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烏合之眾》1000字讀書筆記

  人作為社會性生物,註定是沒有辦法脫離社會獨立生存的,個人的力量渺小需要依靠群體力量,對於個體來說,最好的策略取決於種群的大多數成員在做什麼,這樣一來難免身處各種大大小小和性質不同群體。

  難道就無可避免的成為烏合之眾嗎?怎麼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的思考?《烏合之眾》系統的分析了群體的特徵,但是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並不在這本書裡,需要讀者自己深入思考並從其他地方尋找答案。但我相信看完這本書後人們的想法和生活不會發生什麼改變,仍舊會是各種群體中的一員,尤其是在網路世界中,看到不同意見時還是會立刻站隊維護自己所在群體,在這一點上我是持悲觀態度的。普遍認為藝術家是最具有個性和獨立精神的,但是縱觀藝術史,看到的也是各種群體:古典主義,立體主義,野獸派,抽象表現主義……同一個群體中的人接受即成的思想這方面與《烏合之眾》所描述的並無二致。對此,木心說“藝術,一入主義便不足觀”,杜尚給予抵抗的方式是:沉默,緩慢,獨處。而他二人得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自己思想上的獨立。

  另一方面,由於時代久遠,現在再看這本書描述的部分內容,更像是一本記錄當時社會和思想狀況的歷史調查報告,與我們所處的社會相去甚遠。例如勒龐在第三卷討論異質性群體的時候談到了種族,但是這裡他混淆了種族和民族(此處民族不是指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而是以國家為單位的民族主義)的概念,此書寫於1895年,彼時民族主義在世界範圍內剛剛興起,還沒有形成準確的定義和概念,我們現在談到的種族主要指不同人種。隨著網路資訊時代形成的全球一體化,現在即使是不同國家的民族其在群體行為上也越發趨於相同,不再表現出勒龐所說的'那種異質性特點。

  對於這個網路時代群體的特點,看理想公眾號最近的一篇文章《我們的悲歡不相通,我們的趣味也不再相通》很能說明問題,當中有一段描述:

  “網際網路時代,資訊傳播打破了時空限制。即便是社恐,也很容易在網上找到與自己愛好相似、觀念一致的人。社交媒體,又為群體互動提供了形態各異的載體。

  可是,當我們舒適地使用社交媒體,瀏覽資訊軟體時,卻不可避免地進入一個「回聲室」:在「我的網際網路」上,我看到的觀點,皆是自己觀點的回聲,並認為整個世界就是這樣。

  這無疑將導致:一方面,資訊來源愈發閉塞;另一方面,則是鄙視鏈的出現。

  精準的興趣匹配之下,人們更習慣於抱團取暖。各類社交媒體,逐漸形成自己的語言特性和氣質。人們會普遍認為:虎撲=直男,豆瓣=廢青,抖音愛好者又自然看不上快手……

  假如有一天,我們想跳出自己的圈子,瞭解其他群體也沒那麼容易:我們必須強迫自己理解並認同他們的說話方式、價值觀和審美。而這又很容易造成不適感,致使我們退卻並轉而回到原來的圈層內。”

  最後怎麼利用本書的知識,是把它當做王權之術控制他人,還是說要避免在群體中失智,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這就見仁見智了。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