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參觀三峽博物館有感

參觀三峽博物館有感

參觀三峽博物館有感

  9月18日我去參觀了三峽博物館。

  三峽博物館的展館有:歷代錢幣展、齊白石書畫精品展、漢代雕塑藝術展、李初梨捐獻文物展、西南名族風情館、壯麗三峽館……裡面的文物數不勝數,使我目不暇接。其中,我最喜歡的文物是——第一套人民幣。

  第一套人民幣從1948年12月1日開始發行,直到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第一套人民幣面值共有12種,達62個版別。第一套人民幣面值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直到5萬元!而第一套人民幣中的1萬元、5萬元等,則是為適應和收兌當時各類舊幣而發行的。到後來,第二套人民幣發行時,1萬元只值1元了。

  第一套人民幣在圖案的題材上,選擇了工業、農業、商業、紡織、交通、運輸、工廠和礦山等當時經濟建設和新社會人們生活的圖案,表現了第一套人民幣的真實歷史意義及作用。其中有“水牛圖”、“打場圖”、“帆船圖”、“馬飲水圖”、“蒙古包”是體現當時經濟建設的生活圖景。第一套人民幣版面的.顏色也各種各樣,如紅色、暗藍色、暗紫色、暗綠色……漂亮極了!

  第一套人民幣也有重大意義。它是中國貨幣史上唯一統一的時代。它的圖案充分表現了經過多年的戰爭,剛要建立起的新中國,萬物復甦的景象!也體現了全國人民煥發出對建設新中國的高度熱情!

  現如今,已經發行到第五套人民幣了。人民幣的誕生,翻開了中華貨幣嶄新的一頁!

  三月五日學校組織教師參觀三峽博物館。它位於市區人民大禮堂的正對面一座灰色的大樓與人民大禮堂相對屹立。當我們進入博物館首先映入眼廉的是一幅巨大的瞿塘峽風景畫。長江就從兩岸山巒中穿過。峽口很窄從遠處望去好象要闖山的感覺。當看到這個畫面時我不覺想起古詩中的一句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好象自己淘醉在三峽的美景中。再往前走是一幅縴夫拉船的塑雕像。解放初長江兩岸經常看見縴夫頭上裹著白布巾打著赤膊和赤腳,弓彎著身軀將纖繩扛在肩上吃力的向前拉著,把上水船拉著走。他們就是這樣常年累月的拉著,維持最低生活。當時交通極不方便,兩岸農民全靠一雙腳走,運輸東西靠肩扛。他們祖祖輩輩就生活在山區,買油鹽沒錢背東西到集上去換。聽說在偏僻的山裡穿衣都困難,幾人合穿一件衣服,誰出門誰就穿。真是太原始了,太窮了。同是中華民族的兒女,他們為何受生活的煎熬啊!與富裕地區比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這不合理的現象非改不可。

  改革開放後,三峽地區要建大型水庫,現代化發電站,由於三峽水庫的建設提高了水位淹沒許多縣區和名勝古蹟,於是被淹沒地區就要移民,有的移到浙江,上海,廣東等郊區。大部分就近安置遷新址,修新縣城,修新居點。連名勝古蹟也整體遷移如白帝城,張飛廟原貌修復。在新區修公路,建學校,醫院,廣播,電視,電話,電燈進村庫區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庫區的水,電北調支援建設。三峽工程還沒完成。幾年後將會出現展新的面貌。庫區人民將和全國人民一道走向繁榮富強的幸福大道。庫區新貌也是改革開放的碩果。

【參觀三峽博物館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