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回鄉偶書的教學實錄

回鄉偶書的教學實錄

回鄉偶書的教學實錄

  古詩是我們祖國優秀文學遺產的瑰寶,古詩中有許多詩句,已成為千古名言。那麼怎麼教孩子們學古詩,並將一堂古詩課上得生動又有新意?這一直是我在積極思索和探求的問題。而今天,高姍老師執教的《回鄉偶書》至少為我們提供了四個方面的啟示。

  一、以讀為本,以讀悟情

  在古詩詞教學中少分析,多朗讀乃至熟讀成誦是一條寶貴的經驗。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透過讀也能將自己的體會、情感表達出來。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注意詩的節奏、韻腳及合適的音調,恰當地表現詩中的思想感情。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是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高老師很好地把握了初讀這個環節,課上為學生做聲情並茂地範讀,儘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多讀,特別是指導學生劃節奏讀很有意思。我們說,古詩詞原用於吟唱,它合乎樂曲的韻律、節奏,講究韻腳的合轍、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數、句數的整齊(散),均衡。因此,即便不唱,誦讀起來也琅琅上口,鏗鏘有聲,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使詩詞流溢著音樂的旋律。高老師這堂課朗讀是貫穿始終的,有的孩子已經熟讀成誦。雖然有些學生還不能完全理解詩中的情感,但是一遍遍古詩的朗讀,就是一次次情感的體驗,久而久之,我們就能從學生的朗讀聲中,感受到散發出來的情感,那麼教學到這裡也就成功了。

  高老師在教學《回鄉偶書》時,把知詩人,解詩意,讀詩句為教學主線索,期間以讀貫穿始終,透過初讀理解詩意,透過誦讀悟出詩情,整個課堂紮紮實實。

  教學時引導學生想像詩中的意境,深刻地領悟詩中蘊涵的詩情,這是古詩教學的難點。古詩之情節與現代的孩子相隔甚遠,孩子更沒有這樣濃郁的思鄉之情,這種思鄉之情終於成為現實時那百感交集之情湧上心頭,孩子更是難體會。如何讓學生讀出真摯的深沉的情感,讓古詩丰韻起來?我想高老師如果再在情景的創設和情感的渲染上多下點功夫,教學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比如可以這樣以情引讀,讀中悟情:

  先介紹賀知章回鄉的背景:賀知章在天寶三年辭去官職,告老還鄉,時已86歲,距他年輕時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同學們想象一下家鄉會有怎樣的變化,詩人會發出怎樣的感慨?

  是啊!50年後,朋友大多離去,昔日朝夕相處的朋友再也不見身影。讀

  50年後,親人大多離去,往日一家人團圓歡樂的景象再也無處找尋。讀

  50年前風華正茂,50年後卻老態龍鍾,真是人生易老,物是人非啊!讀

  是啊!歲月在少年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皺紋,日子給烏黑的頭髮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遊子已不再是從前的模樣,家鄉的人與事每天也在變幻,但唯一不改的是遊子的那顆回家的心,唯一不變的是對家鄉深深的愛。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深深的愛、濃濃的情再次朗誦全詩。

  如果這樣以情引讀,讀中悟情,能讓學生讀到詞的字裡行間去,讀到作者的內心裡去,試著把感悟變為感動。那麼我們的教學課堂就真正進入了理想的境地。

  其實像這樣成功的例子又很多,例如在教學《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時,有人大師這樣以情引讀,讀中悟情

  第一次以情引讀

  教師問道:同學們注意到這個酒字嗎?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

  生1:離別的酒。生2:友誼的酒。生3:也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4:也是一杯連心的酒。

  師:這是一杯離別的酒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是一杯友誼的酒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也是一杯連心的酒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我們說在對酒的多元解讀後,教師情滿胸腔地採用了這是一杯離別的酒這是一杯友誼的酒這也是一杯連心的酒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更這似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內裡蘊涵的深摯情誼。於是每復讀一次,學生的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

  到此老師又接著第二次以情引讀

  問道: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過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這種難分舍的情緒更為強烈。讀讀整首詩,元二和王維看到哪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生:雨,老天也為他們的分別而傷心。

  生:是老天想讓元二多留一會兒。

  生:客舍。王維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現在朋友也要離開家鄉,他感到更加傷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生: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師: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別離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小雨還在下著,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隻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部分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巧妙地運用景語,不但寫出風景,給風景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這裡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客舍,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徵。選取這些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而上課的老師進一步藉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層層渲染和引讀,無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第三次以情引讀

  教師問道:真的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記不清說了多少遍祝福的話。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時間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嗎,安西呀,你能離我近一些嗎?這可能嗎?安西有多遠?(屏顯:元二出使安西圖。)

  經過老師提示,學生不禁驚歎發現:大約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

  師:自古人生重離別。古代社會由於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而此朋友遠去不遠千里,朋友之間怎不留戀,況且古人說: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間風?

  師: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生答:黃沙滿天!

  師: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生答:滿目荒涼!

  師: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生答: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裡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總之,教師大膽地採用以讀代講,層層推進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層進式的以情引讀,讀中悟情,學生心潮逐浪高的復讀,可謂一唱三嘆,蕩氣迴腸,引領學生進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禮,從而充分展示了優秀古詩詞的獨特魅力。

  二、自主學習,理解詩句。

  高老師讓學生帶著要求,自己讀詩,想想詩句的意思。學生帶猜帶想,相互啟發,在加上教師適時點撥,很輕鬆地理解了全詩的意思。而在現實的課堂中,一些老師還在用教學參考書的詩句解釋照搬給孩子,取代了孩子的多元理解和個性解讀。不但沒有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還慢慢助長了孩子的惰性思維習慣。陶行知說:教是為了不教。因此,在初讀古詩理解詩意環節中,我們要儘可能放手讓學生分小組互幫互學,藉助註解或請教工具書來理解詩句的意思,對實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做好記號以備討論。然後透過反饋,對學生普遍不解的語句進行集中討論、釋疑。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突出課本中釋義的重點,提高學習效率。

  三、想象演說,感悟形象。

  古詩精練的語言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採用表演的方式可以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來。高老師教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兩句時,在學生想像畫面之後,老師請一個同學做詩人賀知章,又請幾個同學做村上的孩子表演當時的情形,這樣就促使著學生帶著角色轉換的真切感受理解課文,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另一方面,由於表演的形式,不僅使課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於同學的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的色彩。表演中學生情緒迅速提升,印象深刻是必然的結果。

  因此,適度的課堂表演使得課堂上不在是那種沒完沒了的單調重複的各種習題和可有可無的乏味的回答,學生的視野、思想也不被禁錮在小小的教室裡,不僅能促進學生正確理解並靈活運用文字語言,也是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和進行語言實踐的有效方法。

  此外,我們教學詩詞時還可以讓學生在想象中與文字對話,感悟形象。

  例如在教學《長相思》這首詩詞時,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這樣問道:透過想象,同學們看到了那麼多的畫面。但是,在納蘭性德的記憶裡面,他的家鄉,他的故園,又是怎樣的畫面和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故園看到的畫面寫下來。(背景播放《琵琶語》音樂,學生寫片段。)

  生:我看見了納蘭性德的家鄉鳥語花香,納蘭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們在巷口玩耍嬉戲;放學歸來的孩童們放下書包,趁著風放起了風箏

  生:我看到了那個晴朗的天氣,妻子正繡著錦緞,孩子們在門外的草地裡玩耍,一會兒捉蝴蝶,一會兒逮螞蚱,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生:我看見了晚上月光皎潔,星星一閃一閃的,他的親人坐在窗前望著那圓圓的月亮,親人是多麼希望納蘭性德能回到家鄉與他們團聚啊!

  師:天倫之樂,溫馨融融。但是現在,這樣的畫面,這樣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書大大的碎字,指名學生再讀《長相思》)

  就這樣,在音樂和王崧舟聲情並茂的範讀感召下,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走進了納蘭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與詞人展開對話。學生們透過想象,感悟納蘭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輾轉反側、抬頭仰望、孤獨沉思,充滿了遠離與牽掛。在與征途對話後,王崧舟透過問題將對話切換到詞人的家鄉和故園。學生在《琵琶語》的情思中,又展開了與故園的對話。在故園想象中,感悟著家鄉的美麗、溫馨、安寧和祥和。

  但是,此時此刻,這樣的畫面卻都破碎了,這樣的情景卻都破碎了!透過想象,進入詩人那個身和心分離的世界,身和心的對話使學生感到征途的艱辛、戰爭的酷烈;兩次想象的對比使詞人倍感家鄉的美好,親人的溫暖!透過朗讀與想象,一顆思鄉懷故、感情細膩哀怨而又勇赴疆場、保家衛國的高大鮮活納蘭性德形象生成在我們的語言和精神中。

  四、立足課本,拓展閱讀。

  高老師在課的最後,出示另一首《回鄉偶書》(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讓學生來學習,這是對知識的系統學習,有助於學生知識的積累,又能讓學生在進一步地學習中,更深地體會第一首《回鄉偶書》的情感。再次,學詩貴在積累。補充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既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又培養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又一次讓學生體會到詩人賀知章濃濃的愛鄉之情。

  拓展閱讀是古詩誦讀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式。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把教材當作一個例子,指導學生怎樣去學習。中國的詩歌浩如煙海,單憑教授一首詩還不能充分體會詩歌的美妙,這就需要進行拓展閱讀,將同一位作者的詩或同一題材的詩展現給學生,讓他們在對比中體味詩人不同的創作風格,以點帶面,引導學生在詩歌的海洋中遨遊,使他們真正體味出詩歌的巨大魅力和燦爛多姿,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回鄉偶書的教學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