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陶行知音樂教育課程資源開發思想探究藝術論文

陶行知音樂教育課程資源開發思想探究藝術論文

陶行知音樂教育課程資源開發思想探究藝術論文

  陶行知終生致力於教育事業,抱著“要使全國人民都受到教育”的宏願,創立了爭取大眾解放的“生活即教育”理論。作為一位整體探索教育的教育家,陶行知對音樂教育十分重視。他不是專職音樂教育家,但卻是大眾音樂教育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大眾音樂教育活動的展開過程,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音樂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因為在其所處的時代和環境,音樂教育課程資源的缺乏是阻礙音樂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廣泛而持續地開發音樂教育課程資源也就成了音樂教育活動的主要內容。

  本文就陶行知音樂教育課程資源開發思想進行梳理,以期為當前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課程資源的開發提供借鑑。

  一、陶行知音樂課程資源開發思想探究

  音樂課程資源是音樂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陶行知雖未對音樂課程資源的界定作出明確闡述,但在其音樂教育實踐及課程的相關論述中也可以看出其開發音樂教育課程資源的思想。

  1.“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本質觀決定了音樂教育課程資源是生活中的一切。

  陶行知音樂教育活動和課程實踐是統一於其“生活即教育”理論下的。1940年初,陶行知給育才學校學生陳貽鑫的題詞中寫到,“把我們的音樂和老百姓的要求合拍起來①”。寥寥數十言,卻從中揭示出他的音樂課程資源思想及對音樂教育活動的一貫主張,即大眾的音樂教育必須以大眾為中心,用與老百姓合拍起來的音樂及音樂教育方式,使他們受到他們需要的音樂教育或者說情感教育。

  大眾教育的目的,是“喚醒鋤頭鬧革命②”,用知識消除矇昧,用新的道德風尚取代傳統的仁義道德,用戰鬥精神取代萎靡和頹廢。因此,大眾所需要的音樂教育,是從他們所處的生活、社會環境為基礎而實施的追求真理的音樂教育課程資源。

  2.從大眾的生活情感需要中選擇音樂教育課程資源。

  陶行知說:”大眾的歌曲是大眾的心靈的呼聲。它是用深刻的節奏感喊出大眾最迫切之內心的要求。同時又指出,大眾的歌曲要唱出大眾的心中事,是從大眾的心裡唱出來再唱進大眾的心裡去。它來,是從大眾的心裡來;它去,是到大眾的心裡去③”。這充分說明,陶行知要求音樂從大眾的感情基礎出發,從其所處的生活、社會環境出發,也為音樂教育課程資源的內容作了界定。

  陶行知尤為重視音樂教材的編寫、使用問題,強調音樂是大眾的音樂,教材內容要使大眾開口。他說:“大眾到會場上來不是聽,乃是學;不是學,乃是學唱。我們只有唱眾,沒有聽眾;起首雖是聽眾,當場變作唱眾。這樣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大眾的力量。一群啞巴的大眾有甚麼精神呢?④”

  陶行知還具體指出怎麼從生活中選擇課程的內容:“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能力,分析周圍的環境,進一步估量每件事的價值,並按價值大小選擇,把價值最低的除開,需要可緩的除開,學校不必教不能教的除開,留下來的容納到學校裡去,編成教材,製為課程,佐以相當裝置,配以相當程式,使教師指導學生腳踏實地的去做去學⑤”。可見,音樂課程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是生活中最有警示、引導、激勵價值的部分;音樂課程資源及音樂課程,它們的共性則是生活中的一切。這雖未明確指出音樂課程資源的內涵,但暗示了音樂課程主體只有經過自覺能動地賦值、選擇、開發、利用和保護,音樂課程資源才能轉化成現實的課程內容或實施條件。二是人為命定性。陶行知說:“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是戰鬥的音樂,最偉大的文學是戰鬥的詩歌。中國是在發動一個空前的民族解放的偉大戰鬥,在這個時候,是自然而然的會跑出最偉大的戰鬥音樂與戰鬥的詩歌⑥”。所以音樂課程資源不同於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等是以資源本身的、客觀的、質的規定性來把握的,而它是主觀命定的結果。

  二、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載體和利用方式

  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方法論決定了“做”是貫穿其理論與實踐的紅線,“做”是學和教的根本,並且“做”不是盲目的活動,而是“在勞力上勞⑦”。一切“做”都可以看作是音樂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方式,陶行知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載體和利用方式有:

  1.利用社會機構和裝置作為音樂課程的條件性資源。

  在陶行知所處的年代,音樂教育條件尤為缺乏,怎樣才能成巧婦以做無米之炊呢?他廣泛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條件及社會中的各種機構裝置,這無疑緩解了音樂教育活動中的“硬體”瓶頸問題。

  1935年,陶行知利用中西藥房無線電臺,創辦了半小時普及教育實踐欄目。“30分鐘的時間內,就有6分鐘的音樂內容,教唱由他作詞,趙元任作曲的歌曲,預計四個月內,教唱20首。⑧”。

  陶行知不僅重視課堂音樂教育,更注重開展課外音樂活動,特別是開展社會音樂教育活動。學校中的宴會要唱歌,每週固定的音樂會要唱歌、表演文藝節目。最主要的是,他積極支援、組織歌詠團走出校門,深入工廠、農村,把整個社會作為音樂教育的物件,給大眾更廣泛的音樂教育影響。試圖透過音樂審美教育手段“改造國民之品質”,提高大眾音樂文化修養。

  2.開發利用民族音樂文化課程資源。

  陶行知說:“我們的勞苦大眾自己創造的山歌也不錯⑨”。1927年,他自己作詞的《鋤頭舞歌》、《鐮刀舞歌》等就是採用南京曉莊的山歌曲調創作的,由於學生們喜聞樂唱,流傳於國內外。陶行知還具體指出:“先生是活的,書本到處有,只要活用他就有辦法⑩”。所以他一生或以民歌填詞或與趙元任、任光、冼星海等進步作曲家合作譜寫的歌曲有四五十首之多。如《農民破產之過程》、《手腦相長歌》、《曉莊師範校歌》等。都是人們百唱不厭,流傳甚廣的歌曲。這些歌曲能夠廣泛流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曲調的大眾化、民族化、口語化。歌詞適應兒童的思維和語言特點,符合兒童生活和心理特徵,內容的通俗性與哲理的深刻性並重。如《自立人歌》中唱到:“吃自己的飯,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等等。

  3.生活中的大眾是最有價值和生命力的音樂課程資源。

  陶行知利用大眾這個最有價值和生命力的課程資源,開創了“藝友制”和“小先生制”的教育形式,這是中國教育及世界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創舉。這些方法的運用,為大眾音樂教育的儘快普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1928年陶行知提出藝友制,“藝友制”是什麼?藝便是藝術,也可作手藝解。“友”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學做藝術或手藝便是藝友制。所以要想做好教師,最好和良師做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學做老師,便是藝友制師範教育(11)”。因此,他建議凡是學校有一藝之長的教師便可招收藝友。從幼兒園以及到研究所,只要符合這個條件,都可以試行藝友制。假使中國現有之二十萬個學校個個有把握,便個個可招收藝友,個個可做訓練教師之中心。當然“一藝之長”並非專指藝術師資,幷包括有其他特長的老師。陶行知進一步說,“不僅是老師,凡有指導能力者,如圖畫家、音樂家、雕刻家、戲劇家……皆可招收藝友(12)。”

  把旨在快速培養有實際工作能力師資的藝友製作為和師範學校“相輔而行”的一種機制,確實是一大膽而有實用價值的課程資源設想。

  (2)在陶行知的倡導下,學校開展了小先生辦學活動。他號召學生,能寫的寫、能唱的唱、能演的演、能畫的畫,把自己的本領全拿出來。小先生制的中心指導思想是“既知既教人”,“用大孩子去教小孩子”,“小孩子教小孩子”。“他曾多次撰文對實行小先生制的意義及如何進行小先生制進行闡述、推廣,使之成為有計劃、有組織的制度。他親自設計小先生履歷成績表,並開展比賽活動給予鼓勵(13)”。小先生制的推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氛圍,並把音樂教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了首位,目的是為了讓生活中所有的人發展,讓所有孩子都能受到正常的音樂教育。

  三、陶行知音樂課程資源開發思想的現實啟示

  陶行知是我國提倡素質教育的先驅者,他的音樂課程資源開發思想作為實現其大眾音樂教育目標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在教育思想與實踐經驗的許多方面,對推動當今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及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積極的現實啟示。

  1.準確把握音樂課程資源的界定,樹立明確的課程資源意識。

  在音樂課程資源開發前,必須對課程標準及課程資源的本質進行準確把握。陶行知音樂教育課程資源觀突出體現的是:

  (1)注重音樂教育的民族性;

  (2)注重音樂教育的審美性;

  (3)注重音樂教育的教化功能。

  這些有價值的、具有民族性、大眾性的音樂課程資源就是廣泛而厚重的生活、社會中的一切,其不但具有橫向的空間範圍,還具有縱向的發展階段。有了主導的審美體驗課程觀,隨之也就有了相應的音樂教育課程資源觀,對音樂教育課程的理解也就直接制約著對課程資源的認識;談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必須首先把握音樂課程資源的本質和界定範圍。

  音樂課程資源意識是自覺產生開發行為的關鍵,陶行知把音樂教育活動,課程實施和課程資源開發融為一體,隨時把握和利用需要的音樂課程資源,這與其強烈的課程資源意識是分不開的。目前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中,一些條件較差的學校老師反映,課程資源缺乏,沒有鋼琴,不識五線譜、沒有多媒體等等。卻對身邊豐富的音樂課程資源視而不見,大量現實、潛在的課程資源難以進入其視野,如民歌、戲曲音樂、曲藝音樂、鑼鼓等等。這反映了部分教師課程資源意識,開發能力薄弱,急需課程實施者樹立明確的音樂課程資源意識,增強開發能力和利用水平。

  2.把握音樂課程資源的多種內容和表現形式。

  音樂教育課程資源的潛在性、人為命定性、多樣性、動態性等特點決定了其內容的豐富和形式的各異;不同的時空、不同的主體所把握的課程資源可能大相徑庭,可利用的開發條件可能千差萬別,但其中最關鍵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課程活動者要根據音樂課程標準鑑別能滿足需求的、有價值的資源。一般說來,音樂課程資源的鑑別標準有兩個:一是開發利用主體的認識水平,其中最為核心的是審美教育價值觀;二是開發條件、技術、手段的制約。具體鑑別時,可以從音樂教育者的需求,主體的教育理念,音樂教育規律的客觀要求,現實可能條件,與寓教於樂的具體情景等角度來考慮。陶行知的音樂教育課程資源開發活動就是根據需求和開發條件而靈活利用各種現實、潛在課程資源的最好例證。這些例證說明陶行知把人作為音樂課程資源的主體,為我們當前開發音樂教育課程資源指出了重心和方向。音樂教育課程資源存在空間廣泛,音樂載體形式多樣,人、物、民間音樂活動都可以成為音樂課程資源,但最具價值和生命力的還是人。開發者應充分利用音樂課程資源中的人力資源及其發展性,其範圍可廣及古今中外的音樂與相關文化及其衍生物。只有充分利用人及其發展性這個音樂課程資源的主體,音樂課程才更具活力和價值。

  3.不斷創造有價值的音樂教育課程資源。

  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課程實施是創造音樂課程資源的最好借鑑。“做”是紐帶,是有效聯結“教”與“學”的橋樑,可以有效地實現理論與技巧的統一,理性與感性的統一,音樂學科與人文學科的統一,更符合音樂藝術極強的創造性特點。“做”積極地發展著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加之在整體教學過程中,利用人文精神與音樂學科的融合,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的創造積極性,育才學校音樂教育的成功是可想而知的。1941年8月,陶行知在育才學校宣佈“創造年”將近一年的時間裡,音樂組的同學共創作歌曲27首,如陳貽鑫的《穀子在倉庫裡叫》等都非常優秀,成績卓然。創造性的教學,培養了創造性的學生。

  陶行知告訴我們,要“分析過去,抓住現在,創造未來”。本文正是本著這一宗旨對他的音樂教育課程資源開發思想及實踐進行分析研究的。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陶行知音樂教育課程資源開發思想和實踐有許多獨到之處,這些思想對我們目前進行的音樂課程改革,課程資源的開發具有積極的借鑑價值和現實啟示。

  註釋:

  ①褚灝《陶行知音樂教育思想及實踐研究》[J]音樂研究2001年第4期P19。

  ②③④⑥⑦董寶良《陶行知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P494、P490、P493—494、P491—492、P368。

  ⑤(11)《陶行知全集》卷1,[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P92、P154。

  ⑧⑩(13)同上卷3,P334、P650、P328。

  ⑨《陶行知歌曲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版,P4。

  (12)同①卷2,P589。

【陶行知音樂教育課程資源開發思想探究藝術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