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材> 國小音樂教材與兒童成長的協同性論文

國小音樂教材與兒童成長的協同性論文

小學音樂教材與兒童成長的協同性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髮展,音樂教育逐漸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音樂教材作為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將音樂知識透過書面形式進行傳播和推廣,規範音樂教育的教學內容,科學的指導學生接受音樂知識,提高其音樂素養。本文透過對小學音樂教材與兒童成長協同性的重要性進行研究,分析當前我國的小學音樂教材與兒童成長協同性存在的問題,並根據小學生特點及其成長需求,對小學音樂教材與兒童成長的協同性提出建議。

  關鍵詞:音樂教材;音樂教育;協同性

  對於小學音樂教材而言,需要不斷的創新和開發音樂教材,才能夠適應小學兒童的身心成長,激發兒童的音樂潛能,已達到音樂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然而,現在的音樂教材中有很多教學內容過於陳舊,音樂內容缺乏創新,一些教學內容過於複雜,不易理解,不能夠吸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就不能夠促進音樂教育的迅速發展。因此,需要針對小學音樂教材中的內容作出科學的調整,才能協同兒童的成長需求。

  一小學音樂教材與兒童成長協同性的重要性

  (一)可以促進小學生智力的發展

  音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的薰陶下,能夠充分的激發大腦細胞的活躍度,透過大腦對音樂節奏和旋律的反映,促進人類左腦與右腦的同步開發,還可以協調小腦的平衡能力,提高多巴胺等化學物質的釋放,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提高大腦記憶力,例如研究學者發現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就有提高記憶力的神奇效果,由於其獨特的旋律和節奏感,引起大腦的高速運轉,在享受音樂的同時,鍛鍊大腦的記憶能力。因此,對於小學生而言,良好的小學音樂教材能夠有效的促進小學生的智力開發。

  (二)可以促進小學生的文化素質

  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分支,能夠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文化內涵和音樂素養,透過學習音樂瞭解樂曲創作的背景,在學習音樂課程的同時,瞭解更多的創作故事,提高小學生對音樂的深刻認識,從音樂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例如《義勇軍進行曲》的教材設定,在教材中詳細的介紹了作者聶耳的人物形象,並對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九一八事件之後,全國人民共同抗日,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痛恨,透過對《義勇軍進行曲》的學習,唱出了對侵略者的反抗,對中華民族崛起的信心,培養了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三)有助於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

  音樂素材的內容形式,一種是音樂欣賞,一種是音樂表演,在音樂教材中,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一些音樂教材中會融入一些合理的音樂比賽環節,透過接龍唱歌、猜歌詞等教材內容,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音樂學習中,培養兒童活潑開朗的性格,透過音樂教材中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互動性,鼓勵並引導性格內向的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小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促使兒童善於溝通的良好性格。

  二小學音樂教材與兒童成長協同性存在的問題

  (一)音樂本體弱化

  音樂教材中音樂本體缺失。音樂本體在不同的音樂環境下,其作品所表現出來的韻律、節奏、音效等都是不同的,需要透過不同的音樂風格理解音樂本體的內涵。然而在當下的音樂教材中,僅僅是趨於對“素質教育”的一種敷衍狀態,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只注重對歌曲的言傳身教式的枯燥學習,而對於具體的樂理知識、演唱方法、音樂節奏控制等教學內容較少。不能夠滿足小學生對於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需求,音樂本體基礎缺失,導致在音樂教學中形成了“為了教學而教學”的`現象,教學內容脫離了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

  (二)單元目標與實踐欠缺關聯性

  在小學生的音樂教材中主要以“單元”的教材形式進行設定,每一個單元,分成多個章節的教材內容,例如八年級的音樂教材中,第一個單元是針對“月亮”為主題進行教學,在教材設定中,融入了七節與月亮相關的曲目,且每一個曲目都有不同的韻律和節奏。這樣的教材內容設定,就導致在一個單元目標中融入過多的音樂曲目,無法在一節課程中完全學會,而且每一個小節的曲目難度各不相同,需要分為多個課時進行學習,且這些曲目的樂理知識較為混亂,沒有統一的規律性,單元目標的分類並不是以樂理知識為標準,而是以某個音樂題目的主題為單元設定的標準。因此,在每一個單元的不同曲目之間沒有直接性的樂理知識的關聯性。

  (三)內容量大

  音樂教材中的內容量過大。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然而在音樂教材的編排過程中,往往會在一個音樂單元中設定多個樂理知識,或者在一個曲目中融入多種唱法,導致小學的音樂教材中的知識容量過大,而課程安排中過度的強調“樂理知識”、“音樂技能”等,歪曲了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正確認識,盲目的重視文化教育,而忽視了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造成一種“重理論技能,輕愛好培養”的教學現象,很多小學生喜歡學習音樂但是不喜歡上音樂課,過於繁重的理論知識學習,造成小學生不願意學習音樂的心理排斥現象。

  三小學音樂教材與兒童成長的協同性建議

  (一)教材編寫應注重與學生身心智慧相適應

  在小學音樂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應該注重對教材內容藝術表現力的撰寫,在教材中合理的融入一些曲目歡快、情感性強的內容,透過歡快的曲調和較強的音樂節奏感,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將一些簡單易懂的樂理知識穿插其中,培養小學生的音樂基礎。應用到教學的實際當中,應該在教材中合理的融入一些音樂器材的教學內容,例如在教材中融入小提琴、電子琴等樂器教學,讓學生能夠融入到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中,在滿足其音樂學習的需求同時,提高小學生對音樂的審美價值。然而有一些較為複雜的鋼琴曲或者小提琴曲目不容易理解,需要透過富有表現力的音樂教材進行展現,編寫內容要簡單易學、情感豐富,便於小學生認識音樂,熱愛音樂,培養其良好的音樂情操,培養小學生對音樂的審美性和藝術性。

  (二)教材編寫應注意學科邏輯的關係

  目前,我國的小學音樂教育中普遍存在著“為了教學而教學”的現象,一些小學音樂教育中只注重對音樂曲目的演唱,對於具體的樂理知識缺失講解,導致很多兒童會唱歌,但是不會唱好歌。這就需要在音樂教材的編寫過程中,促使編寫者明確音樂教育的理論基礎,明確音樂教育理論中的創作、演唱、載體的教材內容的編寫,提高對音樂本體的認識,避免枯燥單一的教學內容。與此同時,在音樂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注重對音樂理論的實踐內容,在音樂教材編寫之前要對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詳細的研究,並將理論知識中的簡單元素提煉出來,合理的編入音樂教材中,提高音樂教材的科學性。

  (三)教材編寫應注重資源選擇的價值向度

  音樂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古代音樂就是教育的組成部分,因此在音樂教材中要恰當的選擇一些音樂史資料,透過學習和欣賞不同階段的音樂曲目,更好的瞭解音樂的起源和發展,尤其是一些古代音樂形式,例如《木蘭辭》、《滿江紅》等古代音樂,在欣賞曲目的同時,促使學生了解更多的歷史故事。同時,還可以在音樂教材中合理的編入一些能夠體現近代歷史的音樂曲目,例如《送別》、《在希望的田野上》等。透過對這些曲目的編寫,能夠讓小學生了解更多的中國現代歷史,還可以透過對不同時代的音樂歷史感受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時代環境,這種將不同時代的音樂曲目編寫到音樂教材中,一方面可以促使兒童更好的瞭解音樂文化,另一方面還可以透過音樂教材的內容設定與小學其他學科的教材內容形成良好的連結和呼應,促使教學教材的統一性和規範性。

  四總結

  本文詳細分析了音樂教材與協同理論的相關概述,強調了小學音樂教材與兒童成長協同性的重要性,並詳細的分析了我國當前小學音樂教材與兒童成長協同性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小學音樂教材與兒童成長的協同性發展的相關建議。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髮展,音樂教育需要得到小學教育的不斷重視,並透過對音樂教材的不斷編創和改進,尋求符合小學音樂教育的新教材和新理念,促進我國音樂教材編寫能夠適應小學兒童的成長髮育和智力開發。

  參考文獻

  [1]杜永壽.小學音樂教材的三個基本屬性[J].音樂天地,2012(06).

  [2]譚雄.高師《中國音樂史》教學中的兩個問題[J].民族音樂,2013(03).

  [3]楊和平,宋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國音樂教材問題的思考[J].人民音樂,2013(06).

  [4]姚宇化.音樂教材的轉變——以人音社初中音樂教材為例[J].音樂天地,2015(12).

  [5]張謙.從“一元論”到“多元論”——對我國小學音樂教材建設發展的回顧、反思與展望[J].中國音樂教育,2014(08).

【國小音樂教材與兒童成長的協同性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