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材> 孔明借箭教材分析

孔明借箭教材分析

孔明借箭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節選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的前半部分,有刪改。

  本文的主人公諸葛亮,字孔明,早年隱居在襄陽隆中,他二十七歲時,劉備三顧茅廬,使得這位“躬耕隴畝”的“布衣”一舉登上當時風雲變幻、群雄角逐的政治舞臺。在他的輔佐下,劉備聯合孫權,共抗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鼎足三分天下的形勢。

  這個故事,就發生在赤壁大戰之前。全文以“借箭”為線索,按照“為什麼借箭?”“怎樣去借箭?”“藉著箭沒有?”的思路展開故事的情節,記敘人物的言行,突出地表現了諸葛亮的才智過人,也寫出了周瑜的妒賢忌能、魯肅的忠厚老實、曹操的謹慎多疑。

  “為什麼借箭”,這是故事的起因(第1、2自然段)。文中寫周瑜對諸葛亮的才幹心懷妒忌,故而要他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而諸葛亮已心中有數,以大局為重,立下了軍令狀。

  “怎樣去借箭”,這是故事的經過(第3—7自然段)。先略寫諸葛亮為借箭作的準備(第3自然段):他深知魯肅的為人處事,因而向前來探聽情況的魯肅借了船隻、軍士等物,並請魯肅對周瑜保密。後詳寫諸葛亮妙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全過程(第4—7自然段):

  在出發時間的選擇上,先寫第一、二天都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再寫直到“第三日四更時分,”才見“孔明密請魯肅到船中”。這就造成一個懸念: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出發?讀至後文,疑慮頓消,原來“是夜大霧漫天,……對面不相見。”這是由於諸葛亮通曉天文,料定第三天的這個時候江面必有大霧,在這樣的情況下,用兵謹慎的曹操看不清虛實,不會輕易出兵,只得放箭迎戰。由此,我們也可以明白:為什麼當初周瑜限十天造好箭時,諸葛亮偏要減至三天;為什麼三天時間已很緊迫,諸葛亮在前兩天卻按兵不動。

  在行動步驟的安排上,一寫諸葛亮吩咐把借來的二十隻船用繩索連線起來駛向北岸;二寫他等船靠近曹軍水寨時,下令調頭,一字兒擺開;三寫他又叫船上的軍士擂鼓吶喊;四寫他在草船的一邊受箭之後,又下令把船掉過來,再次逼進曹軍水寨去受箭;五寫他再下令叫船駛向南岸;六寫他在船的`兩邊都受滿箭之後,吩咐軍士們向曹操道謝。這一切都部署得十分周密,表現出諸葛亮的深謀遠慮、善於用計。

  還值得一提的是:在寫借箭的過程中,穿插了諸葛亮約魯肅在船上飲酒這一場面,把諸葛亮的談笑風生與魯肅的吃驚神色對比著描寫,為刻畫這位政治家和軍事家所具有的那種沉著鎮定的非凡風度增添了光彩。

  “藉著箭沒有”,這是故事的結果(第8,9自然段)。先寫諸葛亮告訴魯肅“已得十萬餘箭”,魯肅聽他一番關於庸才的談論之後表示拜服;再寫他如期如數交箭後,周瑜的神態和語言,那“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表現出周瑜無可奈何、不得不服的心境。

  諸葛亮是文中著力讚美的人物,他面對周瑜的陰謀詭計胸有成竹、談笑風生,避免了和周瑜發生正面衝突,顧全了孫劉聯合的大局,表現出他特有的風采。

  課後列出了要求認識的6個生字和要求會寫的8個生字。

  課後編排有四道練習題。第1題是藉助工具書或請教別人,把課文讀通。第2題是透過默讀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即“孔明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是什麼,並能說一說。這是為了進一步落實本單元的重點訓練專案。第3題是聯絡全文內容,理解為什麼周瑜說“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並能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這一要求也與本單元重點訓練專案有關。第4題要求“讀讀寫寫”本文中的3個詞語,屬於一般的語文基本功訓練專案。

  另外,課後安排的帶號的選做題,建議學生課外去閱讀《三國演義》部分章節或整部作品。

  練習題後的“詞語採集”中列出了課文中的3個詞語。

【孔明借箭教材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