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傳統文化> 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之滲透教育論文

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之滲透教育論文

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之滲透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歷史教學 傳統文化

  論文摘要:歷史教育對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國民素質,推動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藝術,透過創新的教學方法,不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有效實現歷史教學的目的。

  一部中國史,是一部中國文化積澱和傳承的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包羅永珍的理念在中國歷史上綿延了近五千年。作為一名中國人,如不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自覺,去內省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及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必將成為迷惘而失落的一代。同時,中國要想雄立於世界之林,必是憑藉文化的崛起去包容、去贏得世界人民的尊重。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神,將現代與傳統有機地結合起來,是當前社會轉型期每一箇中國人所承擔的責任與追求的目標,更是教書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們所秉執的首當其衝的付諸於實踐的理念。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於歷史教學,從小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力與適應力,是我閱讀了有關書籍之後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在此,我將一些淺知陋見陳述如下:

  一、深入挖掘,學生交流中國傳統文化之知識

  知識是文化的一個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累,給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知識寶藏。這一點無處不體現在中國歷史教材每一個歷史時期講述完後的“文化”課時中。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挖掘這些知識,組織學生思考、探討、交流,最大限度地汲取這些文化營養,充裕自己的頭腦,以期對中國傳統文化現象有一個深入的瞭解和適時的啟發。

  如講到“文字的演變”時,書上列出了從甲骨文到大篆體的“馬”字的演變,在此可引導學生思考:在此期間文字變化有什麼樣的特點呢?學生不難發現,原先曲折象形的線條逐漸被拉平,方形圓形的團塊被線條所取代,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同時,教師可列舉出更多的文字來說明這一變化特點。

  講到古代曆法時,可讓學生背誦至今沿用的24個節氣,輔以農業生產安排說明,這樣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讓他們認識到古今文化並非割裂,而是有繼承性的。

  又如在教家孔子的思想時,可指導學生閱讀和分析孔子的言論,讓他們意識到古代聖哲的觀念至今仍有教育意義,摒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一大損失。

  二、拓展延伸,教師揭示中國傳統文化之要點

  關於傳統文化,教材中並無專題講述,很多傳統文化之精要需教師在講解中有意識地加以滲透,總結歸納,拓展延伸,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狀況點點滴滴融入一章一節的授課中。

  如講到春秋戰國諸子學說時,可引言:這一時期的百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泉,是儒、道學說的萌芽,之後歷代思想家對其不斷補充、闡述、辨析,使儒、道學說得以充實和發展。

  如講到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時提到的“中醫”,教師可闡釋: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產生的醫學、醫術,中醫裡運用的一些觀念如天人合一、陰陽五行同傳統文化是一致的,它跟西方的醫學、醫術不盡相同。當今社會,隨著西醫在國內的引進和傳播,傳統中醫的精華逐漸被國人所拋棄,這是令每個從醫者深思的事。

  如講到古代書畫藝術時,可補充:中國傳統藝術注重寫意,即注重得意忘形或得意忘言,關注字型、人物的個性或作品的思想性,這是同西方對藝術的寫實所不同的一種境界。

  又如講到明代北京城的佈局時,可揭示:這體現了皇權至上的建築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皇帝是一切政務和權力的中心,在整個封建社會長河中,皇權鞏固則社會穩定,皇權旁落則社會動盪,以皇帝為中心的觀念已根植於中國普通民眾的心中。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的補充和揭示需教師輔之以閱讀相應的書籍與材料,教師要有“一桶水”方可滿足學生杯水求知的渴望。

  三、品評分析,師生共鑑中國傳統文化之作品

  文字與圖案是文化的載體,透過它們,我們可以一觀古人之生活樣式及社會場景。古人留給我們的文字或圖畫數不勝數,除去那些折射著人性光芒的'思想典籍之外,為數較多的便是不少滲透著個性與思想的藝術作品。古人素有不為藝術而藝術的傳統作風,他們習慣且善於把自己的感受與觀點透過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不斷提煉自己的品性,提升自己的人格,從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願望。

  中國歷史教材展現了為數眾多的古往今來的國人的藝術作品,文學、繪畫、書法、雕塑等,無不顯示了泱泱中華繁榮而燦爛的藝術史。有意識地對這些作品進行品評與鑑賞,繼承已逝去的藝術家們的傳統個性,是使中國傳統文化之光輝繼續發揚光大的前提,也是充實和活躍歷史課堂的一條有效途徑。

  如秦漢時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魏晉南北朝時王羲之的《蘭亭序》和顧愷之的繪畫作品、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句、宋朝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的詞、清朝揚州八怪的繪畫作品等,均可作為課堂師生共鑑的材料。鑑賞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從作品的表現方法去品評、賞析,而且要激發學生思考作品本身所蘊蓄的內涵和作者的創作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是豐富而深邃的,幾本初中中國歷史教材無法將其全部涵蓋其中,只能將初步的歷史文化現象展現於師生面前,更多的需要讀者自己去揣摩與搜尋課外閱讀材料,進而理解、消化、整合、昇華。作為教師,應率先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觸控中國傳統文化之脈搏,形成自身的傳統文化之品格,以應對當今瞬息萬變的各種文化現象,推動新的一代以自身的文化品性去創造中國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歷史的脈絡與思想的線索———兼評高中歷史教材中的“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課程內容,林存光,《歷史教學(中學版)》 2007年02期

  [2]張慶;論中學歷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D];華中師範大學;2008年

  [3]左玉河,李文平;近年來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研究述評[J];教學與研究;2005年03期

  [4]李長莉;社會文化史的興起[J];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5]王希恩;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構[J];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6]郜世奇;民族精神的概念界說[J];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之滲透教育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