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中國景觀規劃設計發展創工學論文

中國景觀規劃設計發展創工學論文

中國景觀規劃設計發展創工學論文

  篇一:

  摘 要 :對於迅速發展的中國景觀規劃設計研究實踐,以尋求中國景觀規劃設計發展創新的基點為議題,從實踐、目標、操作、理論研究、學科專業五個方面,提出、闡述、論證景觀規劃設計三元論。

  關鍵詞 :景觀 景觀規劃設計 三元論

  一 前言

  在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中國聚居環境建設中,景觀的規劃與設計已是舉足輕重。面對迅速發展變化的中國景觀規劃設計市場,置身於如火如荼的景觀規劃設計工程實踐,明確景觀規劃設計的根本目標,具備掌握評判景觀旅遊規劃設計方案的眼界標準,熟悉景觀規劃設計作為一門學科的理論原理,從而發展創新、規劃設計出更多的景觀傑作,是每一位從事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的同行首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歷經百年,時至今日,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容已擴充套件得越發廣泛。時空範圍上,從數萬km2的區域旅遊發展規劃到數hm2的城市廣場、公園、居住小區景觀環境;專案內容上,從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旅遊度假區策劃規劃、主題公園規劃到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道路景觀規劃設計、濱水帶規劃設計;專案性質上,從自然原始景觀的保留到人工生態的再造,從傳統文化的發掘到現代精神的追求,從基於理性的解析重構到基於浪漫的隨心所欲,從基於工程技術的計算論證到基於文學藝術的靈感頓悟,總之,落實在各個具體專案中的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時空跨度之大、專案種類之多、呈現結果之豐富,已遠遠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景觀園林。詩情畫意還要,疊山理水也不可少,但僅靠這些園林的傳統已難以滿足今天社會對於景觀的需要。目標的大眾性、專案內容與參與人員的豐富性、規劃設計實踐的環保性,這三個特性代表了現代景觀有別於傳統園林的基本特性。

  二 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的三元

  從國際景觀規劃設計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來看,筆者認為,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的基本方面均蘊含有三個不同層面的追求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理論研究:

  ①景觀感受層面,基於視覺的所有自然與人工形態及其感受的設計,即狹義景觀設計;

  ②環境、生態、資源層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體、動植物、氣候、光照等自然資源在內的調查、分析、評估、規劃、保護,即大地景觀規劃;

  ③人類行為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歷史與藝術層面,包括潛在於園林環境中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風俗習慣等與人們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關的文明,即行為精神景觀規劃設計。

  如同傳統的風景園林,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這三個層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藝術。這種最高的追求從古至今始終貫串於風景園林理論與實踐的三個層面。筆者將上述三個層面予以概括提煉,引出了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三大方面:

  ①景觀環境形象;

  ②環境生態綠化;

  ③大眾行為心理。筆者稱之為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三元(或三元素)。

  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三元素,源於景觀規劃設計的實踐。縱覽全球景觀規劃設計例項,任何一個具有時代風格和現代意識的成功之作,無不飽含著對這三個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慮,所不同的只是視具體規劃設計情況,三元素所佔的比例以及側重不同而已。

  景觀環境形象是從人類視覺形象感受要求出發,根據美學規律,利用空間虛實景物,研究如何創造賞心悅目的環境形象。

  環境生態綠化是隨著現代環境意識運動的發展而注入景觀規劃設計的現代內容。主要是從人類的生理感受要求出發,根據自然界生物學原理,利用陽光、氣候、動物、植物、土壤、水體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護或創造令人舒適的良好的物質環境。

  大眾行為心理是隨著人口增長、現代資訊社會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會科學的發展而注入景觀規劃設計的現代內容。主要是從人類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發,根據人類在環境中的行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規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導,研究如何創造使人賞心悅目、浮想聯翩、積極上進的精神環境。

  景觀環境形象、環境生態綠化、大眾行為心理三元素對於人們環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一個優秀的景觀環境為人們帶來的感受,必定包含著三元素的共同作用。這也就是中國古典園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體的綜合作用。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同樣包含著傳統中國園林設計的基本原理和規律。

  強調景觀環境形象首先需要的是鮮明的視覺形象;強調環境生態,首先要有足夠的綠地和綠化;強調群體大眾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夠的場地和為大多數人所用的空間設施。這三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恰恰是現代景觀規劃設計與傳統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實踐側重的差異所在,也正是中國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和建設自始至終所面臨的三大難題,考察時下中國的景觀規劃設計實踐,只要能夠首先把著眼點放在解決這三方面的問題上來,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當前中國景觀規劃設計在形象問題上,從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個性鮮明、耐人回味、境界高遠、意味深長的作品。不少設計仍然被僵化地侷限於西方傳統園林的模仿、照搬。

  環境綠化設計中,目前我國大多數的景觀規劃設計往往側重於構成景觀環境的“硬質景觀”,而忽視了綠地林陰一類的“軟質景觀”的規劃設計。景觀環境建設中,各類缸磚、花崗岩、石料、不鏽鋼等金屬材料所佔比例仍然過大,相比之下,綠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體則往往處於從屬地位。

  景觀規劃設計中的場地意識淡薄,更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由於人口眾多、幾十年來城市戶外環境場地一直極度缺乏。習以為常之後,就連景觀規劃設計也喪失了“提供足夠的活動場地”來滿足遊憩行為這一景觀規劃設計的基本目標。對於居住,人們都知道建築面積、人均居住面積等術語;可是,對於居住的景觀環境,若要問一下,一個人起碼應該有多少戶外活動場地才適合,就連我們專業人員也很少去認真思考。

  對於處於起步階段的中國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實踐,鮮明的視覺形象、良好的綠化環境、足夠的活動場地是基本的出發點,隨著景觀環境建設的發展,僅僅滿足這三方面,也許還遠遠不夠。但這畢竟是遠期景觀發展的基礎,對於未來景觀建設的騰飛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於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的三元,在眾說紛紜的各類景觀規劃設計流派中,三種新生流派正在脫穎而出:

  ①與環境藝術的結合——重在視覺景觀形象的大眾景觀環境藝術流派;

  ②與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結合的城市景觀生態流派——以大地景觀為標誌的區域景觀、環境規劃,以視覺景觀為導向的城市設計,以環境生態為導向的城市設計;

  ③與旅遊策劃規劃的結合——重在大眾行為心理景觀策劃的景觀遊憩流派。這三種流派代表著現代風景園林學科專業的發展方向。

  三 景觀規劃設計觀念目標的三元

  遊憩行為、景觀形態、環境生態是景觀規劃設計觀念目標的三元。就目前中國現狀而論,景觀規劃設計、園林、城市規劃、建築學、環境工程、環境藝術、專家學者、部門領導、管理人員,不同學科專業和不同職業背景的人對於景觀規劃設計觀念目標的理解、解釋各不相同,甚至差別很大。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學科、專業、職業、經歷的侷限,根據中國社會的需求,以景觀規劃設計的實踐檢驗作為立足點,來看待自身也在不斷演進的景觀規劃設計。根據多年的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筆者以為,對於中國,全面的景觀規劃設計應包括“遊憩行為”、“景觀形態”、“環境生態”這三個方面的規劃與設計。“遊憩行為”的規劃,其核心是對景觀資源(分為自然天成的和人為創造的兩類)、人們的行為心理與專案經濟運作,這相互交織的三者進行揣摩、分析、設定、預測,統稱策劃;“景觀形態”的規劃設計,又稱為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其核心是對遊憩行為、景觀專案、設施建設,這三者進行空間佈局、時間分期、設施設計,統稱規劃設計;“環境生態”的規劃設計,其核心是對景觀環境、景區、景點的自然要素環境與因景觀開發建設而引起的影響,進行識別、分析、保護的規劃設計。一個幾萬 km2 的區域旅遊發展規劃也好、一個風景旅遊區的專案策劃也好、一個景觀場所的修建性詳細規劃也好,雖然規模、層次、深度各不相同,但是,規劃設計中都必須將這三方面作為基本內容予以考慮,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不同而已。

  四 景觀規劃設計操作方法論的三元

  多學科專業人員介入、層次明確的系統理性、規劃與設計的專業素質,這是景觀規劃設計操作方法論上的三元。

  景觀規劃設計的多學科專業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證一定數量人員的同時介入。根據筆者的實踐經驗,一個稍上規模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案,通常需要來自不同領域總共數人乃至數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專項負責人員參與,若要保證起碼的質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觀規劃設計也不是一兩個人所能完成的;其次,在眾多學科專業同時介入中,必須樹立規劃的層次級差觀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熌切┓矯媸譴我的熌男┦喬痺誥齠ǖ囊蛩亍熌男┦羌浣由踔潦且起誤導的表象熌康氖親ジ俅目、綱舉目張。誰是綱,誰是目熅匭氪鋶曬彩叮否則綱目混淆,主次顛倒,反而給規劃幫了倒忙。這就如同城市規劃,社會經濟、人口、文化、總體、道路、景觀綠化、市政管線,在眾多分工專項中,需要由“總體”作為龍頭;也如同建築設計,建築、結構、水、暖、電、概預算中要由建築作為統領;對於景觀規劃設計,經濟、心理行為、遊憩、資源、文化、歷史、景觀、園林、環藝、交通、設施、環保、生態等等,在這些眾多因素的專項規劃中,也需要一個 “龍頭”,這個龍頭必須是遊憩行為—時空形態佈局—環境生態保護三結合的 “規劃”。結合國情,基於實踐,筆者堅持以景觀與城市規劃師的規劃專業素質作為景觀規劃設計師的實踐根基。這種規劃的根基,除了時間空間佈局與形態設計,其根本的素質在於:一方面要具備條分縷析、辨別綱目的嚴密的理性思維與行動;另一方面還要具備靈活應變、始終創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維與行動。這也正是“規劃”與“設計”的本質所在,景觀規劃設計更不例外。

  五 景觀規劃設計理論研究的三元

  明確觀念、分清綱目、不斷創新, 要在景觀規劃設計的實踐中做到這些,還必須藉助於理論,藉助於結合中國國情的景觀規劃設計理論。對於目前我國剛剛起步、眾說紛紜、觀點各異的景觀規劃設計理論,筆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側重:

  ①從景觀規劃設計的核心內因入門,研究以人為中心的遊憩規劃設計和以環境為主導的景觀資源籌劃;

  ②從景觀規劃設計的操作落實著手,研究各類景觀活動專案空間與時間分佈的規律以及相應的規劃設計;

  ③從景觀規劃設計諸綱目因素的分析評價突破,分析判定景觀規劃設計的價值觀念,把景觀經濟、社會、環境的三大效益評價與景觀規劃設計關聯的各個要素掛鉤量化,尋求發現滿足社會市場需求的中國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在規律。

  六 景觀規劃設計學科專業的三元

  當今中國景觀規劃設計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專業正在迅速擴充套件,傳統園林學一統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風景園林、環境藝術、旅遊遊憩三大專業分爭景觀規劃設計天下的“三國格局”。不足為奇,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其核心就是這三大方面的綜合。一是藝術,即以視覺形象為核心帶動的景觀藝術,在這方面,環境藝術專業最為擅長;二是物質環境的規劃設計,即以環境綠化、水土整治為核心的園林綠化藝術與技術,這是園林專業的強項;此外,園林綠化也好,環境藝術也好,所營造的景觀園林環境終究是為人類所使用的。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為,什麼樣的環境為人們所喜愛,什麼環境下會引發什麼樣的行為活動,等等,進一步透過組織人的活動、安排娛樂休閒時間,這樣又引出一個大的分支,國際上叫“遊憩娛樂學”。在中國名義上沒有這個專業,但實際上正在從旅遊管理、風景園林學科中產生。目前,在全國,設有環境藝術專業的大專院校約 100 所;設有園林專業的大專院校有50所左右;設有旅遊管理(旅遊規劃方向)類專業的大專院校約 80 所。由此就構成了現代景觀規劃設計這一學科。從學科發展演化來看,環藝、遊憩娛樂都是近現代、工業革命以後引入的,園林專業則較為傳統。

  具有競爭生存力的現代學科,往往需要若干個專業的共同支撐。面對未來學科之間的競爭,應當變群雄逐鹿的“三國格局”為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學科的“三位一體”。

  與全世界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潮流同步,向國際同類先進學科專業看齊,在過去的 10 年間,中國景觀規劃設計正在從以古典園林為核心的傳統園林設計轉向以現代景觀為核心的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研究、教育、實踐,這三方面都發生著結構性的重大轉變。歷經百年,景觀規劃設計學煟蹋幔睿洌螅悖幔穡 Architecture犜詮際上一直是作為一個完整的學科專業而獨立存在的,在中國,這一學科專業尚處萌芽初期,正在經歷著結構分化、重組、轉變。

  與國際百年學科專業歷程相比,儘管只有 10 多年的歷史,然而,中國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興起已是勢不可擋。其客觀基礎來源於近年迅速擴充套件的景觀、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市場需求與工程實踐。與過去幾十年的實踐相比,專案型別、規模和工作深度均已大大擴充套件。例如,在許多城市發展規劃中,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已從總體規劃中的專項規劃分離出來,成為一項獨立的規劃;近年興起的城市景觀風貌規劃、濱水區規劃設計、街道景觀設計、城市廣場規劃設計、新型的居住區景觀環境規劃設計、交通道路景觀規劃設計、旅遊度假區規劃設計等等。事實上,這些工程實踐的型別、規模、深度已經與國際同類行業的.實踐接軌。隨著境外高水平景觀規劃設計事務所的介入和國內景觀規劃設計院所景觀規劃設計的國際化操作,學科專業觀念與國際接軌已是水到渠成。

  以現代景觀規劃設計三元論為主線,從眾多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案實踐著手,尋求結合中國國情的景觀規劃設計發展創新之路,是筆者 18 年來從事景觀規劃設計教育、研究、實踐的經驗總結。三元論——人類聚居環境學的哲學基礎

  篇二:

  摘 要:以人類聚居環境規劃設計的專業為背景,針對二元論的不足,首次提出三元論的規劃設計哲學,從專業範圍、價值觀念、專業組成、環境感受、規劃設計過程、方法技術等方面,論證了三元論作為人類聚居環境學哲學基礎的充分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二元論 三元論 規劃設計哲學 人類聚居環境學

  1 人類聚居環境與世界觀、規劃設計哲學

  在以往的教育中,談及世界觀、哲學,我們會想到“社會”、“文化”、“精神”等字眼兒,也知道“存在決定意識”這一真理,但是卻很少想到人類聚居環境與我們的世界觀、規劃設計哲學有著密切的互動關係。

  我們有過這種嘗試[1] :把那些經過哲學抽象了的、高層次的、精神信仰的東西與日常生活世界、與人類聚居環境聯絡來看,從這些環境現象中得出的結論是:人類聚居環境也影響人類世界觀的形成。例如,我們現代中國人所熟悉的圍牆,我們已習慣於處處皆牆的聚居環境,但若來到上海交通大學沒有圍牆的新校園,則會有另一種感覺。那種處處是圍牆的單位、校園、小區、城市對於形成我們條塊分割、各自為政、“一盤散沙”的意識觀念、活動行為不能說沒有作用。假如有朝一日,所有的圍牆都不復存在,我們的觀念肯定會有大的轉變。

  這方面是很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我們目前所處、所需規劃的聚居環境對於人類的感覺,對於每個人的世界觀的形成起著作用。反之,人類聚居環境學、聚居環境的規劃設計也直接受到了我們的世界觀、聚居環境觀的左右。其實,我們製作的規劃設計文字說明都與世界觀、哲學有關,任何一項實際工程的規劃設計的目標、原則都體現著我們的世界觀和規劃設計哲學。

  2 二元論的聚居環境觀

  考察中國古代的聚居環境,很容易將之分成山、水兩部分。由這種二元的環境現象導致了二元論的聚居環境觀。即,對於生存環境的看法是非山即水。山本身亦是如此,非陰面即陽面。“我們都是山裡人”這話意味深長,中國的山水聚居環境,對於我們中國人兩分法世界觀的形成有著根深蒂固、潛移默化、不為察覺的重要影響。同理,蒙古草原上的聚居環境則宜於一元論形成,想當年,一代天驕的成吉思汗征服世界四方,也許正是受到了一元論世界觀的左右。

  中國二元論的代表符號就是眾所周知的太極圖。這種思想已經左右了我們兩千多年,至今整體上仍然控制著中國建築規劃設計界。然而,回到現實生活世界,事實往往並非如此,落實到實際的規劃設計工程問題,更非二元論所能統轄解決。

  這就如同去掉了真實生活色彩而抽象出來的素描,也好比黑白潑墨的中國寫意山水畫,在二元論思想控制下所最終形成的人類聚居環境圖景必然是:要麼“黑”“白”兩極,相生相剋,非此即彼,支離破碎;要麼迷迷糊糊,亦此亦彼,虛無縹緲。

  3 三元論的聚居環境觀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生活世界的現象事實:色彩由三原元色構成;物理空間由長、寬、高三個維度構成,感受空間形態由點、線、面三元素構成;時間的歷程和感受由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基本段落順序而成;人類發展由社會、經濟、環境三大因素決定;現代人類的日常生活分為工作、娛樂、休息三段式;等等。根據大量的日常現象,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非抽象的真實的生活世界是以三元組合為基本構成的。

  中國的聚居環境亦是如此:除了山水,在山水之間,還有中間層次,如田野、村莊。

  我們規劃設計的專業哲學從古至今,實際上也是三元:即建築學、城市規劃、景觀園林規劃設計。只不過,在兩元論盛行控制的目前,中國規劃設計界主要的仍然是兩個專業:建築設計與城市規劃,唯獨少了景觀園林規劃設計。

  現代規劃設計所考慮的不同層次方面包含著大量的三元:社會、經濟、環境;人工、人工自然、自然;聚居背景、聚居活動、聚居建設;空間、場所、領域;建築、城市、景觀;策劃、規劃、設計;

  二元論之所以能夠存在,原因有三:

  (1)層次問題:兩元論是哲學界的一家學說,將其上升抽象至高於人類現實生活的層次,故可稱為兩元論。

  (2)時代背景問題:工業革命時代,以機械、電子理論原理為基礎的非生命世界導致了二元論的盛行。

  (3) 生命與非生命問題。二元論對應著非生命的永恆,而三元論則對應於現實中充滿生命的生活世界。

  我們的人類聚居環境規劃設計是面向生活世界的領域,需要以三元論的觀念作為指導。三元論有助於規劃設計的順利進行。人類大量的生存環境不限於山、水,而是在山水交接的平原、河川、谷地,即使對於我們中國,也是如此。

  4 二元論在規劃設計領域的弊端對於規劃設計領域,二元論的危害在於:

  (1)二元論易走極端──非自然即人工,由於自然這一極端的不可及,故常常表現為以人工為導向的極端。例如:一個四、五十平方公里的新區規劃,可以毫不顧及自然山水環境。儘管其緊鄰的老區路網、格局是根據自然風向、河網等環境所形成,而新區則走向了極端。當然,市長的非專業獨斷是主要原因,但規劃設計者本身也有責任,在短時間內用丁字尺、三角板佈置出的新區格局,與原有河網、路網偏45°,破壞了原有良好的自然環境。

  (2)二元論易“搗漿糊”──無特色,將事物混在一起。

  當年,曾與馮紀忠教授談此問題,實際上是針對這兩方面而言:國內現有的規劃設計,或者是走極端,或者是模模糊糊,不夠明晰,如前些年中國的水彩畫,兩頭都展開得不夠,說是“點”到為止,結果很“虛”,極差不夠,既不夠抽象,也不夠具象。而某些國外的、具象的水彩畫,可達到比照片還真實的效果。從製作時間看,我們的方法快,那種具象畫法會花去大量時間,我國現今規劃界的問題與藝術界的問題可謂一脈相承。對於規劃設計界二元論的這類弊端,還有一種模稜兩可的解釋,常被具體應用,這就是格式塔的圖-底關係說。

  5 三元論作為人類聚居環境學的哲學基礎

  5.1 研究範圍的三元:聚居背景、聚居活動、聚居建設

  如圖1所示,聚居背景、聚居活動、聚居建設是構成人類聚居環境的三要素。當代人類聚居環境以自然界環境、農林環境和生活環境三者為存在基礎,其中包含著空間環境、各類資源、生態迴圈等維持人類基本生存的要素,作為聚居環境存在的必要前提,可稱之為聚居背景;人類聚居環境的主體及其表現形式是人類利用聚居環境進行的各類聚集和居住活動,可稱之為聚居活動;人類聚居環境的客體及其表現形式是人們所熟悉的建築、城市、鄉村、曠野,其集中體現了人類聚居環境的建設活動,可稱之為聚居建設。聚居背景、聚居建設、聚居活動構成了人類聚居環境的三元。進一步將三元各自細分,不難發現,每元仍由更細化的三元組成。

  5.2 價值觀念的三元:人工、自然、人工自然

  人類如何看待、響應其所處的聚居環境,這就反映了人類關於聚居環境的價值觀念。不論是使用者、規劃設計師,這種價值觀念都將決定人類聚居環境的規劃設計。以感應地理學的理論觀點[2],根據對於聚居環境的感覺,可將人類聚居環境劃分為三大類:

  (1)“經過木匠加工的”──人為建成環境;

  (2)“未經木匠加工的”──自然環境;

  (3)“略經木匠加工的”──人為建成與自然結合的環境。

  可以將“經木匠加工”和“未經木匠加工”的問題概括為“曲”和“直”的問題。對應於人類居聚環境規劃的空間形態,存在著自然天成的與人為建成的差別,存在著非幾何化的與幾何化的差別。從時間發展和空間尺度來看,從古至今大量性的聚居環境仍然是非幾何化的,人類創造、改造自然環境所產生的幾何化,放眼整個地球空間,畢竟有限。中國的北京故宮、澳大利亞的堪培拉、巴西利亞的議會中心等等建成環境,規模的確宏大。然而,自然之物更大,如崑崙山脈,布里斯班黃金海岸,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這種成百上千平方公里範圍的自然地形、地貌,現代人仍無能力將其作“直”。

  建築表現為“曲”、“直”、“曲直”三類;城市也是如此:熱帶城市多為自由形態,寒帶城市多為規則形態;景觀園林就更是如此了:有自由隨意、起伏蜿蜒的浪漫式佈局,有嚴禁規整、幾何軸線的古典式佈局。

  “曲”與“直”的問題與規劃設計的關係很大,現在國內規劃多用丁字尺、三角板,即使是使用計算機,仍然直來直去,偶爾用一下圓規仍屬於規整的幾何式。人類聚居環境規劃設計,總體來看仍以“直”居多,“曲”的很少,如此的建設持續了幾百、幾千年,由此產生了何種問題呢?

  因為環境決定了感覺,決定了知覺的敏銳程度,所以,長期生活在這類城市中的人對於“經過木匠加工”的環境在視覺、聽覺上都很敏感,但是,在另一方面恰恰失去了對於自然的敏銳程度,失去了對於“曲”的感覺,以及對於不規則空間的判斷能力。聯想到規劃設計師本身,我們對於幾何化的東西非常敏銳,而對於大量存在的、非人工化的、不規則的自由空間形態卻失去了感覺,喪失了對之的偏愛、欣賞、追求和創造力。建築師對“直”的追求尚有情可緣,因為建築單體非經“木匠加工”不能造出,但規劃師也如此這般,則大可不必,也不夠全面,因為規劃所涉及的範圍廣大,從城市到區域,都需要有非人工化的感覺。而景觀建築師也跟著以“直”代“曲”,以“剛”克“柔”,丟掉了景觀園林形態的核心棗以“曲”為代表的自然、生命、變化,這就大不應該了。

  為什麼在聚居環境規劃設計中確實需要“曲”的東西?原因理由很多,此文不作展開。不過,顯而易見的原由比比皆是。比如,城市規劃、大的區域發展與自然環境、氣候等需要同步,否則能量耗費將是巨大的。5.3 學科領域的三元:建築、城市、景觀園林

  從學科專業角度而論,人類聚居環境學強調建築學、城市規劃、景觀建築學(景觀園林規劃設計)的三元。建築學、城市規劃、景觀建築學經過近代百年的飛速擴充套件深化,已發展成各有側重、分工明確的三位一體。只要簡要地回顧一下三者各自的核心側重及其演變,就不難理解這一問題。

  首先,可以看出建築學科發展的基本脈絡:農耕文明時代,三學科所涉及的因素與面臨的問題相對較為單純,專業分工沒有明顯的界線,三學科是籠而統之的;工業文明時代,三學科所涉及的因素與面臨的問題明顯複雜起來,三專業分工漸趨明朗,學科分界較為顯著;後工業文明時代,三學科專業所涉及的因素與面臨的問題急劇增加,專業分工進一步豐富細化,學科開始走向融合。其次,隨著時代的發展,三學科在建築大學科中的比重也在變化。顯然,現代和未來發展趨勢是景觀建築學的比重正在日趨加大。

  就目前局勢而論,對於整個中國建築學科,缺乏景觀建築學,缺乏以景觀建築學為導向的景觀規劃設計,就等於三原色中少了一種原色,中國現在和未來在聚居環境建設中已經產生並將加劇的諸多問題,其學術專業上的根源就在於此。

  5.4 聚居環境感受的三元:空間、場所、領域

  人類對於聚居環境的感覺把握也是透過聽覺、嗅覺、視覺、味覺、觸覺這五種感覺完成的。A、方向;B、定位(地點);C、距離。有了這三者,人類才可以對環境基本有所把握。現實條件中三者是融為一體的,非專業常人以此來達到對環境的把握。

  規劃設計專業人員,則有三個術語:空間(space)、場所(place)、領域(domain)(諾伯格一舒爾茲)。某些情況空間淡化,以場所、領域為主;有時又是以其它為主。多種狀態的組合變化是多種多樣的。根據其性質可見:空間-這裡指狹義的、可明確感覺到被限定了的、規劃設計中的空間。而場所則已衝破空間界定,並非要圍上牆體才能構成,一個場地平面同樣也可形成一個場所。領域則超越了場所的範圍,凡是人可以感覺到的範圍都算在內,最早指動物所佔有的生存環境。可見,空間對應於建築(經木匠加工的),場所對應於城市(經“木匠加工的”+非“木匠加工的”),領域對應於景觀(非“木匠加工的”+經“木匠加工的”)。從空間到場所、再到領域,感受生理層次上,這三者由確定性的逐漸趨於非確定性,也是由人工的趨向於與自然環境結合的;相反,在心理精神層面上,順序則是由非確定性的趨於確定的。

  除空間之外,這裡還有個時間感覺。對應於空間──場所──領域,領域感覺的形成以及保持,其時間都是較長的,具有永續性;場所相對次之,空間感相比之下,形成也快,維持也不長。對於人類聚居環境的感受,不僅有空間範圍的感覺,還有人類在時間長河中形成的內心深處對於環境的感受,對於鄉土的依戀正是這種因時間而產生的人類聚居環境感受,這種時間尺度至少是一代人,甚至是祖祖輩輩。比如:中國福建沿海的某個城市可能已存在數百、上千年,而城市中的建築則多為幾十年,至多兩、三百年,但若提升到“福建一帶”(含有領域的意味),則時間跨度明顯加長,我們腦海中將充滿了古老的傳說,豐富的習俗,一下可以聯想起跨度數千年的情景。實際建設中,建造過程亦如此區分,即由空間到領域,建造時間由短至長,領域是長時間緩慢積累而形成的。所以我們會說深圳“缺少文化”。領域不僅要有五官的生理感受,也不僅要有心理感覺,還需有文化精神積澱。故要使建築設計有文化內涵是很難的,因文化應是自然而然地形成,如要硬套,則會不自然。所以,建築設計要講文化發揮就不如景觀園林設計容易。景觀規劃設計必然要談文化,因其本身就涉及一個領域問題,需要更深層次地儲存、利用、創造文化感覺。

  5.5 方法論的三元:策劃、規劃、設計

  策劃、規劃、設計這三個術語似乎已是家喻戶曉,然而,對三者的定義內涵,從人類聚居環境學的角度,有必要進行重新審視。“規劃”是對眾多紛紜的聚居環境,予以分門別類,規整劃分,其本質是從“無”到“有”,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設計”與規劃正好相反,是對現存聚居環境,予以新增創造,對規範化了的現實環境予以擴充套件,使之更加豐富多采,其本質是從“有”到“無”,打破現有格局的過程;“策劃”相當於“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策劃所關注的不是上述“有”“無”的問題,其本質是根據“假定”預測“結果”的過程。

  對於我們規劃設計界,“策劃”似乎是一個陌生的術語,建設實踐中,大都由管理學科代勞。然而,對於現代規劃設計師們,往往正是因為忽略了“策劃”這一環節,導致了許多的前功盡棄。策劃-規劃-設計,應當成為人類聚居環境規劃設計方法論的三位一體。

  5.6 工程技術的三元:CQE工程

  CQE工程包括人類聚居環境容量調查(Capacity investigation)、質量控制(Quality control)及其演變預測(Evolution prediction)三大基本內容。這種前所未遇的容量調查-質量控制-演變預測問題首先集中出現在那些國土性區域性的、迅速城市化的地帶。CQE的基本原理是以構成人類聚居物質環境的空間要素(如地形、坡度、坡向、建築群等)和表面要素(如地表土壤、植被、聚落、土地利用等)為資訊載體,同時考慮經濟、生態環境、社會文化的多因素作用,進一步用一系列資料“動態地”加以表示、描述及評價,以此代表整個人聚環境及其容量-質量-演變的特徵。基於面向21世紀的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觀以及有關人類聚居環境學的理論,研究人類聚居環境自然棗人工過程的關係,根據專家和公眾的價值觀,圍繞人類聚居環境的容量、質量、演化這三大方面,制定分析評價標準,大規模集取相應的資料資料,對由這些資料代表的人類聚居環境進行系統化、大規模、快速的量化評價與演化模擬預測。應用遙感、計算機多媒體、GIS、GPS等高新技術實現這一過程,使人類聚居環境資源資訊從機助遙感集取分類、多媒體評價、GIS資訊管理到系統輸出各類常規圖紙一體化。

  CQE工程的實際作用在於攻克規劃開發、設計建設有史以來懸而未決的三大基本難題:①對於規劃設計現狀環境,進行系統、量化、準確、快速的資料資訊獲取;②對於規劃設計現狀環境及方案,實行理性化、定量化、系統化的分析評價;③在建設施工之前,模擬根據規劃設計方案建成之後可能出現的情形。從而,實現以可持續發展為總目標,從人類聚居環境價值觀念入手,開展人類聚居環境系統量化的資料集取與綜合評價研究,從而,如同土地礦產一樣,把人類聚居環境也視為一種資源,在規劃決策、設計建造之前,加以科學合理的認識、評價、預測;在建設之中,予以可持續性的保護與開發。

  CQE的提出是基於已有的研究和相應的遙感、計算機、地理資訊系統(GI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多媒體等高新技術在建築、城鄉與景觀規劃中應用的最新發展,它是人類聚居環境學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應用相互溝通的橋樑,是以系統、定量、動態(實時)為特徵的人類聚居環境學研究與實踐的前提,其實際用途是為國土、區域、城鎮密集區、都市市區、建築組群等人類聚居環境的籌劃(Management,包含:規劃、管理、開發、決策)提供全面系統基礎資料資料、科學量化的分析評價以及動態超前的模擬預測,在建築環境學科領域實現一整套系統思維、分析評價與規劃設計的理性化方法。

  6 結語

  三元論的提出基於作者兩方面的追求思索:人類聚居環境學理論研究的突破和近年數十項規劃設計工程實踐所經歷的問題。作為明確的實踐應用和理論命題,最初在所完成的《深圳西海岸海上田園風光規劃》中提出[2]。“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三元論的提出源於作者規劃設計的工程實踐,三元論的進一步的發展驗證則有待於廣大同行人類聚居環境規劃設計的眾多實踐。

【中國景觀規劃設計發展創工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