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假如》課後教學反思

《假如》課後教學反思

《假如》課後教學反思

  《假如》是一首充滿童趣的兒童詩,語言文字優美、情感豐富,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它借“馬良的神筆”,表達“我”對小樹、小鳥、殘疾人弱勢群體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

  一、借“馬良之筆”開啟興趣之門。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小學生的學習動機的激發與維持,很大程式上不是由於內在的學習需求,而是更多地藉助他人的肯定、課堂氣氛、情境創設等外在因素,因此,其學習過程往往伴隨著濃厚的個人情緒,他們覺得有趣,就學得積極、主動;反之,就學得消極,被動。在本節課中,我能努力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首先我出示課件:一隻雞、一頭牛、一扇門。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答出:馬良用神筆畫了一隻公雞,公雞馬上“喔喔喔”地叫起來,馬良用神筆畫了一頭牛,牛就下地耕田了,馬良在牆上畫了一扇門,門就開了。接著我趁熱打鐵誘導孩子們進入詩歌的學習:這樣的一枝神筆,你想要嗎?你真的想要嗎?帶著這種感情,自己去讀讀這句話。出示最後一節:“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並透過換詞,理解課題,接著出現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用不同感受朗讀課題並讀文章,此時我的孩子們讀的可投入了,我想為了讓孩子們真正進入文字,那一定要指導好孩子們精讀課文,感悟語言。透過這樣新穎的教學方法,使整堂課對學生有吸引力,讓學生有滋有味地學,興趣盎然地學。

  二、借“馬良的神筆”識記生字,交流個性化識字方法。

  教學中,我努力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性學習。學生對《神筆馬良》這個故事很感興趣,我就出示這樣一個課件:在每枝神筆(毛筆)下寫了一個生字,讓學生自己讀,能讀準字音的就把神筆送給小朋友。先四人小組自學生字,相互提醒易錯的生字,再向小組成員講一講你是怎樣記住這個字的(比如熟字加偏旁,熟字換偏旁)?你用什麼方法記住它們?哪個生字寶寶最容易寫錯?哪些生字寶寶樣子很相似,怎樣區別?老師指導書寫後展示學生作品,評析。

  三、聽寫生字及時反饋學習效果。

  《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發展的主體。”教學中要引進各種新的課堂教學機制,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自主進取精神,實現“要我學”為“我要學”的轉變。 聽寫這個環節一般是放在第二課時的,但為了更好讓學生記熟生字,於是我大膽採取了這個環節,學生不但在聽寫培養傾聽的習慣,還可以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識字的自主權,自己認為難寫易錯的字從同學的聽寫中或自己的聽寫中能更快地掌握。

  當然在教學中做得還不夠的地方,主要在指導學生寫字這個環節,因為經驗不足,對課堂的把握還不是太好,在教學生字的環節上還不夠緊湊,寫字部分沒有落到實處,學生的作品展示時間太少,並沒有及時指導評價。其次,聽寫的環節設計得好,但時間也不夠,特別聽寫後學生訂正出現很多意見:字型不端正,拼音寫得不規範,有同學改錯,有的告狀說生詞聽得太多,所以還沒有幫同位聽寫等現象,這是我沒有預料的,也就是我在設計聽寫環節時,沒有明確要求聽寫多少個,寫字的規範性等,導致課堂教學時間分配前松後緊。因此,要想上好一堂課,不僅要掌握好大方向,還要考慮好小細節。包括你的語言,學生的反饋,你課堂上表現出的一切有可能出現的結果等,只有考慮周全了,才能上好這堂課。

【《假如》課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