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圖形影象/多媒體> 淺析高校多媒體教學互動模式研究論文

淺析高校多媒體教學互動模式研究論文

淺析高校多媒體教學互動模式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多媒體教學 教學互動 互動模式

  【論文摘要】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當前高校主要的教學工具之一,其優勢也得到了廣大師生的認可。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多媒體並未如預期那樣取得與學生良好地互動。因此文章從多媒體教學的現狀分析入手,發現不利於與學生互動的因素,並試探建立了高校多媒體教學的互動模式。

  多媒體教學以其“圖文並茂、聲像結合、形象、直觀、生動”等優勢迅速應用於高校的教學實踐中,隨著教學改革的深人,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21世紀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趨勢。教育部開展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中,把應用多媒體授課佔必修課課時量比例的大小作為衡量“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效果的重要指標。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多媒體教學並未取得預期的效果,尤其在與學生互動方面,因其自身的某些特點,教師在使用過程中若不能合理利用,多媒體的很多優勢特點便不能得到充分發揮,甚至會轉變為劣勢,進而影響到教學效果。為此,如何揚長避短以合理利用這種教學手段加強與學生的課堂互動,成為當前眾多學者關注的課題。

  一、高校多媒體教學與教學互動現狀分析

  多媒體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物件特點,透過教學設計、利用計算機技術處理與控制,經編輯軟體設計,將教學內容透過文字、聲音、圖形、影象、影片影象、動畫等多種媒體資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圖文並茂,聲像結合、數形結合的形象、直觀、生動的教學環境。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能有效地將視覺和聽覺綜合起來,將枯燥、抽象概念直觀化、真實化,有助於學生對事物的記憶與理解。

  教學互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制約、促進,共同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執行形式。教學應是一種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往交流過程,他強調教師為主導而非純粹的知識傳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非知識的接受者。教師與學生應共同參與,互動共進,以此達到學生“愛學”、“善學”、“會學”的教學目的。

  當前,高校已經普遍採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多媒體以其“形象、生動、直觀”等諸多優勢與傳統教學方法並駕齊驅,甚至有趕超之勢。但在多媒體教學實踐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互動式”教學模式並未較好地建立起來,教學效果並不理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容量的資訊使學生在過度刺激之下產生疲勞,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選擇與吸收

  多媒體的應用有效解決了課堂板書耗費教師大量時間和精力的缺陷,教師在備課的同時可以將大量、豐富的資訊透過課件呈現給學生。這樣做,雖然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長時間接受大量資訊的“狂轟濫炸”,學生只是被動地記筆記,沒有時間和機會思考,導致創新能力的缺失。

  (二)過分依賴多媒體進行授課,教學內容程式化,缺乏教學靈活性,不能充分體現教師主導作用,不利於師生的互動與溝通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後,老師的授課內容都是透過課件預先製作好的,課堂上,教師按照既定程式播放、講解,影響了教師的即興發揮,教師成為講解員和放映員的角色,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和情感交流大打折扣。在多媒體出現故障、停電、忘記帶隨身碟等情況下,出現老師在上課時間帶領學生找執行正常的空閒多媒體教室的情況,甚至有些老師在解決不了的情況下停止上課的局面

  (三)花哨的課件易使師生互動的主體偏離知識中心,形成表面互動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製作課件時,過分關注課件的修飾渲染,甚至將一些與教材毫無聯絡的圖片、動畫放置上去,使得教學內容和課件修飾部分的比例嚴重失調,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師在對教學內容把握不十分準確的情況下,極易忽視了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學生的注意力過分集中在課件的修飾部分,使得師生之間的互動偏離知識中心,形成表面互動。

  二、高校多媒體運用中有礙互動教學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授課中老師所佔的位置影響互動教學的效果

  據學者劉小寶等人的研究發現,教師在運用多媒體進行授課時共有三種方式;機櫃內坐姿、機櫃內立姿、機櫃外立姿三種。在這三種方式中,有100%的學生認為教師採用坐姿授課方式像作報告,76.4%的學生認為機櫃內立姿授課方式像作報告;有96.6%學生認為機櫃外立姿授課方式由授課氣氛,有利於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

  (二)授課教師自身素質影響

  1.知識儲備量

  為能夠形成良好的課堂互動,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大綱要求,以完成大綱規定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教學任務為目的進行設計。在廣泛查詢、閱讀相關教材的基礎上,從中提煉出與教學大綱密切相關的材料,消枝強幹,突出授課的重點和難點,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2.創新能力和實踐探索精神

  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創造和實踐是一種教學改革意識和探索精神的體現。教學方法應不斷求新求變,不能一成不變,不斷調動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因此,教師除對教材熟練掌握之外,還要能夠針對學生和專業特點對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設計,將“問、答”作為教學過程的必要組成部分,靈活設計課堂互動形式,諸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一對一討論式、一對多、多對多辯論式等)。

  3.對多媒體技術掌握程度

  正確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圍繞教學主體將相關的圖片、影像呈現給學生,使抽象、難懂的概念、理論直觀化,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便於學生掌握知識。因此教師必須對課件的製作、多媒體運用等能夠熟練掌握

  (三)學生參與意識有待加強

  知識的傳授要取得好的效果,是透過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達到的。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互動過程當中直接影響到課堂效果與聽課質量。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應能夠做到提前預習,並能根據教材內容主動透過圖書館、網際網路、期刊網等多種渠道獲取相關資訊,對課堂所講內容提前進行學習與思考,在課堂中應摒棄害羞、事不關己等的種種心態,積極主動地加人到互動學習的環節當中。

  三、高校多媒體互動模式的構建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多媒體教學互動模式的構建並非僅指課堂中各要素的組合,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僅是多媒體教學互動模式的一個環節,並作為模式的應用效果外顯於人的視野,教學互動模式的構建應考慮到多個方面的因素,與傳統模式比較主要做了縱向的延伸和橫向的擴充套件:縱向來看不僅指課堂上的互動,也強調課前、課後的互動,橫向來看不僅指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包括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一對一、一對多甚至多對多等得多形式互動。因此良好課堂互動模式的構建應是自課內到課外,師師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教學目標所開展的'一切活動的一個系統。如下圖所示:

  首先,無論是課前、課中亦或是課後,無論是老師之間、師生之間亦或是學生之間互動的前提必須以教學目標為基礎。

  其次,以教研室為單位進行集體備課,各老師針對擔任此課程老師的課件及教學內容進行討論,確定最佳教學方案;為保證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對教師運用多媒體傳授的大容量知識充分理解和吸收,教師應在上次課結束時圍繞教學大綱安排學生蒐集、學習下次課中的相關內容,同時,隨時解答學生在蒐集材料中遇到地疑問,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學生在蒐集材料過程中應當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互相幫助,一些小的問題首先在同學之間進行探討、解決。

  再次,在課堂上,一方面,授課老師按照集體備課確定的教學方案進行講解,同學們根據自己課下對教材的掌握來請聽老師的講解將會有利於接受相關的內容,並能及時發現自己的理解與老師講授有差異的地方,能夠及時與老師進行溝通與互動。另一方面,教研室應組織老師進行臨時性聽課,參照教學大綱及集體備課的方案要求,能夠較好地發現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進行準確地評價。最後,授課老師在課堂設計中加人學生參與討論的環節,以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學知識。

  第四,授課結束後,聽課老師將聽課過程中的問題及評價及時向授課老師反饋,以教研室為單位就相關的問題進行探討,以期授課老師以及其他老師在以後的授課中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對課堂授課中的疑難問題,學生之間首先進行交流與溝通,對於不能解決的問題及時與老師進行溝通,以全面掌握授課內容。

  在實踐中,多媒體互動模式的執行,首先依賴於教師的愛崗敬業,集體備課需要耗費老師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授課教師不僅要對自己的授課內容熟練掌握,而且要對集體備課中的其他老師的授課內容有一定了解,只有如此,才能對集體備課的方案提出可行性策略;其次需要學生刻苦學習的精神與團隊合作的能力,只有嚴格按照老師佈置的課下作業進行蒐集資料與預習課本內容,在課下透過與同學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解決大部分的疑難問題,才能在課堂上跟上老師的進度,較好掌握授課內容;再次,依賴於完善的資訊溝通機制,師師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只有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互動,才能大大提高整個系統的協調能力,實現互動模式良好的迴圈運作.

【淺析高校多媒體教學互動模式研究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