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六年級下冊《比例尺》課後反思

六年級下冊《比例尺》課後反思

六年級下冊《比例尺》課後反思

  《比例尺》是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以及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教學比例尺的意義及其應用。這部分內容有較強的實際應用價值,它可為學生架起一道數學學習和現實生活之間的橋樑,使他們充分感受到數學的現實意義,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併為後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調動經驗激趣匯入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地圖,在社會、思品等學科中也都初步認識過地圖,對地圖是“按一定倍數縮小後的畫出來的”有足夠的感性經驗。立足於這樣一個基點,在課始我透過一個很有趣味性的“腦筋急轉彎”切入,為學生創設一種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並將學生的目光聚焦到本課的研究載體之一――地圖上來。既而讓學生透過對不同地圖上的“莆田”進行比較,引導學生生疑激思:“為什麼同樣一個莆田,畫在地圖上的大小卻不一樣呢?”由此使學生產生進行探究欲。

  這時我趁勢揭示課題,並問:“關於比例尺,你們想了解些什麼?”引導學生進一步認定教學目標,明確探究的方向。

  二、任務驅動自主探究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同時,學生感興趣的任務又可以激發學生無窮的學習動力。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將學生學習比例尺的過程分為兩大版塊:一是帶著問題自學比例尺的意義,二是帶著製作《莆田市交通旅遊圖》的任務學習比例尺的應用。

  (一)學習比例尺的意義。這裡,首先抓住學生急於認識比例尺的心理,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讓他們拿出自備的地圖,找一找地圖上的比例尺,再猜一猜它的意思,然後再帶著問題進行自學。在自學過程中,透過精心三個問題引領學生展開積極思考。再透過彙報交流,使學生對比例尺的意義、主要形式和求法等獲得初步的理解。特別是針對本課教學的難點——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義,透過猜一猜,再舉例說一說(多角度表述),然後利用自帶的地圖互相說這三個層次,有效地進行突破。隨後教師提問:“想一想,學了比例尺,對我們有什麼用呢?”再次將學生的視角投向生活,並進一步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

  (二)學習比例尺的實際應用。數學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數學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而且還應是一種文化薰陶。皮亞傑說過:“兒童是具有主動性的,所教的東西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們發展,興趣是學生認知活動的契機和直接誘因。”因此,我沒有單純地“教教材”,而是著眼於“用教材教”,充分利用了莆田的鄉土文化資源,創設了一個以莆田旅遊文化為主題的情境,並提出了製作《莆田市交通旅遊圖》的任務,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透過實際應用來加深對比例尺的理解,同時滲透熱愛家鄉的思想教育。

  三、實踐創造鞏固深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該為生活服務。”這是《課程標準》所強調指出的。在鞏固練習中,我繼續貫徹這一思想,充分利用前面創設的“旅遊”情境,讓學生開展創造性的實踐活動。

  四、總結引新拓展延伸

  課末,讓學生以“說句心裡話”的方式對本課的學習進行總結,並提出新的問題。一方面使學生透過總結,對本課學習內容進行濃縮和儲存,進一步促使其內化;另一方面,課雖盡,而意猶未絕,可使學生以更濃厚的興趣投入後續學習中去。最後,問學生“你課後還想研究什麼?”激勵學生自主地選擇和完成課外作業。我繼續以“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身份為學生提供學習的資源——參考網址,為學生拓寬學習的平臺,讓他們更深、更廣地迴歸到生活中去應用數學,使他們的數學學習真真正正地在生活上拓展、延伸……

【六年級下冊《比例尺》課後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