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我用殘損的手掌課後反思素材

我用殘損的手掌課後反思素材

我用殘損的手掌課後反思素材

  《我用殘損的手掌》是這個學期開學學習的第一篇課文。在課堂上一些環節處理得不好,沒有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沒有形成互動的局面,沒有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的對話。課上得生硬,沉悶,不知不覺落入到了傳統落後的教學模式。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朗誦詩歌環節做得不錯。

  第一,對詩歌內容分析用時過長。我是反對對課文進行繁瑣分析的,但是在這節課上,我卻不自覺地走上了繁瑣分析的道路。可能是課前看的參考資料太多了,在課文旁邊寫下了許多批註,在課堂上,又想把每一點都講到。

  第二,學生活動少。教師的講解過多,導致的一個結果是學生活動少。我很清楚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課堂的主角應該是學生而不教師。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為什麼學生活動不起來?原因有二:一是我講的過多,二是學生不善於發言,不願意主動地在課堂上說。農村的孩子由於環境的'的影響,大多是比較內向,不敢在眾人面前講話,他們早已經是習慣於聽老師講,自己安靜地聽。要改變這種狀況很難,但不是不可能,只能教師善於鼓勵,正確引導,巧妙點拔,就能開啟他們的話匣子。在這節課上,我鼓勵學生講話了嗎?沒有。針對較難的問題,我作了哪些引導?沒有。在課堂上,我力圖改變這種沉悶的學習狀況了嗎?也沒有。當然也就得不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在課堂上,我主要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教學的:

  1“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到了祖國的哪些地方?分別抓住了這些地方的什麼典型事物?

  2細心促進會詩人摸索祖國土地時的種種感覺,說說詩人內心深處情感的的起伏變化。

  3注意詩中起修飾作用的相詞語,看看哪些是積極的、暖色調的,哪些是消極的、冷色調的,說說詩人這樣寫有什麼表達效果。下面分別說說這三個問題的處理情況:

  第一個問題太淺顯,學生很容易找出來,根本就不用教師指導。設計這個問題是浪費時間。如果非要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到黑板前寫一寫就可以了。而我講這個問題大約用去了15分鐘,邊講邊板書。因為課前我設計了這個板書。

  第二個問題最好是在學生反覆朗誦的基礎上促進會詩人情感的變化,只要讀好了,再加上教師的點拔,學生完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而在課堂上,我見學生回答不上來,就直接把答案說出來,代替了學生思考,因而也就錯過了精彩的生成。

  第三個問題是比較容易的。課堂上,我讓學生到黑板上寫出來,但是沒有人願意上來寫,於是我就點名。有三個學生上去寫了,他們都寫正確了。我作了簡單的評價。這個問題雖然有了學生參與,但是沒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只是被動地參與。

  如果再學習這首詩的話,我會把朗誦放在教學的重點。帶領學生反覆地朗誦,在朗誦中體會詩人的感情變化。只要朗誦好了,一些問題自然迎刃而解。閱讀教學,特別是詩歌教學就是朗誦的藝術。《我用殘損的手掌》這首詩感情充沛,語言頓挫激昂,最適宜朗誦。為什麼不把朗誦放在教學的重要的位置呢?

【我用殘損的手掌課後反思素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