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智慧手機在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智慧手機在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智慧手機在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摘要: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大學生在課堂中使用手機的頻率越來越高,已成為高校教師高度關注的幾個熱點問題之一。本文從充分利用智慧手機優勢出發,指出幾種在心理學教學過程中利用智慧手機促進教學效果的具體方法。這對於在高校心理學教學課程中利用智慧手機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關鍵詞:智慧手機;心理學教學;心理統計課程;人體解剖課程

  智慧手機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一項生活工具。據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在2013年釋出的《2013移動消費者報告》顯示,我國的智慧手機普及率以及達到了約70%。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以智慧手機為中心的各種應用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從複雜的銀行卡交易到便捷的支付寶支付,從以計算機為主體的及時通訊軟體QQ到以智慧手機為主體的微信,從限定字數價格昂貴的付費簡訊到幾乎免費以流量計算的及時通訊,從傳統媒體到以手機為中心的自媒體時代,這些無一不在彰顯智慧手機對人類生活發揮的巨大影響。智慧手機不僅對人們的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對於學校教學也存在著重要的影響。鄭曉娜和辛斌(2012)的一項針對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的調查研究表明,有多達約85%的大學生會在課堂上使用、玩耍手機[1]。智慧手機對高校課堂帶來的衝擊和影響,既有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的方面: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延展教學內容、增強師生互動(如透過即時通訊軟體構建虛擬群進行課堂相關內容的交流);但另一方面也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大大的增加了課堂的管理難度[2],如學生在課堂玩遊戲、瀏覽網頁、進行實時聊天等行為,降低了學生對課堂內容的關注,給教學效果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事實上,這一現象已經成為了高校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最為關心的幾個問題之一。儘管有一線工作者提出用嚴苛的方案來加強對學生課堂手機使用情況的監管,如上課關機、將課堂使用手機同期末成績進行一定程度的掛鉤等[3],但大學重要的任務就在於培養學生形成獨立思維的能力,若用類似幼稚園的強制手段來教育當今社會的大學生,是否有很好的效用,是值得商榷的。相較簡單的禁止使用手機這樣的措施,一個更有效的措施是將手機作為一種工具,將之有效的整合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本文正是擬試圖結合筆者在教學課堂中的實際經驗,指出幾種具體的有效的將智慧手機整合到心理學教學過程中的方法。

  一、以智慧手機為基礎構建虛擬教學社群

  在教學過程中,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個重點是需要及時瞭解學生的基礎情況和對學習內容的掌握進度。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和資訊的發展,越來約多的學生習慣在課程前和課程中藉助網路熟悉教學內容(如百度、知乎、網易課堂等)。因而,如何及時瞭解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瞭解掌握程度就顯得格外重要。若教師的教學的內容早已為學生所熟悉掌握,則無疑學生在課堂的投入程度就不會太高,又若教師的教學內容並未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點和困惑點,則同樣很難調動學生在課堂投入上的積極性。為及時瞭解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以及瞭解學生的疑惑點,可以以流行的及時通訊軟體如微信等構建一個課程群,這樣學生可以實時在群裡面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問題,方便教師及時掌握和改進教學進度。這一課程群,不僅可以起到在教學過程中實時反饋的作用,還可將之作為佈置課後作業以及釋出課程相關資訊的工具平臺。

  二、智慧手機在心理統計課程中的應用

  相較數學統計專業的學生而言,心理(或心理與教育)統計課程主要偏重於讓學生了解進行各種分析的基本前提和適用條件。過往心理學關於記憶效果的經典研究表明,對所學習的資訊加工程度越深,記憶的效果越好[4]。因而,要想讓學生較好的記憶、區分不同的使用條件一個較好的方式是透過計算機模擬資料來讓學生深度瞭解各種分析適用條件的原由。隨著智慧手機效能的提升,現代的智慧手機在效能上已經超過了過往一些臺式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更重要的智慧手機具有桌上型電腦無法比擬的便捷性。在心理學統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藉助MathWorks公司開發的MATLAB移動應用程式,來對一些經典的統計問題進行深度演示,以中心極限定理(從總體中抽取樣本容量為n的簡單隨機樣本,當樣本容量很大時,樣本均值的抽樣分佈與正態機率分佈近似)為例,僅需要15行左右的程式碼就可以讓學生直觀的理解為何當樣本容量足夠大時,即使總體樣本不是正態分佈,樣本均值的抽樣分佈也呈正態分佈這一關鍵概念。同時,得益於MATLAB語言的直觀性和易用性,將之用於心理統計課堂教學,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投入積極性。學生通可以透過修改一些引數來探索在不同條件下的資料的不同統計資訊,如總體非正態分佈和正態分佈下的抽象分佈規律等。總之,透過將基於智慧手機平臺的MATLAB應用,引入心理統計的教學課堂內,不僅能透過加深加工層次的方式使得學生更瞭解所學知識(各種統計定理以及其使用的適用條件),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課堂投入程度。

  三、智慧手機在人體解剖和腦科學入門中的應用

  在人體解剖和腦科學入門這門課程中,一個教學過程中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是對大腦不同區域的記憶和區分,以大腦皮層為例,根據神經解剖學家Brodmann的劃分就有多達55個不同功能區域[6],近些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相技術的功能定位研究更是區分出了更多的功能區域,如早期功能定位研究發現Brodmann的19區可以進一步區分為V3,V4和V5幾個區域,以及新近研究將大腦分成多達180個的功能區域[7]。傳統教學過程多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但往往達不到很好的`效果。智慧手機的出現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工具,在這部分教學過程中可以藉助BrainInnovation公司開發的BrainTutor3D手機應用軟體來較好的解決這一問題。該軟體基於OpenGL顯示技術,支援對大腦模型的三維觸控操作,如點選、放大、任意拖拽、360度旋轉等。得益於這些操作過程導致的對相關解剖資訊的深度加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透過教師的手機投影進行沉浸度較高的演示;另一方滿則可以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智慧手機來積極、主動地探索大腦各個功能區域的分佈和位置。另外,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進一步以該手機應用為基礎,讓學生分組進行相互測試和競賽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程度。小結隨著通訊網路和智慧手機技術的發展,智慧手機已經成為了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2-3,5],也成為了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面對的現實。智慧手機在課堂的使用的確給課堂教學帶了一些消極的、負面的影響,如一些及時推送資訊對學生課堂注意力的干擾,以及學生對手機遊戲成癮導致課堂利用手機玩遊戲對課堂學習帶來的負面影響等。最近一項關於大學生手機依賴與課堂學習效率關係的研究更是發現,手機依賴同課堂學習效率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手機依賴程度越高的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約低[6]。儘管如上所述,智慧手機在課堂的使用給課堂教學效果有許多負面影響,但應當意識到智慧手機實際上只是一個工具,工具本身並無好壞之分,這些負面影響也僅僅是工具使用不當所致,並不能僅因為這些消極的效應就將智慧手機視為大學課堂教學中的洪水猛獸,而對其進行簡單粗暴的禁止。應當看到,智慧手機作為一個工具也可以透過合適的方式給大學課堂教學的效果帶來正面的積極的影響[7]。本文以心理學教學過程中智慧手機的使用為例,詳細闡述了智慧手機在大學教學課堂中幾種可能的積極的使用方式,表明,智慧手機的使用並不是完全只對課堂教學效果有負面效應,若使用得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這為今後基於智慧手機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鑑的重要經驗.

  參考文獻:

  [1]鄭曉娜,&辛斌.在校大學生手機依賴調查報告-瀋陽5所學校為例.瀋陽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2,29(6),73-76.

  [2]王兵.論手機上網對高校大課堂教學的影響.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5),7-9.

  [3]陳志剛,劉靈芝,&韓梅.手機對大學課堂教學的影響研究.河北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報,2011,2(54-56).

  [4]楊治良.記憶心理學(2ed.).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5]楊雲,張倩,劉賀,卜相冉,&劉瑩.大學生課堂使用手機情況的調查與分析.教育觀察,2014,3(7),84-86.

  [6]許國成,黃黎,魏莉莉,&朱丹丹.大學生手機依賴與課堂學習效率的關係研究.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2(6),535-538.

  [7]魏丹丹,&胡小強.高校運用手機開展移動教學的可行性分析.科技廣場,2007,6(177-179)

【智慧手機在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