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和實生物藝術論文

和實生物藝術論文

和實生物藝術論文

  文章以“和實生物”理念和創新人才培養為主線,概括闡述了我國設計藝術教育的現狀,以及在培養創新人才為宗旨的教育教學理念催化下,探討當今全球化時代我國設計藝術教育人才培養、學科與專業建設,以及適應我國經濟現代化高速發展的設計藝術教育科學健康的發展思路。

  ——題記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是西周末年著名思想家史伯提出的。“和”指不同事物在互相作用中所形成的一種新的穩定狀態,即所謂“以他平他謂之和”。“以他平他”就是指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即古代聖賢用土與金、木、水、火相互混雜而融合,創造了各種器物,這就叫“和實生物”。而如果只是以土加土,不可能創造出新的器物,這就是“同則不繼”,這說明只有不同的事物互相作用才能形成新的事物。”①藝術設計本身是服務於社會與經濟發展,以及人類對於物質與精神需求日益增長的學科。展開對人的生活、工作方式和生存環境的研究應用,具有多學科交叉屬性之特徵。這裡強調“和實生物”的理念,旨在說明設計藝術學科與國際背景下的現代社會、經濟、科技、文化藝術緊密關聯共生並存。為此應堅持“綜合交叉不失本體、研究創新不忘求實、融入世界不丟傳統、建設發展不離根基”的學科建設發展思路和寬裕、多元的知識構架體系下的創新人才培養目標。

  一、藝術設計與設計藝術教育

  (一)關於藝術設計的界定

  設計藝術學科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應用型藝術綜合學科,其內涵是按照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相結合的規律為人類生活而創造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一門科學。其藝術設計涉及範圍寬廣,內容豐富,是功能效用與審美意識的統一,是現代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直接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密切相關,直接左右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②

  設計藝術學科包括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染織藝術設計、服裝藝術設計、陶瓷藝術設計、裝飾藝術設計以及藝術學科與文、工學科交叉的工業產品設計、數字藝術、動漫藝術及多媒體藝術等。所對應的文化與創意產業市場:新聞出版業、廣播影視業、音像業、會展業、廣告業、網路業,以及廣告設計、建築與環境設計、生活用品設計、藝術品設計、手工藝品、時尚設計、互動軟體開發等。我們說設計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當資訊化、數字化、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共享成為現實的知識經濟時代,設計藝術作為獨立學科和產業應對服務國家經濟建設與文化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二)我國設計藝術教育現狀分析

  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初,設計藝術教育理念的逐漸清晰至今已有近30年的歷程,近年來的“藝術設計熱”在祖國大江南北一派“繁榮景象”,本世紀初全國1000餘所普通高校中有400多所院校開設藝術設計專業。近幾年不完全統計全國有獨立建制的藝術院校30餘所,600多所綜合高校開設了藝術設計相關專業。 其中包括傳統美術院校背景下的藝術設計專業,以及文、工科綜合院校背景下的藝術設計專業,還有相當數量的職業技術教育、美術教育等型別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但令人擔憂的是各類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倉促開辦、招生規模的擴大為設計藝術教育的發展又增加了不穩定因素和新的問題:教育觀念中滲透著功利主義而忽視人才培養的質量,阻礙了設計教育的進步與可持續發展。

  設計藝術教育教學要體現大眾教育“厚基礎、寬口徑”的改革主導方針;要依據各自院校的教育背景與所處區域的經濟發展現狀凸現各自不同的藝術設計專業特點。因此,面對社會與市場多變需求的人才規格層次如何定位,如何體現創造性人才培養宗旨、有效推動設計藝術教育的健康發展,使之步入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軌道,是當前設計藝術教育值得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以“和實生物”的理念促進設計藝術教育發展

  (一)全球化時代先進教育理念的融入

  1.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換

  歐美的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提倡個性發展,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創新能力的辦學思想已滲透到教育體系之中。如英國高等教育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際應用能力,從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做起,即改變學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所形成的那種偏重於記憶和理解、隻立足於接受教師傳輸知識的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形成一種主動探求知識,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和有利於終身學習的方式,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需從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做起。

  另外,不同國籍的學生、不同文化背景的思維方式形成了世界文化交融之情境,學生之間的多維視角與文化的交流互動激勵著創新意識的生成。因此,教育者須樹立“同則不繼”之教育觀念,融入不同國度的先進教育理念而形成自身優勢創新發展,是教育觀念更新的重要體現。

  2.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師角色轉換

  在國外高等教育市場化程序中,學生被視為大學教育中的“顧客”與“上帝”。課程是學校提供給學生的“產品”,其購買力是由產品的質量所決定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課堂教學指導者,又是學生這一主體的幫助者、促進者;透過自主學習,學生從圖書館、實驗室、網路及社會獲取大量知識。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佈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將“教育”定義由原來的“教育是有組織的和持續不斷地傳授知識的工作”修改為“教育是被認為是導致學習的、有組織的以及持續的交流活動”。按照這一新定義,教師的角色也應發生相應的變化,應該從知識的傳授者和教學的組織者轉變為學習過程中的諮詢者、指導者和朋友。

  依據角色轉換,教師必須建構廣博、寬裕的知識群,才有可能為學生提供其各自所需的指導並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引導學生自主選擇,這種自主承擔責任和自主決斷的學習方式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與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經。

  3.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設定與模組式課程組合

  英國大學的專業設定比較靈活,倡導依據市場與社會人才需求自行發展。但新專業設定必須經過一套嚴格的教學質量保障制度論證考察,以確保人才需求變化和教學質量。為適應社會需要,英國還在相近學科間設定了大量的組合學位,類似於我國的輔修雙學位體制,這不是一種割裂的專業教學,而是從兩個或多個專業的統一高度來設計教學。這對於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中的設計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建設模組課程和教學內容的實施過程,是教學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正是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英國大學內每個模組課程都對應一個課程組,由課程組來持續該課程模組的建設。每位教師可以同時屬於不同的課程組,透過課程組開展教學研究活動,並保證每位任課教師對本專業方向的教學過程有充分的瞭解,減少課程之間內容的重複,做到相關課程的相互交叉滲透。

  (二)綜合學科知識體系的課程設定

  為適應知識全球化時代和社會對設計藝術學科教育提出複合型人才的需求,使學生今後能適應社會多變的市場,應切實達到課程的多樣化、綜合化。對課程結構重新最佳化組合,增加綜合性課程,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領域課程實現交叉學科知識滲透與拓展。

  傳統的藝術設計知識結構往往淡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所涉及的理論根據,設計作品的內涵缺乏豐厚的知識輻射面。因此,我們的目標應該在課程與知識的建構上更注重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應用藝術與科學技術的融合。從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及迥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強化知識的拓展。就此意義講,藝術院校與文、工科院校的設計藝術學科不該在各自不同的學科“情境中”,闊談各自的特色或者優勢,這樣會在課程與知識結構的綜合化、培養綜合能力人才的目標上暴露其缺陷。就設計藝術學科而言,如果將文、工科院校的嚴謹的邏輯優勢與藝術院校活躍的思維與表現能力相融合,這正是造就創新人才的優勢所在。

  (三)服務社會與產業發展的實踐教學

  加強綜合性設計實驗與實踐課程的比重,使靜態教學轉向動態實踐教學,學生從中可對所學的基礎理論、設計技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設計藝術學科包含應用藝術與科學技術的特徵,而設計的作品又具有表現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人與科學技術完美融合的內涵。而完美的設計作品又產生於學生全面的知識系統和創造能力,那麼,廣泛的專業實踐與觸控式教學是不可缺少的環節。

  以往我們強調的實踐課程大多限於校園內的工作室、實驗室,這固然是教學與實踐的必要環節。但由於各專業的知識內容在現代科技、文化發展中孕育著豐厚的創造性空間,而社會與市場這個大課堂又不時地催化著創意思維的活躍,也必然形成身臨其境和具有挑戰性的體驗。

  鑑於此,要調整加大實踐課的比例,如直接參與社會、企業生產、設計實施過程的環節。將設計專案與產業化的市場運作規律引入課堂教學,使學生切身感悟實踐的全過程,滿足學生的多元價值的追求。實現學生個性的培養與發展,鍛鍊學生的自主能力與團隊協作意識。如學生怎樣將知識、技能與科學技術條件下的操作環節接合,同時,又使學生體驗著專業以外的社會與實踐情境下人與人的協調關係,從中發現自我價值並確定自我位置,尋找和發現自我的欠缺(意志品德、知識應用、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以及人文素質的提升。

  三、以“和實生物”的理念實踐創新人才培養宗旨

  (一)人才需求的特點與人才素質培養

  我國藝術設計大眾化時期旨在培養適應經濟發展、推動文化與創意產業繁榮的設計人才。當然,也需重視高階人才的培養,欲達到這一目的,當務之急需要對可持續發展的設計藝術教育模式的研究。藝術設計人才依據市場需求可分為創新性、技能型和管理型,各教育機構、院校應從本地區經濟與產業發展現狀,以及教育背景的優勢出發規劃專業設定和人才培養定位,切忌追風。

  在教育產業化的今天,教育必須面向市場,注重學生職業的社會化培養。認知技能(知識、技能和能力培養)與職業規範(掌握社會對工作的期望、限制和要求,有效地體現在職業實踐中),在課程中強化設計開發內容,即專案前的市場分析和設計後的市場營銷,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③

  國家對專業設定有“厚基礎,寬口徑”的要求。擴大專業基礎教育、模糊專業方向、提高綜合技能是培養全面人才的保障。藝術設計涉及自然學科、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三大領域,是綜合交叉學科,這對於培養學生全面素養和創新學習能力具有很大優勢。④WTO對人才標準提出新的要求:硬知識與軟知識的連線;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的多元交叉;心理素質與精神素養的融合。⑤

  (二)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

  綜合能力是以創新學習能力為基礎的一種創造性的學習行為,其特徵為:超前性、獨立性、自主性、求異性、開拓性、正合性、實踐性與審美性。⑥國外教育注重學生的實際能力培養,教學方式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特點。教師注意讓學生本人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成為獨立自主的學習者。

  強化培養綜合能力的多種教學方式,如協作式學習、調查報告、課堂演講、專題討論、教師輔導、小組作業等。這些方法更加註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參與意識,強調實踐性的團隊協作,變個人競爭為小組競爭的教學模式。課堂上以討論為主,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質疑提問,認為“討論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出問題及提供新資訊”。不僅如此,教師還注重培養學生在學習中應用社會與資訊等共享資源來支援和輔助學習。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更加講求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實效性。使學生的學習能力、資料處理能力、資訊科技使用能力、知識擴充套件能力、溝通能力、寫作能力、合作能力、應變能力、交際能力等得到全面的培養。因此,這種教育模式不只是透過教師傳授知識,重要的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和社會文化背景下,對知識的掌握並根據自身的體驗實現綜合能力的提高。

  (三)人才培養過程的創造性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傳統的設計藝術教育缺乏創造能力與思維方法的訓練,造成學生專業口徑過窄,教學中多強調教學效果而忽視教學過程,這必然影響設計藝術教育的人才質量。當今設計藝術教育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驅動下而提速,要突出創造性人才培養過程,要綜合社會多元資源共享因素以及市場對人才需求的特徵,探索多變的教學模式與方法。而這又無須追求其完美,向前的意識更珍貴,朝著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努力。

  教學方法要順應設計藝術教育的人才培養宗旨。若實現此目的,教師必須以創造性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設計出以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為主導並將其貫穿始終的課程教學方式。教師要在教學方法的研究上以開啟學生創造性的靈感之窗為課堂教學魅力,以學生為主體,採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啟用學生多維的想象空間與創造樂趣,並傾全力去激勵、發掘學生的創造熱情與潛能。如可採取師生互動、課堂與社會共享因素互動、課堂討論與答辯等多種教學方式,謀求使學生沉浸在樂於創造思維活動的創造者角色之中。

  (四)教育者職業化與知識結構的重組

  教師是課程教學的組織者、又是學生的幫助者、促進者。如何突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路,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毋庸置疑,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切不可滿足於隨自己的閱歷增長而日積月累的“已知的知識”,很自信地將其“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反之,應清醒地去面對設計藝術教育的發展,使自己的觀念意識與當今全球化時代保持同步和具有前瞻意識,要重組自身的知識結構,知悉社會、人文、現代科技前沿理論以及設計藝術教育發展動態,建構學科以外寬裕的知識網路、藝術設計理論體系和自身的實踐積累。只有這樣,才能誘發學生多向思維的活力,才能在課程中達到與受教育者於創造性思維氛圍中形成知識的互動交流,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享創造的樂趣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所以,當今多元文化構成的全球化時代對教師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面對個性化與創新人才培養的課題,要求教育者建構廣博的知識群和人文精神,給予受教育者提供所需指導和協助。教師的職業化狀態是引導學生自主承擔責任和自主決斷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創新學習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因素。

  結語

  當代設計藝術教育的發展,重要的是強化“人才質量”意識和滿足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社會需求。這或許是我們共同走過了多年的教育教學改革艱苦的探索歷程而產生對當今設計藝術教育的認知。“和實生物、創新發展”,毫無疑問是我們對未來設計藝術教育持之以恆的追求。

  註釋:

  ①釋“和實生物”——兼論當代中國社會理念的轉型.(國學網—中國經濟史論壇)

  ②③④⑤⑥設計藝術的環境生態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藝術設計可持續發展研究課題組”,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2.P6、P92、P93、P94.

【和實生物藝術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