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計算機/網際網路/通訊> 電腦病造成的影響及緩和的辦法

電腦病造成的影響及緩和的辦法

電腦病造成的影響及緩和的辦法

  美國人迷戀電腦,然而,過份的痴迷和沉溺導致了某些人患上了“電腦病”,醫生稱之為“因特網痴迷症”與“資訊疲勞症”。

  “因特網痴迷症”患者的特點是終日與電腦為伍,他們的網上生活常常是通宵達旦、夜以繼日。患這種病的人,男性則以電腦為妻,因為網路裡充滿了虛擬的浪漫愛情和極具誘惑力的女性,使他們精神上長期沉溺於這種性轉移中,從而視活生生的嬌妻於不在。而患此種病的女人則更動情,有的竟拋夫棄子,與電腦相擁而眠。患該病的孩童則整日像膠皮糖一樣被粘在了電腦上,足不出戶、茶飯不思。有的孩子竟形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機械動作,不論做什麼,右手的食指總在不停地敲打著,彷彿生活中的一切都靠他的滑鼠在控制和操縱著。

  “資訊疲勞症”的患者表現為頭痛、健忘、脾氣暴躁不安、注意力難以集中。同時,面對外面接踵而來的潮水般的資訊,已有應接不暇和遲鈍感,處理每天的傳真、國際網際網路資訊、電子郵件和電話資訊的能力急劇下降,甚至出現厭煩情緒和不該有的.工作失誤。路透社資訊部調查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1300名管理人員,發現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患有這種“資訊疲勞症”。而且隨著資訊量越來越大,有不少“電子垃圾”也使患“資訊疲勞症”的人雪上加霜。一位白領小姐抱怨說,她每天要手腳不停地處理幾大摞傳真電文和數百份電子郵件,弄得頭昏腦脹,可其中有一部分卻根本用不上。

  啞鈴

  裝滿水的啞鈴既可用來澆花,還能隨時鍛鍊身體。當然,裝滿水的礦泉水瓶也具有同樣的功效。

  綠色植物

  綠色植物能釋放負離子,調節電腦附近失衡的正負離子群,防止操作者因植物神經失調而出現抑鬱等不良情緒。此外,綠色植物還能增加空氣中的氧含量和水分含量,同時吸收空氣中的廢氣。老鸛草、石竹都是適合的植物,其香味還有增強記憶、調節情緒的功效。

  梳子

  操作電腦時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腦容易疲勞。不時用木質梳子梳頭,能達到頭部按摩的效果,有助於緩解大腦疲勞,振奮精神。

  靠墊

  藉助靠墊的支撐能使腰部肌肉得到放鬆,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腰部痠痛。測試發現,使用靠墊還能放鬆頸部肌肉,有助於預防和治療頸椎病。

  冰

  方便的冰袋既可以用來冷敷疲勞、充血的雙眼,也可以用來冷敷額頭,緩解疲勞。

  保溼噴霧

  電腦顯示屏表面存在大量靜電,吸附了較多灰塵,並且容易轉移到乾燥的皮膚上。保溼噴霧既可拯救乾燥的皮膚,還能清醒大腦、緩解疲勞。

  檸檬

  檸檬的香味能刺激大腦皮層,提高工作效率,並可使人免受外部環境造成的心理壓力,消除緊張、不安情緒。當然其中含量豐富的維生素成分也有助於補充體力。

  滑鼠腕墊

  使用滑鼠腕墊有助於預防和治療滑鼠手。現在又有人新近發明了一種有滑鼠槽的電腦桌,滑鼠被放置在略低於桌面的槽內,這樣即使不使用滑鼠腕墊,也能保證操作滑鼠時手腕伸直、不彎曲。

  光電滑鼠

  傳統滑鼠的滾珠積灰後摩擦力加大,操作時需要用力來回拖動,增加手腕疲勞。而光電滑鼠使用方便輕鬆,有助於預防和治療滑鼠手。

  眼部按摩器

  注視電腦顯示屏時間過長,眼睛容易疲勞、乾澀、充血,以及視力減退。在眼部按摩器中裝上熱水熱敷或裝上冷水冷敷,都有助於保護視力和眼睛健康。也可用熱毛巾熱敷或冰袋冷敷雙眼。

  隨著電腦的普及,電腦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痴迷電腦者比比皆是,伴隨電腦而生的網路性心理障礙已受到了心理學家、醫學家的廣泛關注。

  網路性心理障礙是指患者往往沒有一定的理由,無節制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國際網際網路上持續聊天、瀏覽,以致損害身體健康,並在生活中出現各種行為異常、心理障礙、人格障礙、交感神經功能部分失調。該病的典型表現包括:情緒低落、無愉快或興趣喪失、睡眠障礙、生物鐘紊亂、食飲下降和體重減輕、精力不足、精神運動性遲緩和激動、自我評價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維遲緩、有自殺意念和行為、社會活動減少、大量吸菸、飲酒和濫用藥物等。

  在網路性心理障礙的早期,患者先逐漸感受到上網的樂趣,然後上網時間不斷延長、由此出現記憶力下降。有些患者晚上起床解手時都會情不自禁地開啟電腦到網路上“溜達溜達”。開始是精神上的依賴、渴望上網,後來發展為軀體依賴,表現為每天起床後情緒低落、思維遲緩、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和食飲不振,上網以後精神狀態才能恢復至正常水平。該病晚期,患者出現與生理因素無關的體重減輕,外表憔悴,每天連續長時間上網;一旦停止上網,就會出現急性戒斷綜合症,甚至有可能採取自殘或自殺手段、危害個人和社會安全。

  網路性心理障礙的發病年齡介於15—45歲,男性佔發病人數的98.5%,女性佔1.5%。20—30歲的單身男性為易患人群。這種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涉及生物學因素和心理因素兩方面。根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理論,網路性心理障礙的起因應追溯到口唇期、嬰兒透過哺乳得到精神上的滿足,並保留了對代表母愛的溫暖、關懷、安全等美好感覺的回憶和思念,而患者透過上網,重新獲得這種從口唇期結束後就似乎消失而又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滿足感。成年後,受到挫折如工作上的失落、社會交往恐懼、失戀等,為了尋求解脫,而沉溺於網路之中。

  一旦出現網路性心理障礙,醫生和病人都要對此病引起重視,目前對於此病的治療尚處於探索階段,採取的措施有:鼓勵患者積極參加社會活動,逐步擺脫對網路的依賴,也可應用抗抑鬱藥如丙咪嗪,多慮平及精神療法等綜合治療。

【電腦病造成的影響及緩和的辦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