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畫風》課後反思

《畫風》課後反思

關於《畫風》課後反思

  《畫風》以對話的形式,講了三個小朋友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課文生字量少,對話多。本課教學旨在讓學生透過朗讀、想象、說話、寫話等活動,既發展語言能力,又發展學生思維,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讓學生像課文中的孩子一樣,畫畫風,再用語言敘述風。這樣,學生藉助形象的`畫面,就能將課文的語言較順利地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並外顯表達出來。

  本課教學還力圖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透過觀察,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景,體驗生活的美好。在朗讀體驗、畫畫寫寫、編創小詩等語文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但在具體的操作實施中,效果並不十分理想,細細反思我覺得以下幾方面有待進一步改進、提高。

  首先,我對教材的處理。當我第一次拿到這篇課文,就覺得本課語言淺顯、易懂,重點應放在讓孩子們畫風、寫風上。但在教學時,由於對學生的不放心,於是仍是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讀課文,細細分析三個小朋友是怎麼畫風的,使學生只能在老師的“精心牽引”下亦步亦趨。結果由於時間不夠,後面的學生小組創作小詩,分享禮物交流有關風的知識沒有進行。其實本文學生讀後都能理解孩子們怎樣畫風,老師不應多花時間在對這些語言文字的朗讀上。同時,讓學生進行說話練習,達到一種語言的積累,本文說話的切入點很明顯應放在宋濤說的兩句話上,但我卻單一地讓學生仿造宋濤的其中一句來說,扼殺了語言表達形式的多樣性,倒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其次,對於學生說話中的一些口語,本人也沒能及時讓學生糾正。

【《畫風》課後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