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業/專業/職能> 職業類院校教學質量的標準研究的論文

職業類院校教學質量的標準研究的論文

職業類院校教學質量的標準研究的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和知識技能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生產製造業的崛起,兼具理論基礎和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凸顯,職業技術院校恰好可以填補目前教育結構缺失,成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同時,對職業類院校教育質量的評判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從素質教育、能力培養、特長髮展三個方面對職業教育進行分析和思考。

  關鍵詞: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素質教育;能力培養;特長髮展

  職業教育的重點是在培養高中文化基礎上的為生產一線和工作現場服務的、對社會產生具體作用的高階技術型人才,承擔將設計、規劃、決策、規範等轉化為現實產品或其他物質形態的工作,在教育手段和培養目標上與其他本科類院校有著較大差別。它不但是培養理論型人才,更是要培養具有職業特徵的實用型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對職業院校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判與實踐時,針對自身特點,有的放矢,建立一套適用於職業院校的教學評判體系。職業教育具有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雙重屬性,培養的是全方位人才,是素質、能力與特長的綜合體,這也是衡量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的準繩。

  一、素質教育是人生的基礎

  素質教育是社會賦予教育的根本宗旨和重要使命,直接影響著人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文化素質教育。

  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是學習專業知識,良好的專業知識,不但是今後深入學習的基礎,更為實踐操作提供理論依據。職業院校課程應以必需和實用為原則,重點突出,不宜太深、太偏,同時配合實驗、實訓、實習等實踐性培訓。為了能夠科學、全面地衡量學生文化素質的高低,針對職業教育自身特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查:課堂:傳承文化的主要渠道,是學生汲取知識的地方。透過課堂講授及現場提問、做題、討論等方法,使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得到系統提高。抓好課堂,也就抓住了文化素質教育的主體。實驗:是對學生知識運用的考查,不但可以讓學生掌握紮實的理論知識,還能提高操作能力,發現和解決課堂中遇不到的新問題。考試:仍將是目前理論考查的主要方法,是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最直接體現。考試的目的是要讓學生不僅聽得懂,還要懂得做,經過平時不斷的練習、思考和總結,將知識融會貫通,具備獨立計算和分析能力。建立一套課堂、實驗、考試三位一體的考查機制,是全面推動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

  2.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思想道德素質決定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取向,思想道德素質高的學生對待學習積極向上,對待同學友善互助,對待集體團結奮進,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能夠以真誠、無私的態度面對社會。相反,思想道德素質低的學生多無集體、國家觀念,有狹隘、自私的思想意識。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和風氣優劣,學校首當其衝地成為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沿陣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透過報告、演講、電影、宣傳先進事蹟等方式,使學生逐步理解社會道德規範,自覺履行道德義務,形成良好道德品質。

  (2)加強師德建設,真正樹立“學高為師,德高為範”的思想觀念。教師要注意平時的言行舉止,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

  (3)規範學生日常生活,注重養成教育,運用文明化、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的校園管理方法,構築良好的校園環境,讓團結、勤奮、求實、獻身的校園精神植根於每個人的心中。

  3.心理素質教育。

  心理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的氣質、人格特徵、情緒管理水平和思維水平。現代社會,學習任務重,生活節奏快,社會壓力大,面對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面對新的學習環境和學習任務,面對即將踏入的陌生社會,許多學生無法及時地適應環境,無法正確地面對挫折,產生消沉、牴觸、不滿、厭學等情緒。因此,如何培養學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使他們圓滿地完成學業,順利地走上工作崗位,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難題和任務。面對挑戰,我們應該解決以下問題。

  (1)從觀念上明確,心理素質的提高並非針對少數問題學生,而是以全體學生的提高為最終目標。如果無法平衡,新的問題則會層出不窮。

  (2)使學生明白心理素質不成熟並不代表有心理疾病,大多數學生只是暫時對環境不適應,應及時調整心態,避免恐懼害羞心理,積極與他人交流,解決問題。

  (3)心理素質教育不僅侷限在心理課上,呆板地傳授與機械地記憶,只能使學生承受更多的心理壓力。我們在開展心理課程的同時,應建立班級互幫互助氛圍,充分發揮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幹部的骨幹作用,把教育工作做深做細,使問題解決於萌芽階段。科學地指導,配以及時、長期、深入的交流和輔導,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長效機制。

  二、能力培養是成功的保障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學習知識是高校教育中的一環,個體能力的培養才是教育的更高目標。他們如何才能不斷地汲取新知適應新的工作崗位?如何才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斐然業績?個人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能力是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的高效溶劑,能將所學變為所用。學生能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學習能力、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習能力是學生對學習技術和學習方法的應用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的依賴性過強,教師授課是知識的唯一來源,無法獨立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癥結在於缺乏自學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當適度地給學生設定問題。如一些簡單的課程,可以先讓學生自己思考,然後再講解,不僅讓學生能學習,更會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養勤于思考、善於學習的能力。交際能力是個體在社會活動中,個人與他人、個人、群體之間的協調、組織能力,也叫人際關係。人際關係處理得好與壞,關係事業是否順利,心情是否舒暢,身心是否健康。大學生剛邁進大學校園,還沒有深入社會,如何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呢?首先,讓學生遵守交往原則,尊重他人,寬容大度,講究信用。其次,掌握人際交往藝術,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培養語言藝術,說話要禮貌、得體。再次,透過內在和外在素質的培養,逐步形成較強的人際魅力。創新能力是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資訊,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和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回顧過去,一部社會發展史,是人類不斷創新的歷史。可以說,農業時代是體能時代,工業時代是技能時代,當今我們處於激烈競爭的智慧時代,誰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強,誰就將贏得主動。創新已深入社會的各個方面,諸如理論創新、實驗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制度創新等。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想法和問題,教師要給予肯定,在激勵中培養他們善於發現、敢於懷疑、勇於創新的精神,最終形成以學習引領創新、用創新帶動學習的學習環境。

  三、特長突出是發展的方向

  特長培養是指要以發展“內在潛質”或“天性”為目的,透過恰當的方式,為每一名學生的成長創造出足夠的空間和適宜的土壤。特長包括專業特長和個性特長。在現代的教育中,職業教育不再是批次生產模式,而是根據社會實際需要或個體要求等多因素,培養多元化、有特長的人才。在專業特長上,加強學生動手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在個性特長上,根據各自愛好,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在音樂、美術、舞蹈、書法等方面的特長。那麼,如何發揮學生特長,強化學生優勢呢?一是學科教學要用多種方法引導;二是多層次教學,尤其在學生訓練時要以不同方式輔導;三是重視和開設活動課和選修課,發現學生優勢潛力;四是充分利用校園社團形式多樣、親合力強的特點,把校園社團作為課下教育的補充;五是儘可能地開展多類競賽活動,讓具有各種優勢智力的學生有一展風采的機會;六是讓某種優勢發揮得較好的學生當“小老師”,在教其他同學的過程中強化和提高。總之,為了適應新的社會發展趨勢,培養出一批思想進步、理論紮實、技術過硬、特長突出的職業型人才,必須建立起一套靈活開放、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職業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王其友.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職教通訊,2012,(6):17-18.

  [2]孫善學.從職業出發的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1,(22).

  [3]郝寶文.教育學綱要[M].遠方出版社,2003.

  [4]劉文霞.廣義創造論[M].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

  [5]王盛輝.創新理論與實踐知識讀本[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呂耀文 單位:包頭職業技術學院電氣工程系

【職業類院校教學質量的標準研究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