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課後反思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課後反思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課後反思

  今天上午上了一節公開課——《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這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紹了火星與地球很相似,推測了火星上水的兩種來源以及水又消失的原因。按常理這樣的課文不太好上,尤其是公開課。之所以選擇這樣一篇文章,主要是想嘗試一下,我還是第一次在公開課執教科普文。這類文章很容易上成科學課,就像高林生老師說的那樣“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怎樣將課文中的科學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不致陷入科學課的思維,又能體現語文的特性呢?既然是嘗試,那就允許失敗,我這樣給自己打氣。

  教學中針對教材特點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找準語言文字訓練的點,做了如下嘗試:

  一、說的訓練。

  課文第一小節有一句話寫出了兄弟倆的相似之處:這兄弟倆長得太像了——同樣有南極、北極,同樣有高山、峽谷,同樣有白雲、塵暴、龍捲風,同樣是四季分明,甚至連一天的時間都差不多。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抓住4個“同樣”引導認識排比句,說出這樣寫的好處,再朗讀體會。(可惜的是,排比句的好處學生沒說,叫我給包辦了。)課文的`第五小姐講述了地球與火星上水的來源的另一種可能,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事先畫了一張火星水的來源示意圖,讓學生參看示意圖讀文理解,然後再看著示意圖練說,感覺效果還不錯。

  二、寫的訓練。

  課文第七小節具體寫了火星上水消失的原因。怎樣使課本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呢?我做了如下設計:先讀通課文,然後介紹水消失的原因,要求用第一人稱“我”來敘述。我給學生設計瞭如下開頭:我是火星,幾十億年前和我的“孿生兄弟”地球一樣擁有充足的水源,可是現在我只剩下乾涸的河床……     這樣的設計很自然地落實了高年級寫的訓練。

  昨天晚上9時左右備好了課,自己對這兩處訓練點還是比較滿意的。但是今天的課堂實踐讓我再次清醒地看到了自己的部分弱點。

  一、課堂沉悶。

  平日裡那些嘻嘻哈哈的小東西一到公開課反而嚴肅起來了,腰桿挺得筆直,規規矩矩的。我知道這是我沒有調劑好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我的稍微緊張不自覺地傳達給了他們。整整一節課感覺就是一個大木偶領著一群小木偶。在這樣的氛圍下,再好的設計也是徒勞。我在心裡恨恨地對自己說:“去主持追悼會吧!”

  二、無效重複學生的應答。

  一個優秀的教師應當能對學生的課堂應答做出迅速而準確的反應,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語文素養以及課堂應變能力。我發現自己在這節課上像以前一樣老是重複學生的應答,有時的確是為了讓別的同學能聽得更清楚,但更多的時候是處於無意識狀態,這樣的重複顯然是無效的,與“高效課堂”嚴重背離。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課後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