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素材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素材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素材

  論文摘要 研討式教學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運用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之中,有助於提升課程教學效果和育人實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施研討式教學的具體步驟包括佈置研討題目、學生課後準備、教師引導授課、課堂小組討論、學生課堂發言、組織課堂測評、教師答疑解惑、教師總結點評等八個環節。為很好落實研討式教學,教師需貫徹先進教學理念、精心設計教學各個環節、改進課程考核方式,還需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

  論文關鍵詞 研討式教學 教學理念 教學設計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下稱“綱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主幹課程之一,從歷史教育的角度承擔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改善教學方法、提升育人實效,使每一位“綱要”課教師的神聖使命。研討式教學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運用到“綱要”課教學之中,對改進教學效果有較好的效果。本文對研討式教學在“綱要”課教學中的運用進行簡要探討。

  一、研討式教學的含義及其價值

  研討式教學是一種在教師的指導下,透過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與創新精神為目的的教學模式。該模式是湖南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郭漢民教授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教學改革和實踐中探索出來的一種全新教學方式,深受學生歡迎。後來,該教學方法被諸多教師運用到自身的教學實踐中,均取得到突出的教學效果。

  研討式教學不僅符合現代教育教學規律,而且符合大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注重掌握方法和提高綜合能力的心理傾向,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實踐性。這種價值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有利於構建和諧師生關係,在研討式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先進教學理念,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一言堂”、“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動,師生關係民主和諧,課堂氛圍活躍融洽;二是有利於提升學生整體素質。在研討式教學中,學生圍繞研討問題進行準備和交流的過程中,訓練了其動手能力、思維能力、交際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得到了全方位的鍛鍊;三是有利於提升育人效果,透過研討式教學的實施,教師和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教與學的樂趣,形成教師樂教和學生樂學的雙贏格局,這對於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升育人實效來說大有裨益。

  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施研討式教學的具體步驟

  研討式教學運用到“綱要”課教學之中,有利於改善小學效果,提升育人實效。當然,教師不同、教學內容不同、學生不同,在研討式教學的實施步驟會略有不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主要採取的是八個步驟:

  1.佈置研討題目。教師在實施研討式教學之前,針對即將開展的研討式教學內容給學生布置好研討題目。研討題目的設定要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典型性和開放性,導向性是指問題的設定要符合“綱要”課屬於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定位,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典型性是指設定的題目要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意義,屬於教學內容中的核心問題或教學重點難點問題;開放性是指設定的題目要便於學生的發散思維,問題涉及面寬窄適中,難度適中,問題太專、太深不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國語簡單、淺顯的問題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題目難度的“度”應略高於學生的認知水平。以“綱要”課上編內容為例,第一章設定“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究竟給中國帶來了什麼?”、第二章設定“比較分析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洋務運用、維新變法失敗的原因,它們的失敗都說明了什麼?“、第三章設定“從三民主義看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這些問題體現了上述具有導向性、典型性和開放性的原則,在實際研討的過程中,研討效果突出。

  2.學生課後準備。教師在把研討題目佈置給學生之後,要求學生課後圍繞研討題目進行準備工作。教師應給與學生一定的方向指導,如指導學生預習教材內容、查閱相關歷史文獻、檢視哪些網路資源等。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所閱覽的材料圍繞研討題目寫出發言稿,準備在課堂討論中進行發言交流。對於這一環節,教師必須嚴格要求學生,學生準備情況的優劣直接決定著課堂討論的結果和該堂研討式教學的成敗。因此,為了促使學生去認真準備,必須相應將其準備情況計入考核環節。

  3.教師引導授課。這是研討式教學在正式上課中的第一環節,即教師對本節內容進行粗線條的講解。教師引導授課的側重點應該是教學內容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脈絡線索,其目的在於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引出研討問題,同時對於要研討的題目給與一定的提示,幫助學生能夠對整節課的內容有清晰的邏輯認識。如對第一章“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這一部分內容,學生透過中學階段的歷史學習已經對歷史史實有了基本的認知,又透過課堂的預習進一步有所瞭解,因此,教師只需對這一部分的內容進行提綱式的簡要梳理,即對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的軍事侵略、政治控制、經濟掠奪、文化滲透四種侵略手段的內在聯絡,各自多起到的作用及影響簡要進行陳述。重點放在透過研討加深學生對“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究竟給中國帶來了什麼?”這一問題的認知。

  4.課堂小組討論。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引導引導講解後,按照預先班級分組,在個小組中圍繞研討題目進行討論。由教師指定的各小組組長負責主持本小組討論。這一環節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參與討論發言,針對研討問題表述自己的觀點和困惑。組長要將組員發言的.基本情況進行記錄。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參與到個別小組討論之中,適當的對學生髮言進行一定的點評和引導。 "

  5.學生課堂發言。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之上,進入課堂發言交流環節。交流環節應包括指定發言和自由發言兩個階段。指定發言是由個小組推舉代表上臺發言,針對研討題目代表本小組做課堂交流,指定發言環節要求在整門課的教學過程中,每個組員至少有一次上臺發言的機會。自由發言環節是學生可真對研討題目自主進行發言。當然,教師也可指定一個同學進行發言。透過學生課堂發言,教師基本掌握學生對研討問題的認知水平。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一方面對學生不成熟的發言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另一方面也透過提問繼續引導學生深入進行思考,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下去。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引導學生將其真正的想法和觀點陳述出來。

  6.進行課堂測評。這一環節是根據學生髮言的表現給與一定的考核,這是促使學生積極進行研討和發言的保障措施。測評即可是由教師自己完成,也可以由學教師和學生代表完成。考核成績將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重要考核依據。

  7.教師答疑解惑。這一環節是指在討論環節結束之後,教師根據學生髮言過程中所透漏出來的錯誤認知和自由發言階段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答疑。教師要透過其講述對學生的錯誤言論進行糾正,對學生的疑問一一進行解答。同樣,教師在答疑解惑的過程中始終要保持平等的態度,不是強硬的灌輸觀點,而在於做到以理服人。

  8.教師點評總結。這一環節是研討式教學畫龍點睛的環節,教師要對整個研討式教學的流程進行點評,學生準備是否充分、思維是否開闊、方法是否得當、結論是否正確,這些教師都應相對給出定性的評價,好的方面要給與肯定,不足的方面要加以剖析,為下一次進行研討提供借鑑。

  以上八個環節,必須要做到緊密銜接、環環相扣,形成一個教師與學生不斷互動的過程,在良性迴圈中,師生共同營造一個輕鬆、愉快、充滿樂趣的學習氛圍。這種學習氛圍,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促進學生更充分地交流和分享各自的觀點,更深入客觀地認識問題,更有效的解決問題。

  三、《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施研討式教學中需注意的環節

  為了很好的在“綱要”課中實施研討式教學,教師應注意這樣幾個環節:一是是否適用的問題。並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物件都適合研討式教學,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物件等的不同來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量體裁衣,實現傳統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研討式教學都的最佳化組合;二是做好教學環節設計,做好課程設計既要在授課前對教學的全過程有事先的計劃和安排,使教學的每個環節都在教師的把握之中,這樣才能使整個研討過程做到環環相扣。同時教師還要對研討教學中的突發問題進行預判,如研討過程氣氛不夠活躍,或者研討過於激烈引起了強烈的爭論,又或者學生提出了教師不能立即解答的問題,這些都要求教師有事先的預判,根據事實情況進行應對;三是改進課程考核方法。為了督促學生很好的進行研討的準備和積極討論發言,必須將學生的表現何其課程考核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要將研討教學中學生的表現計入該生平時成績,另一方面也要在課程考試的題目中涉及部分研討題目,起到最終檢驗的效果。四是進行研討式教學必須和專題教學進行結合。研討式教學要順利開展,就必須對現有教材體系進行一定的調整,圍繞課程教學目標設定專題教學體系,只有進行專題式教學,才能突出課程教學重點難點,順利設定研討題目。否則的話,教材內容過多、過散,很難進行研討式教學。五是教師應加強科研工作。只有教師科研工作開展的好,在學術研究方面頗有建樹,才能在研討題目的設定上獨具匠心、在研討過程的引導上視野獨特、答疑解惑上得心應手,真正事先以理服人。不然,只是空洞的進行結論性的講解,就達不到讓學生信服的效果。

  總之,研討式教學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對改善“綱要”課教學效果來說具有明顯的作用。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工作中,繼續摸索、改革、創新,在現有基礎上對它的實施步驟進行進一步的充實和完善,使之更加科學,更具操作性,能夠更好的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素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