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機械/重工/工業自動化> 《機械製造基礎》課程教學體系開發與實踐論文

《機械製造基礎》課程教學體系開發與實踐論文

《機械製造基礎》課程教學體系開發與實踐論文

  摘要針對目前高職高專課程《機械製造基礎》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從課程實踐教學體系、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產業特色教材體系等多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提出了新形勢下《機械製造基礎》課程開發與建設的新思路。

  關鍵詞工作過程產業依託訂單模式

  《機械製造基礎》是一門研究常用工程材料、毛坯成型和機械加工工藝與裝備、產品質量檢測技術等內容的綜合性技術基礎課程。該課程與專業多門相關學科(機械設計基礎、機械製造技術等)知識結構交叉,聯絡密切。

  《機械製造基礎》課程是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一門主幹技術基礎課,是對學生進行現代製造方法和工藝技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對工科學生進行的第一次工程實踐訓練,也是大學階段唯一的一次較系統的工程訓練。因此,《機械製造基礎》課程對提高大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複合型、實用型的工程技術人材具有其它課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而積極探索和建立新課程教學體系的意義顯得更為重要。

  1.目前《機械製造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1實習、實訓與理論教學的整合。另外,長期以來,學生的課程實習、實驗一直存在著諸如實習(實驗)裝置單一落後、內容僵化陳舊、學生難以真正融入實踐的問題,嚴重限制了該課程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建立。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機械的依賴於固定的百分

  比——平時成績、期中考試成績、期末考試成績各按一定比例計入總評。但這樣的教學效果評價體系過於片面,對學生在整個課程學習期間的表現不能客觀、靈活、全面的給出科學的評價。建立全面、有效的課程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勢在必行。

  特色教材的開發與編制。目前教學中所採用的教材,往往格式化、套路化,

  不能適應當今對專業型、技術型、特色型人才的培養需要,立足本地產業特色進行產業特色教材的開發與編制,將為特色、優勢人才的培養打下基礎。

  2.課程建設方案設計

  針對高職高專工科《機械製造基礎》課程應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出發點,以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實用型技術人才為目標的課程建設需求,結合我院實際情況,提出了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的一系列新思路,並應用於教學過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建立系統性實踐教學及評價體系,強化實踐與理論的聯絡及融合

  根據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成長的規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機械製造基礎》課程整合,尤其注重課堂理論知識與課外實踐的整合,按照工作過程,將實習、實訓化整為零,溶入整個教學過程。構建以專案任務為驅動的模組化、層次化、綜合化的課程模式,最佳化《機械製造基礎》課程結構。結合我院及周邊機械產業實際情況,建立課程實踐教學體系:金工實習,專案實驗,校外實習實訓。

  經過組織課程組教師與實驗實訓指導人員共同研究、探討,調整金工實習在教學計劃中的安排,將其定位為《機械製造基礎》課程的先期實踐課程。金工實習共四周,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安排在第一學年第二學期進行,在教學程序中,處於《機械製造基礎》理論教學開始之前,為學生對後續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供前期感性認識,讓學生初步建立“機械製造”的基本概念;第二階段安排在第二學年第一學期進行,與《機械製造基礎》教學過程並行,讓學生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參與實踐,為增強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提供實踐保障。

  重新定位金工實習課程的教育目標,以“學習工程知識,增加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創新能力”為方針。由金工實習基地擔負金工實踐環節的提高性實驗與新技術、新工藝的實驗,由實驗指導人員針對學生在實習現場的具體表現完成對學生現場實習任務佈置、實習過程指導、實習表現的總結和實習效果評價等工作。

  依託本院周邊支柱產業,採用廠家實際產品為金工實習任務物件,引導學生進入“真實職業情景”,增強實訓實效性的同時,變消耗性實訓為效益性實訓,真正實現工學結合。 同時,針對《機械製造基礎》課程各實驗專案在各階段教學中的作用,合理安排各實驗專案開展時間。做到理論課內容與相應實驗專案的緊密對應和結合;實驗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看實驗、記結果”,轉變“做實驗、重分析”,為引導學生參與到實驗專案設計、實驗程式準備、實驗過程進行、實驗結果分析和實驗效果評價的全過程,讓學生充分從實踐中獲取知識,從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充分與周邊支柱產業企業實現對接,擴充和建設校外實訓基地。發揮“訂單式培養”的優勢,定期讓學生走進對接企業生產一線,由企業導師在實際工作情境中進行現場指導和教學,並對其在指定情境任務中的具體表現給予評價。

  2.2課程質量標準、教學大綱,考核評價方式的開發與改革

  針對當前對高職高專《機械製造基礎》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重視實踐環節在教學過程中的紐帶作用,把學生在實踐環節的表現及其評價納入教學效果評價體系並明確及份額。透過“階段專案考核→期中考核→階段專案考核→期終考核”的方式,開展理論教學效果評價;透過“實驗專案單項評價+實驗課程綜合評價”的方式開展實驗教學效果評價;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學生平時考勤、作業評價結果、企業導師情境任務效果評價相結合,透過量化綜合評價過程,完成教學質量的基本考核。

  2.3產業特色教材體系開發與建設

  組織課程組成員、周邊支柱產業企業專家,結合當前對高職高專《機械製造基礎》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擬定教材結構框架,並結合本地企業實訓基地產品特點,配合“訂單式培養模式”的要求,完成教材內容的更新和整合,完成產業特色教材的最佳化和完善,從而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在實訓教學中的作用,將“情境、任務教學”落到實處。這樣,既加強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拓寬了知識視野,又加強了學生對高新技術的認識以及創新意識。總之,加強教材的實用型,減少繁複的理論,增加規律性知識的總結和提煉,使教材成為“實用型的技術手冊”。

  3.結束語:

  一門課程的開發與建設,不僅僅是對教學內容的調整和知識的生硬重組,而是對教育理念的重建和更新、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對人才本身能力和素質結構的重塑和完善。這些不是表面功夫所能做到的,也不是僅僅一門課程的改革能夠實現的。只有學校、院系、企業多方位、多層次的協調和合作,從整個課程體系著手。這是一項艱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在教學中多方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技術、新的方法才能實現,但改革的成果必能讓學生真正的掌握該課程的知識,具備共相應的工程實際按能力。

  參考文獻

  【1】呂英波.關於《機械製造基礎》課程改革的研究[J].機電技術,2006,(1).

  【2】付洪.對高校理科理工科學生進行人文素質培養的理論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7,(3).

  【3】顧蘭智.機械製造基礎課程改革初探[J].機電技術,2010,(3).

  【4】宋嶽鵬.談高校工科《機械製造基礎》課程實習改革[J].山東農業教育,2008,

【《機械製造基礎》課程教學體系開發與實踐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