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業經濟管理> 《心靈的集體化:陝北驥村農業合作化的女性記憶》讀後感

《心靈的集體化:陝北驥村農業合作化的女性記憶》讀後感

《心靈的集體化:陝北驥村農業合作化的女性記憶》讀後感

  郭於華老師的這篇文章分析了農村女性口述的集體化經歷、感受和記憶,討論了農村女性關於記憶的內容和特點,以及這場宏大的革命性變革對農村女性生存情況和精神狀態的重新建構。她們在承受生命中巨大的苦難的同時仍感覺到精神愉悅,正是建立在 “誤識”基礎上的“符號權力”的體現。

  一、原文的基本思路梳理

  農村女性成為了農業集體化這一宏大的社會革命中的生力軍,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層面,婦女毫無疑問都應該是這一宏偉歷史過程的見證者和發言者。然而在正式的歷史記述中,她們的經歷和感受往往悄無聲息。在“口述史”專案的調查和研究中,,她們的回答也經常是“不曉得”、“忘記了”或“去問男人”。克服了種種困難,郭於華老師整理了驥村女性的講述,並分析了特定歷史時段的社會與文化內涵。

  (一)家庭勞動變為集體勞動的女性記憶

  對女性而言,集體化促使她們從戶內走向戶外,從家庭領域進入到村社集體生活。她們對這段歷史的講述和記憶,是透過跟她們有切身聯絡的身體的病痛、養育孩子的辛酸和吃不飽飯的記憶而得以浮現的。

  1、關於身體的疲勞和病痛的記憶

  從專門事家庭勞動到參加集體村社勞動,實際上是農村婦女勞動量的增大。她們除了與男子一樣外出勞動,洗衣服、做飯、

  照顧孩子、縫製衣服等傳統工作依然由女性承擔。婦女的勞動繁重程度並不亞於男性,但勞動工分卻始終低於男性。婦女在勞動量和勞動強度上並沒有受到照顧,她們經歷著身體的疲勞和病痛。

  2、養育孩子的記憶

  婦女下地幹活時無法餵養和照料年幼的孩子,經常採用老人照看孩子、哥哥姐姐照看弟弟妹妹或者把孩子拴在炕上的方式。母親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經常淚水漣漣,對於孩子無人照看,吃不上飯的牽掛和心痛並不亞於身體的病痛。

  3、關於食物的記憶

  婦女在傳統的性別分工中擔任著為家庭準備食物的角色,所以,對於飢餓和食物匱乏的感受更為深刻。在食物缺乏飯不夠吃的情況下,婦女就要少吃。除了食物短缺,物質生活也極度匱乏。婦女除了基本的勞動之外,還要自己織布、染布、做衣服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二)物質生活的匱乏與精神世界的充實

  我們不難預料,驥村婦女對於當年集體生活與勞動的回憶充滿著痛苦和辛酸,因為吃不飽穿不暖以及身體的疼痛和對自己孩子的可憐都是刻骨銘心的。但我們沒有料到的卻是她們在講述過程中充滿了興奮和愉悅。在那些艱苦年代中,與各種疼痛的記憶相比而存在著精神上的歡樂和興奮,與物質匱乏相比卻存在著充實的精神生活,這都是我們始料未及的。透過各種各樣的社會主義集體形式的試驗,辦大食堂、吃大灶飯,辦幼兒園、縫紉組,辦紙坊生產麻紙,學習識字、唱歌,檢查各戶衛生等為婦女帶來了新鮮感,她們體驗了不同於以往的生活,帶來了精神世界的充實和歡樂。

  (三)“婦女解放”:人的集體化與心靈集體化的相互建構過程

  集體化過程是人的集體化與心靈集體化的相互建構過程。集體勞動提供了聚在一起的場所,改變了傳統時代婦女只在家庭空間中活動的習慣,不同人甚至異性之間的交往和互動前所未有地加強了。同時,農業集體化的過程是農民文化傳統的共同體意識和大同理想的社會主義實踐,平等、統一是她們堅強生活的精神支柱。她們懷揣著先付出辛苦再得到收穫的先苦後甜的邏輯思維,也是進行自我安慰的支援力量。婦女姓名使用的變化也是另外一種集體化,由婦女的稱謂附著於家庭到婦女以個人的姓名在集體活動中頻繁使用,使婦女個體性的存在更加明顯。

  (四)餘論:符號權力的治理功效及其物件的主體性發揮

  郭於華老師在最後一部分用權力符合理論為我們解釋了在生產勞動和生活的集體化過程中心靈集體化的建構,以及農業合作化運動對農村女性的生存狀態的改變,以及對她們的思考方式和表達方式的影響。驥村婦女用自己的身體和生命去感悟了那段歷史,那個特殊的而宏大的歷史過程與她們血肉交融,情感相系。

  二、對社會性別的感悟

  1、身體是女性把握世界的工具,任何一種對女性的探討都離不開她們的身體。女性承受著青春期,月經期的痛苦,經歷著懷孕、分娩的`危險,伴隨著各種各樣的併發症等,正是因為這些生理性的基礎條件,女性在很多方面處於弱勢。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女性是用身體去感受歷史了,女性承受著男性無法感受到的生理性痛苦的折磨,她們無法集中全部的注意力,所以她們常用身體上的轉變代替具體的時間來完成自己對歷史的記憶。

  2、女性身體的柔弱性與男性身體的強壯形成鮮明的對比,正是這種男女的身體差異決定了勞動分工的不同。男性力量強大彪悍,多從事一些重要勞作,而女性只能從事技術性和繁瑣的勞動。在漫長的勞動分工中,女性以完成家庭內部勞動和養育子女為本職工作,她們附屬於家庭和男性,逐漸形成了一種 “角色慣性”,這種社會分工被逐漸社會化和普遍化,進而產生了男女在價值觀念、道德意識、審美標準等方面固定化和模式化的不同發展,造成了在社會地位、個人發展等方面的男女後天的不平等。

  3、社會文化約束了女性的進一步解放和發展,它是潛在的和無形的,是傳統的世俗眼光的弊端,卻造成了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據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報告披露,農村女性文化程度要遠遠低於男性,女性文盲率要遠遠高於男性。這主要是農村家庭對女性教育的期望值偏低。在農村封閉和落後的環境中,人們受制於所謂習俗的認可,迫使男性和女性接受不同的生活機遇,不斷拉大著社會性別之間的差異。

  4、婦女在當代中國社會上中階層所佔比例較少,在社會中下階層中所佔比例較大。當代社會,在對各種資源的擁有程度上,男性和女性存在著較大差異。如今,女性就業率不斷下降,這和中國社會階級的分化有直接關係。在社會生活中的女性面對著兩種挑戰,既要反對自己在公共生活領域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也要反對自己在家庭生活領域中的慣性對待。

  5、驥村婦女承擔勞動的繁重程度不亞於男性,但工分始終低於男性。在現代社會,女性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男女工資收入不平等現象嚴重。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社會現象,人們潛意識的性別偏見和性別歧視導致了不公平的職場機會,造成了性別差異。

  由於第一次接觸社會性別學的相關問題,對問題的反思並不透徹,我期盼以後可以對社會性別學的相關問題多加關注,多加思考,不斷提高自己對社會性別的認知和了解。

【《心靈的集體化:陝北驥村農業合作化的女性記憶》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