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文化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論文

傳統節日文化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論文

傳統節日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論文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飛速發展,許多西方的節日文化也隨著經濟發展的大潮湧進國門,西方節日文化對我國傳統節日文化已形成了挑戰。不少學生把一些西方的節日文化奉為“先進文化”崇拜,而把本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看作落後的風俗習慣對待。

  或許是“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的緣故吧,面對“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重複出現的傳統節日,學生們可能會產生“疲勞感”,甚至“厭倦感”。“躲避”“獵奇”等新的生活方式成為他們追求的新時尚,在這種特殊環境下對“西方節日”的情有獨鍾也就無可厚非了,其實這也是文化交流的結果。

  教師作為接受系統教育的專業組織者,自然就成了點燃學生傳統節日文化熱情與興趣的主要實踐者和探索者。那麼在新課標下如何讓小學語文課程更好地傳遞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獨特魅力? 本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了如下嘗試。

  一、客觀審視,因勢利導

  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是圍繞著“中華民風民俗”這一專題編寫的,從不同角度介紹了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為此我精心設計了“走進中國傳統節日”這一綜合實踐活動,想要透過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學習,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為我校(江蘇省沭陽縣紮下中心小學)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節日文化的研究”課題研究積累素材。但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學生的學習熱情並非我們預想的那樣好,倒是一個學生的一句“牢騷”激活了課堂的“氣氛”:“談談情人節!”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裡頓時炸開了鍋。雖然我在他們的慣性作用下走了一段“彎路”後又接上了正軌,但著實讓我出了一身冷汗。冷靜之餘,我又重新調整教學設計,吸收了西方節日文化的內容。

  毫不客氣地說,小學生對西方節日的瞭解比老師們多得多。那一個個層出不窮的名詞術語、五花八門的小故事、亂七八糟的花邊新聞,絕對使你眼界大開。在學生看來,所有的老師都是反對他們掌握和傳播西方節日文化的,而如今我卻出人意料地走進他們和他們打成一片,還贏得了他們的信任,這為我能夠順利引導他們正確對待西方文化和為他們重新確立我國傳統節日文化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比較中外傳統節日文化異同——節日文化知多少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有喜歡西方節日文化的,當然就有更酷愛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經過我的細心觀察和問卷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喜愛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人數居多。問卷調查發現,他們的親情連結主要是透過我國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幾個最主要的傳統節日來實現、加深和昇華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所以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給他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而那些整天和家長們生活在一起的學生們,由於都在家長的陽光雨露之下,自然對一些我國的傳統節日觀念就相對淡薄了,而對新出現的西方文化的青睞也是可以理解的,儘管他們有點“囫圇吞棗”。

  我在不同的班級開展了同一項工作,把學生分成兩大組(熱愛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組、喜歡西方節日文化組),讓他們各自列出他們知道的傳統節日。然後我們共同對國內外的傳統節日進行歸類,留下幾個雙方都能認同的節日,並把西方節日和我國的傳統節日進行比較,看看他們哪些是同一類別。類比分析達成接近一致的節日有:春節——聖誕節、清明節——萬聖節、七夕——情人節、除夕——平安夜、接下來各組的代表就自己所瞭解的節日知識進行陳述。中國傳統節日組侃侃而談、如數家珍;西方節日文化組支支吾吾、相形見絀。因說出近百個外國傳統節日的名稱而洋洋自得的西方節日文化組,一下子偃旗息鼓了,處境非常尷尬。我馬上進行了“干預”,不讓他們下不了臺。“其實西方節日文化組知道的還真的不少呢?最起碼他們說出的傳統節日的名稱數量遠遠高於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組,這說明你們是認真對待我們這次活動的。那麼,你們為什麼會在第二個環節上敗下陣來呢?”“這個……不知道?”“我們共同來分析一下原因,大家說好不好!”課堂一下子熱鬧起來了,場面由原來的一分為二變成了合二為一。我想這不正是傳統節日文化滲透和創新的最好縮影嗎?

  三、正確引導,及時融入中國文化主元素

  “同學們,你們為什麼對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節日文化那麼感興趣?”“好玩。”同學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

  “好玩?那它們都好在什麼地方呢?你們又是怎樣玩的呢?說出來給老師和大家分享分享好嗎?”

  “這……”

  “老師,你說我們應該怎樣玩呢?”

  “我也不知道!因為你們每個人心中的想法不同,所以玩法自然也就不同了,但它們是有規律可循的。不妨我們都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我們一起群策群力看看能不能發現規律。”

  討論在大家的暢所欲言中激烈地進行著,但始終沒有形成大家都能接受的、比較一致的看法。於是,我及時進行了點撥:

  “何不借鑑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優點,糅合西方文化的特色,玩一箇中西合璧的、新型的西方節日文化方式呢?”一句話盤活了全域性。“聖誕節”放起了煙花爆竹,聖誕樹上掛起“聖聯”;“父親節、母親節”的及時引進為學生們又增添了“報得三春暉”的機會,加深了情感紐帶的連結……

  四、妙筆生花,傳承民族文化

  記得在學習《北京的春節》時,我讓學生說說自己是如何與家人一起過春節的,這時課堂氣氛一下子沉悶了下來,甚至有的學生甚至黯然淚下。於是我就因勢利導,大規模地組織了一次“思親”活動。

  活動的主要內容是:以某個節日為背景,以“思親”為主題,出一期手抄報,十人左右一小組,自由組合,形式不限,詩歌、文章、繪畫等都可以。

  可能是思親心切,短短的兩三天二十多份手抄報就高質量地完成了。讀著那一篇篇雖短,但飽含親情的文章;吟誦那一首首充滿真情的詩歌;看著那一幅幅散發著稚氣的畫面;我是熱淚盈眶。這一張張凝聚著童心真情的手抄報,很快就帶著孩子們思念親人的心飛向那身處異鄉的父母的身邊。萬萬沒想到這一小小的創舉,贏得了巨大的反響,家長們很快就透過多種途徑對子女們的“孝心”給予了肯定。電話、簡訊、信件很快就反饋了許多真摯的資訊。

  傳統節日文化的在西方節日文化的衝擊下,在國際大環境的影響下面臨新的挑戰,但它無法阻滯五千年文明的前進步伐。作為傳播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馬前卒”,應該責無旁貸地肩負傳薪者的重任。只要我們正確認識客觀審視,傳統節日文化將會在學生們的心中生根發芽,代代相傳。

【傳統節日文化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