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素材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素材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素材(精選10篇)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素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素材 篇1

  本課是人教版第六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目的是讓學生透過學習瞭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課文的內容並不複雜,學生比較容易理解。針對這些特點,我在教學思路設計上主要把重點放在和學生一起積累四字片語和透過人物動作和語言體會人物內心活動這兩方面。下面就教學中的敗筆談幾點感受。

  一、雖然拋開細節,想突破重點,但是卻在指導中不能很好地深入,有蜻蜓點水之嫌。尤其是在對學生自主學習後同學生一起體驗課文人物的言行舉止所反映的內心活動時,只做籠統的朗讀指導,採用齊讀的方式讓學生體驗,限制了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的機會。

  二、雖然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效果差強人意。在解決“我為什麼要放棄買木雕?”這個問題時,我是在提出自讀要求後讓學生自主學習,同桌交流。可從教學中可以看出,大多學生更傾向於自我學習,不擅交流。但好在學生基本上還能初步理解“我為什麼放棄買木雕”。

  總得來說,在新課改的教學中,雖然我們能接受和理解新的教學理念,也儘可能地適時地運用到教學中,但主要還是自身學習不夠,教學能力不強。有待努力鑽研,逐步提升。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素材 篇2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一是瞭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二是透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三是積累一些四字片語,並學會恰當地運用。本課篇幅較長,情節較複雜,在本課設計過程中,我先抓少年這條主線,體會他對中國人民的友誼,再抓“我”這條副線,理解“我”心情的變化及探究變化的原因,如此主副線交融,互相照應、補充,就會“主幹分明”而又“枝繁葉茂”、“血肉豐滿”。但在教學中,更加應該注意主副線之間的聯絡,少年的雕刻技術高操,讓我起先是愛不釋手,又因為帶不走木雕而感到遺憾。但又因為少年“內心的真誠熱情”而感到高興和感動!這樣處理文字,更能讓主副線水乳交融,而不能割裂這二者之間的聯絡!另外在朗讀上,更要讀出人物的情感變化的過程!

  對於為什麼少年會送我木雕,由於有它特殊的背景,如果不瞭解背景資料會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所以我在上課期間向大家介紹了中國援助非洲修建坦贊鐵路的資料,比如:20世紀70年代,中國無利息貸款9.88億元人民幣給非洲國家。中國幫助非洲的坦尚尼亞和尚比亞兩個國家建造長達1860公里的鐵路。其施工間,中國派遣了5萬人左右的工程技術人員去。其中有64人為之獻出寶貴生命這是中國幫助非洲國家的一件真實且重大的事。這項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這樣為後面的課堂做了很好的鋪墊,為後面學生理解“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打下基礎。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素材 篇3

  透過這堂課的教學實踐,我對新課程理念有了更深刻的收穫,針對課堂教學也有了幾點深的體會。

  1、語言是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的。作為小學中段語文教學,課堂上,對字詞教學也不能過於輕描淡寫,浮光掠影,更不能放棄字詞教學。學生只有紮紮實實了掌握了語言文字,在學習過程中,對語言文字的運用才能得心應手,有的放矢。

  2、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以讀帶講,讀中感悟。這既是學生自主體驗的表現,也是學生獲得真知的過程。自己勞動所得,感受更深,記得更牢。朗讀不僅要把課文的優美句段、重點句段讀精彩,也要把詞語品讀的有滋有味。對此類蘊涵深刻含義故事,以讀為主要憑藉,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從而提高人文素養,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3、讀是課堂教學的載體。要讓學生讀得起勁,學得快樂,這就要求教師對讀的方式,讀的指導,要精心設計,不可馬虎對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閱讀教學讓他們充分接觸文字,在朗讀、品位、體驗感悟中解讀文字,與文字及其中的角色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樣的朗讀才能有滋有味,這樣的感受才有血有肉。從而才能完成語文學習上的意義建構,實現語言的發展和精神的成長。

  4、抓住準確的字眼,抓住重點句段,從質疑處入手,從而啟用課堂,激發學生思考,探究。比如遺憾、沉甸甸等。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素材 篇4

  前幾天,舟山市語文優質課在我校舉行,聽了沈家門小學貝老師的《賣木雕的少年》一課,讓我眼前一亮,頓時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尤其是在教學課文字詞這一環節更讓我受益匪淺。

  貝老師抓住了課文第二自然段聽四字詞語,從課文句子中引出詞語,抓住“名不虛傳”這個詞語,帶領學生理解“虛”,老師提供了“虛”的四種解釋,讓學生選擇,並讓學生找了“名不虛傳”的近義詞,透過步步深入讓學生理解了這個詞語的意思,之後,老師小結學習詞語的方法:抓住重點字理解詞語的方法和找近義詞理解詞語的方法。

  在理解“遊人如織”時抓住了“織”,理解“如”時提供給學生同類的詞語,如“骨瘦如柴、冷若冰霜”等詞,在理解的同時教會學生理角同類詞的方法,還積累了學生的詞彙,一舉兩得。

  之後,老師出示了文中所有的四字詞語,提供重點詞的意思,並提供給學生回答的例子後,放手讓不生運用剛才學到的方法獨自去理解詞語。

  老師從扶到半扶最後到放手,這樣的教學環節巧妙地設計,不僅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了詞語,而且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妙哉!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素材 篇5

  《賣木雕的少年》這篇課文講了 “我”在非洲旅遊,欣賞了美麗壯觀的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後,想在附近的攤點上買一件構思新奇的象墩木雕工藝品帶回國留作紀念,可是因為行李太重無法帶回沒有買。這位賣木雕的非洲少年,知道了“我”是中國人後,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回國,特地在大瀑布旁等候,然後把一個木雕小象墩送到“我”手裡,並且還對“我”說:“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事情雖小,但非洲少年的言行卻很感人,反映出了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透過非洲少年的言行體會他內心的想法,從而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要突破這一重點難點的前提是瞭解中國長期以來不斷地援助非洲人民建設國家的背景資料。於是,我讓學生課前查詢資料,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找重點句子,抓關鍵詞語,講背景資料,以知促情來體會少年內心的想法,感受他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而如果沒有充分的有關中國幫助非洲、中非友好的課外背景資料的引入,三年級的學生在內心深處就無法理解這名非洲少年對我們中國人民的特殊友情,就無法深刻地理解少年為什麼要這樣做,也就無法體會文字的主題:非洲少年對我們中國人民的熱情、善良,中非兩國的友好來往,中非兩國人民的誠摯友情了。在教學過程中,有關課外背景資料引入前後學生對同一文字的不同感悟程度就很好地說明了相關課外知識在《賣木雕的少年》教學中的作用,促進了學生對文字人物情感的體會,加深了對文字主題的感悟,受到了精神洗禮、情感薰陶。

  雖然課堂上,我引導學生理解了少年為什麼“遺憾”,理解了作者的遺憾,但是我卻留下了遺憾。在學生讀完資料後我應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對非洲人民的援助深入人心,老少皆知。這樣學生會更進一步體會中國人民和非人民的深厚的友誼。對少年的內心想法理解的會更好。今後備課時一定多想想,想全面,想透徹,想深入。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素材 篇6

  在《賣木雕的少年》第二課時中,我的教學重點是透過解讀兩人的“遺憾”去品味少年的友誼之舉,感受中非人民之間的深厚友誼。

  在具體的教學環節裡,有幾個地方我的處理欠妥:

  第一,要求學生把“我即將回國,要帶的行李已經超重了,怎麼能再帶上這沉甸甸的象墩子?”改為陳述句的時候,其實只需要學生進行口頭表述,不需要給予他們進行書面寫的時間,應該把教學控制在有效的時間內。

  第二,對於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錯誤沒有及時糾正。有一名學生把“遺憾”解釋成“驚訝”,我只注意到他給予我的解釋並不是我心中滿意的答案,就粗略對待。

  第三,因為後面的時間把握得不夠全面,以至於在板書的時候,體現全文中心的字眼“我們是朋友”沒有出現在板書上。

  第四,在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明顯彰顯,教學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嚴謹的環節一環扣一環,學生亦步亦趨,整節課都在老師的意料之中度過,這是好事嗎?我應該如何更放開一點去迎接更多的原生態課堂狀況呢?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教學環節的嚴謹會造成整節課的僵硬,欠缺了課堂的激情與活力,因為我們只考慮到預設沒有關注生成。()一個有效的課堂,它應該是面向學生,讓學生多向學力發展,追求全面自育。在這節課中,儘管我實現了文字的深讀,可是學生的學習方式卻不夠多元化。要是在具體的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透過多種形式的學習,讓學生全面參與教學過程並獲得知識遷移的能力的話,我想,學生在課堂上的獲益會更大。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素材 篇7

  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賣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不便攜帶,只好放棄。非洲少年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他等在賓館門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教學後,我反思如下。

  一、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積累和運用。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積累性學習策略,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徵。詞句的積累是最常見的。《賣木雕的少年》課文中出現了許多四字詞語,像“名不虛傳、遊人如織、構思新奇、愛不釋手”等,很多詞語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語言材料。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它們從文中找出來,積累下來。

  “積累最終的目的是運用。”我們並沒有止於積累,而是努力創設條件讓學生運用。“誰能用上節課積累的識字詞語說說大瀑布和木雕給你留下的印象?”“中非人們有過怎樣的交往?誰能簡單地說說你搜集的資料?”……都是在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運用積累的詞語。

  二、注意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滲透學習方法。

  1、滲透解詞方法。抓好詞語教學,讓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訓練專案。教學中,我老師重視詞語教學,注意滲透解詞方法。比如,教學“構思新奇”一詞,讓學生學會抓住關鍵字眼,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理解“愛不釋手”,讓學生懂得透過語素分析,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2、引導學生學會蒐集和課文相關的資料,豐富對文字的理解,拓寬文字視野。在世界各地的遊客中,少年為什麼單單會說“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呢”?這和本課的背景有關,作者遊覽的非洲國家是尚比亞(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位於尚比亞境內),中國曾經在20世紀60、70年代援助過非洲,給非洲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學生並不知道這一歷史背景,我能在課前請同學們蒐集有關中國和非洲密切交往的資料,並告訴他們蒐集和文章相關的資料能幫助更好地理解課文,強調這一方法在學習語文中的重要性。

  3、品讀重點詞句,體會文章的情感。例如,在體會“我”的遺憾時,能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能體現“我”遺憾的句子。在品讀句子的同時,抓住“構思新奇”、“愛不釋手”、“語無倫次”等詞語,體會木雕的精美,“我”很喜歡卻不能帶走時的遺憾心情,為少年真誠的贈送木雕埋下伏筆,作好鋪墊。

  4、讀寫結合。“閱讀是為了更好的寫作。”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透過描寫少年言行的句子,體會他對中國人民的深厚友誼。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找出描寫少年言行的句子,透過補白想象,揣摩少年的內心,體會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更好地刻畫少年的品質。在感情朗讀對話的基礎上,學生的內心已經有了豐富的語言,再讓他們寫幾句話誇誇這個黑人少年,讓讀寫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素材 篇8

  《賣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也是本單元關於友情關於愛的第三篇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一是瞭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二是透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三是積累一些四字片語,並學會恰當地運用。

  這節課,由於這節課的四字詞語較多,又是本課的一個重點,我主要採用析詞語,抓住關鍵突破重點的方法。也就是說,抓住關鍵詞語,讀來懂課文。

  我讓學生採用了分組學習的方式,也就是每個組選擇自己重點學習的部分,之後再透過尋找詞語來學習。比如有的小組在學習“挑選木雕”時候找出“構思新奇”“栩栩如生”來幫助理解後面“我”的遺憾以及少年贈送木雕的難能可貴;透過對“語無倫次”的理解來揣摩“放棄買木雕”時候“我”的複雜心情。在比如分析“清晰可辨”“晚風吹拂”所在段落時候,學生們注意到“特意”這個詞語,由此展開討論“少年為什麼要特意這樣做呢?”結合兩個“沉甸甸”——“要帶的行李已經超重了。怎麼能再帶上這沉甸甸的象墩子?”“少年將一件沉甸甸的東西送到我手裡”,進一步理解少年的行為,從而也明白了中國人民的無私援助在非洲是多麼深入人心。經過這樣的環節,不僅完成了對詞語的學習,也理解了課文,重點難點輕而易舉地化解了。對於較難理解的四字詞語我在教學時就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來理解,如,“遊人如織”的“織”不好懂,這裡是一種比喻的說法,說明遊客很多,像織布機一樣穿梭往來;“琳琅滿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這裡比喻優美珍貴的東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形容生動活潑的樣子。我覺得不能讓學生記詞語註釋,更不能把詞語分解成單字讓學生一一對應。只需要學生能在本課的語境中,大致理解詞語的意思就可以了。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素材 篇9

  《賣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從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靈。

  這節課較滿意的有以下幾點:

  一、積累語言,注重語言文字訓練

  《賣木雕的少年》課文中出現了許多四字詞語,像“名不虛傳、遊人如織、構思新奇、愛不釋手”等,在學習新課之前,讓學生認讀,並透過多媒體出示瀑布和木雕圖片,讓學生以填空的形式加以運用。閱讀中出示一段話,利用填詞語的方法,讓學生邊讀邊填,學生能用上課文中的四字詞語,邊填邊讀,反覆朗讀感受,落實了積累四字片語的目的。使學生真正地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學生感悟了語言,更重要的是還逐步體會到如何正確的運用語言。這樣做,不僅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重視朗讀,體會文章的情感

  本課的對話較多,要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在課文中,有很多語氣詞的提示,例如,“夫人,您買一個吧!”要讀出懇切的語氣;“您是中國人吧?”是猜測,要讀得比較輕。教師指導前,讓學生自己先說說,課文中的對話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接下來就讓學生朗讀,切身體會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送木雕部分,以讀代講的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中感受到了非洲少年的樸實、善良,感受到了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三、補充資料,加深理解

  課文講的是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旨在讓學生感受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這是一篇向學生進行關愛教育的極好教材,但由於文中內容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涉及的文字材料較多,為學生的閱讀帶來一定困難。在本課設計中,課前引導學生查詢相關的資料進行閱讀,如中非友好往來、中國援助非洲等相關歷史資料,以此豐富學生的積累,擴大學生的視野,使資料與課文相呼應,相補充,相促進,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礎。

  四、讀寫訓練相結合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找出描寫少年言行的句子,透過補白想象,揣摩少年的內心,體會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更好地刻畫少年的品質。在感情朗讀對話的基礎上,學生的內心已經有了豐富的語言,再讓他們寫幾句話誇誇這個黑人少年,讓讀寫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在這節課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我的評價語言不夠豐富,應該根據學生的回答給予正確的引導。作為教師,課堂上的語言應成為一種典範,學生學習的榜樣。這是我在以後的課堂中應努力的方向。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素材 篇10

  (1)找詞語。可以先結合課後練習題三,讓學生先找出這些四字詞語(不一定是成語),並抄寫下來,達到積累詞語的目的。

  (2)理解詞語。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比較難的詞語。如,“遊人如織”的“織”不好懂,這裡是一種比喻的說法,說明遊客很多,像織布機一樣穿梭往來;“琳琅滿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這裡比喻優美珍貴的東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形容生動活潑的樣子。理解時我不是不讓學生記詞語註釋,也不是把詞語分解成單字讓學生一一對應。而是引導學生能在本課的語境中,大致理解詞語的意思就可以了。

  (3)運用詞語。用填空的方式,讓學生鞏固所學詞語,例如:大瀑布真是()。這裡(),景色十分()。攤點裡陳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教師還可以利用本課的語境,讓學生想一想,這些地方是否可以用其他詞語來替換,調動學生運用平時的積累。

  本課的對話較多,要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在課文中,有很多語氣詞的提示,例如,“夫人,您買一個吧!”要讀出懇切的語氣;“您是中國人吧?”是猜測,要讀得比較輕。我在指導前,讓學生自己先說說,課文中的對話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提示學生尋找課文中類似的詞語。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素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