的階段――完成任務。資訊科技課跟其他課程不一樣,操作性較強而且都要藉助於上機實踐完成。因此,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做好對學生上機過程中的個別指導和答疑工作。學生之間水平存在差異是個普遍性的問題,再加上具體操作的多樣性,導致不同的學生往往會遇到不一樣的問題。還以製作小報為例,在製作過程中,有的學生會對“藝術字”的基本編輯方法不是太清楚,有的學生對應用圖片、自選圖形的組合、美化不瞭解,有的學生對圖文混排的方法不熟悉……如果都採取“一鍋端”的做法顯然是行不通的,而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就很有必要。

  四、評價任務

  任務完成了並不等於就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這時對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恰當地評價就很有必要,一方面便於進行總結和反思,及時彙總、解決前期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方便後面知識點學習的鋪墊和過渡。評價任務可先以小組為單位,對照設計的評價量規表,由小組的各個成員先進行交流、討論、評價,對不完善的地方作相應地修改,然後利用廣播教學軟體展示各個小組的作品,進行組與組的集體交流,最後再由教師作出總結性評價。教師的總結性評價除了有對學生成果的靜態評價外,還應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動態評價,如學生的學習態度、探究的方法等。適時、恰當地評價任務既活躍了課堂的學習氛圍,又能在評價過程中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成效。

  《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了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瞭解資訊科技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恰當地運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既可以顯著提高教學效率,又能在強烈的求知慾的驅動下,大力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能力。新課改的逐步實施,進一步強調了課堂教學必須由知識本位向智力本位再到人本位的轉變;新課改的逐步實施,也呼喚我們教育工作者能思考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實踐證明,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的確行之有效。

【淺談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資訊科技課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