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建築/建材/工程/家居> 非歷史保護性舊建築的改造與利用論文

非歷史保護性舊建築的改造與利用論文

非歷史保護性舊建築的改造與利用論文

  摘 要:本文以非歷史保護性舊建築為研究物件,分析了對其進行改造和利用的建築思潮的產生和發展,並列舉了國內外的一些成功典範,指出非保護性舊建築的改造和利用是對過去盲目大拆大建建設模式的一種反抗,我們應該更理性、更有創造性地看待這些失去或者即將失去原有功能的舊建築。

  關鍵詞:非歷史保護性舊建築; 改造; 利用

  非歷史保護性舊建築是與歷史保護性舊建築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歷史保護性舊建築是指標本式的保護起來的舊建築,如故宮、頤和園、蘇州明清私家園林等著名的古舊建築。其價值在於研究、欣賞等精神文化作用,這些作用的發揮不需要改變建築的原狀,而是要誠實地、完整地保留建築原狀。我國有許多這樣的古舊建築,它們已經喪失原有的物質功能,但是作為歷史的見證完整地保留原狀是很合適的。本文所指的舊建築並非以上建築,而是一般性的舊建築。他們沒有受到保護,尚在安全使用期內,卻已經不符合現代建築功能,是一種介乎有歷史保護價值和毫無再利用價值的舊建築之間的一般性舊建築。這種一般性舊建築的表現形式諸如:廢棄的工業廠房(因為其足夠大跨度的空間成為諸多建築師喜好改造的物件)、廢棄的碼頭和火車站、破舊的私人住宅區等等。他們的命運要麼被拆除,要麼被改造。是選擇簡單地一拆了之?還是選擇保留他們,改造之後轉換其功能並被重新利用?顯然,後者是相對科學的做法,有利於延續城市文脈,增強城市的親近感;有利於我們的城市保留其歷史的痕跡,散發古樸的韻味。

  在歐洲,有很多改造廢棄工業區的成功例子。在這些工業發達的國家,許多工業化時代的廠房和場地都失去了其原有的生產功能,大型工業區在告別了昔日的輝煌後面臨改造與振興。歐洲最大的傳統重工業區——德國魯爾工業區就經歷了這樣的興衰和再生。德國人沒有采取大拆大建的“除鏽”行動,而是將這裡大片的產業基地儲存了下來,他們將這個衰落的工業區變成了魅力無窮的創意產業、公共休閒和藝術活動場所,使得工業廢區被賦予了新的文化功能。半個世紀前生產粗鋼的舊設施、裝置都保留下來供參觀,形成一個完全開放的大眾休閒區;一座廢棄的瓦斯儲放槽經結構加固變成一個潛水訓練基地;巨大水泥構築物原來是用來存放鍊鋼用的焦煤,而現在這些高聳陡峭的水泥牆壁被改造成了一個攀巖訓練場;還有許多舊廠房被租給了電影製片者當電影場景;礦區內原來可以容納數百人同時沖澡的浴室被保留下來改造成了舞蹈中心……德國魯爾工業區工業遺產地的整體性改造和開發將這個破敗的大型工業區神奇地轉變成了全新概念的現代生活空間,為世界各國樹立了傑出的典範,提供了成功的寶貴經驗。

  中國人習慣的思維方式是“除舊佈新”,現在中國正以世界最快的速度推倒舊建築,建造新工程。參加2004年首屆北京建築雙年展的哥倫比亞建築學院前院長說道:“中國的城市20年來處於高速膨脹中,幾乎是完成了歐洲過去100年的建設歷史,這既是一個發展的機遇,也對於如何處理舊建築提出了挑戰”。令人感到一絲欣慰的是,在全國大興建設中央商務區、高新技術開發區、會展中心、科學園區等一系列新的建築要素的同時,“舊”的聲音和勢力也在不斷繁衍,不斷滋長。近年來,舊建築的改建及重新利用已經成為建築界一個越來越受重視的話題,舊建築被重新界定身份,被賦予新的內容,產生新的價值,許多優秀的作品被認可和喜歡。從目前國內的現狀來看,上海應該是走在這個思潮的前列,北京、深圳等其他城市也擁有成功的例子。我們就以上海、北京、深圳這三個城市為例,介紹一些舊建築改造再利用的成功典範。

  上海是目前擁有最豐富的舊建築改造成果的城市。蘇州河、新天地、上海外灘三號、十八號等逐漸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時尚區域。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及其所取得的成功有目共睹,一時成為一種時尚。在新天地專案開發之前,該區域原來是一片擁有近一個世紀曆史的石庫門裡弄建築。新天地的改造改變了石庫門原有的居住功能,創新地賦予其商業經營功能,把這片反映了上海歷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集國際水平的餐飲、購物、演藝等功能的時尚、休閒文化娛樂中心。(圖1)新天地的石庫門建築群外表保留了當年的磚牆、屋瓦,而每座建築的內部,則按照21世紀現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情感世界量身訂做,無一不體現出現代休閒生活的氣氛。漫步新天地,彷彿時光倒流,有如置身於20世紀20~30年代的上海,但跨進每個建築內部,則感覺非常現代和時尚。新天地改造所取得的成功也掀起了舉國上下舊建築改造的風潮。而蘇州河邊的舊工業建築也逃避了被剷除的命運,這裡再次鮮活了起來。登琨豔是上海舊工業建築改造的.第一人,1998年,他選定坐落在南蘇州路1305號的一所2000m2的舊倉庫,改造成為自己的工作室(圖2)。在裝修中,登琨豔儘可能地保留了倉庫古舊的原貌:地板和立柱裸露著粗糙的木紋,牆面上陳年的白灰遮不住磚縫的裂痕。改造的主要工作只是清除垃圾、清潔環境,把通風的小百頁窗換成透亮的落地玻璃窗。然而改造完的工作室,顯得既古樸又前衛。隨著登琨豔的入住,一批喜歡懷舊的藝術家紛紛來到蘇州河畔,租下了大大小小的倉庫,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據不完全的統計,蘇州河兩岸有畫家、建築師、設計師、廣告人、影像藝術家等工作室100多個,聚集了1000多位藝術工作者。正是由於登琨豔等一批有影響的文化人的努力,這裡成了一個活力四射的文化傳播中心。

  在北京舊建築改造的實踐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798藝術區了。798藝術區位於北京東北方向朝陽區大山子地區,是原國營798廠等電子工業的廠區所在地,1950 年代由蘇聯援建、東德負責設計建造的重點工業頂目,見證了新中國工業化的歷程。(圖3)798廠區的部分建築採用現澆混凝土拱形結構,為典型的包豪斯風格的建築,在亞洲亦屬罕見。2002年以來,隨著一批藝術家和文化機構進駐,成規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廠房,一個集藝

  術中心、畫廊、藝術家工作室、設計公司、廣告公司、酒吧等於一體的藝術社群逐漸形成,繪畫展、攝影展、實驗戲劇、音樂會、時裝釋出會等藝術和商業活動非常頻繁。在798藝術區還有一個有趣的景象,由於這裡的工廠並沒有全部搬遷,你常會看見路左是工廠,滿身油膩的工人們忙碌生產,路右邊是畫廊,奇形怪狀的藝術家到處亂串的場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時,也顯得非常的和諧。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集中地,798藝術區成為近距離觀察中國當代藝術的理想場所,被《紐約時報》等國外媒體稱為北京的SOHO,成為世界瞭解北京當代文化現象的一個視窗。

  而在中國最年輕的大城市深圳,也有改造的成功案例。一座80年代建的集合式廠房被改造成何香凝美術館屬下的OCT當代藝術中心。(圖4)隨著工業色彩的淡化,這片集合式廠房逐漸被閒置起來。這片舊廠房的建築價值在於它無可復加的普通,在後工業時代它隨時面臨拆毀、埋葬的命運。基於對該地區歷史價值的判斷,為了保持這個城區的發展軌跡、歷史記憶和作為一個普通社群的可持續發展過程,設計者對它的前途進行了一次完全脫離常規意義的開發規則。OCT當代藝術中心也就應運而生。原有的工業廠房在重新定義和改造後,功能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也收穫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這座經過改造後的“廠房”所呈現的風格面貌,無論在空間結構、材質、/文秘站-您的專屬秘書!/裝飾等方面都被賦予了極簡主義的建築特色,充分結合OCAT的宗旨與定位。

  以上所列舉的都是一些成功的實踐,這些原本有可能被拆除的舊建築經過功能轉變和改造利用,現在已經被國內外所認識和認可,並且很好地滿足了現代人的某種生活方式。中國許多城市都存在這樣的舊建築,他們可能將要或正在面臨拆除的命運。我們應當重新審視這些舊建築,他們被重新定義後原有價值也將被重新詮釋,成為可以滿足現代生活需要的寶貴場所。既實現其經濟價值的轉移,又體現其文化價值的延續;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負責。當然,如何選擇有可塑性的非保護性建築進行改造,如何在舊的結構和材料中融入新的元素,創造性地體現新舊對比的特殊美感,如何成功轉換舊建築的使用功能以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等問題仍然是一個巨大的課題。這也是我們今後可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陸地著。建築的生與死——歷史性建築再利用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2] 北京798藝術區主頁。

【非歷史保護性舊建築的改造與利用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