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建築/建材/工程/家居> 《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設計

《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設計

《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設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中國建築的特徵》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5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學小論文,屬於實用類文字。單元說明裡指出:閱讀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學知識的啟迪,又可得到科學美感的陶冶;在學習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歸納文章的觀點,品味這類文章的語言特點。

  本課與其他說明文的不同之處在於文體劃分,本單元又提出“自然科學小論文”這一新概念,所以應當指導學生認識此類文章與一般的說明文的區別。本文講的是建築方面的知識,對學生來講是個新領域,所以,本課的教學就要讓學生對作品介紹的科學知識有所瞭解,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薰陶。對這種應用文體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對文章的寫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討,鼓勵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看法,培養科學探究精神。

  【學情教法分析】

  高二的學生已經學習過很多說明文了,對說明順序、說明方法這些術語已經瞭然於心,以他們的思維水平,對理清思路,歸納觀點,品味語言等常規閱讀要求也能透過自讀解決。

  事實上,學生對科普文章是不感興趣的,何況是講他們接觸不多的傳統建築,所以教師勢必要提供一些精美的圖片讓學生欣賞,縮短學生與文字的距離。

  文章太長,術語較多也是學生不喜歡文字,難以讀懂文字的重要原因。所以課前應該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預習,而以文體特徵為綱要,以標題為切入點,探討文章各部分與中國建築的特徵的關係,能夠輕鬆地理清文章脈絡。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才是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載道”,“工具性”告訴我們“是什麼”,“人文性”則告訴我們“應該怎樣”。而本文是體現二者結合的再好不過的範例。所以本設計重在讓學生明確本文寫了什麼,怎麼寫的以及寫作的目的何在。透過探討“寫了什麼”和“怎麼寫的”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建築的特徵,學習寫作自然科學小論文的基本方法,強化科學探究意識;透過探討“寫作目的”領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愛國心與濃濃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掌握文體特點,嘗試小論文的創作。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結構層次;透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築藝術的熱愛之情,樹立科學意識;領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愛國心與濃濃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

  【教學重點】瞭解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

  【教學難點】對文中部分術語和主要觀點的理解。

  【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熟悉課文內容;透過查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瞭解梁思成先生的生平。

  2、教師課前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圖片匯入,激發興趣

  (幻燈片顯示垂花門圖片)這僅僅是一扇門,可它上上下下里裡外外都透著一股濃郁的中國味。今天就讓我們推開這扇門,去看看中國建築的特徵。

  二、整體感知,明確目標

  (1)本文是一篇什麼體裁的文章?

  (2)我們要從這篇文章中學習什麼呢?(這堂課要達成的目標)

  三、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中國建築”這個概念的外延太大了,文中作者有沒有從時間上限制它的範圍?

  (2)本文用分條陳述的方式向我們介紹中國建築的九點基本特徵,這裡有四幅圖片,想用它們作本文的插圖,你覺得它們分別用來說明中國建築的什麼特徵好呢?

  (3)這九點特徵應該是並列關係,我們能不能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打亂它們的順序?

  (4)在第14段裡,作者有一個很新鮮的說法:中國建築的“文法”,“文法”就是“語法”,我們知道漢語有語法,英語也有語法,中國建築的“語法”是什麼呢?

  (5)文章寫到這裡,我們看到作者對中國建築的範疇做了界定,特徵作了介紹,成因作了闡釋,結構非常完整了,作為說明文,對於寫作物件已經解說的非常清楚了,可以結束了。但是作者又談了一個“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這是不是有點畫蛇添足呢?首先弄清楚什麼叫“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呢?

  (6)作者談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這個問題,最終要表達什麼意思?

  (7)作者用了“若想”這個詞,可見他是在呼籲,我們先來看一看當時的情況。對這種現象你怎麼看?

  小結:梁實秋先生曾經這樣評價梁啟超先生,說他是“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我們可不可以這樣說,梁思成先生同他的父親一樣,也是“有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愛國愛民,憂國憂民就是我國知識分子最大的優點。

  (8)最後一部分是不是畫蛇添足?

  (9)結合本文談談自然科學小論文有什麼特點?(小結)

  四、佈置練習,學以致用

  練習題(任選一題):

  1、家鄉的老房子

  2、探尋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文化氣息

  要求:課外查閱資料,長短不限,重要的是記下自己的學習成果。

  向同學們介紹一位同學:北京清華大學附中高三年級的朱若辰,一位寫出碩士論文的高中生。(幻燈片顯示相關材料)只要同學們能做有心人,刻苦學習專業知識,認真鑽研,也能學有所成。

  《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設計 篇2

  一、內容及其解析

  本課要學的內容《中國建築的特徵》是一篇自然科學小論文,其核心是總括說明我國建築的特徵,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是要掌握其文體特點,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結構的邏輯性和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在初中到高中的課文中,我們已接觸過說明文,本課作為自然科學小論文就是說明文的深度發展,即說明文重在“說明”,而說明性論文重在說明後的論述。因此,本課在本學科教學中處於承上啟下的地位,有鞏固說明文知識、向縱深開掘論文知識、為今後論文寫作打基礎的作用。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說明順序以把握結構的邏輯性,並體會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與嚴密性,解決這兩個重點的關鍵是要鍛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強變式訓練。

  二、目標及其解析

  目標定位:

  A.瞭解這種說明性論文的文體特點;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結構的邏輯性;

  C.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目標解析:

  A.瞭解就是指對論文與說明文的異同點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對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維的邏輯性要理清楚;

  C.體會就是指對有關句子中起修飾作用的定語的含義及其作用要能準確把握。

  三、問題診斷與分析

  本課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把握作者思維的邏輯性。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限。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強化學生的抽象思維,加強學生對事物的理性認識,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學支援條件分析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為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著,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建立50週年的清華建築系去上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築的特徵》(板書課題)。

  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廣東省新會縣人。梁思成教授1923年就學於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不久轉學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解放後,歷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中國建築科學院建築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科學普及協會北京分會副會長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於北京。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築教育事業,對建築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築的專著和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梁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並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鑑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築的設計工作,對建築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查研究古代建築和整理建築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築界的一份寶貴遺產。

  解題

  題目“中國建築的特徵”,偏正短語。中心詞“特徵”,指事物作為標誌的顯著特色。定語邏輯嚴密,分為兩個層面:“建築”一詞,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專業學術領域;“中國”一詞,氣宇軒昂,視野宏觀,表現了作者作為中國建築學一代宗師開闊的視角和強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整體感知

  問題1:本文屬於什麼文體?(科普說明文)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了哪些課文?說明文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哪些?說明文的語言有哪些特點?

  設計意圖:讓學生找出說明文與議論文、記敘文的不同點,以掌握其思維規律,為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結構作準備。

  1.本文3—13自然段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麼?(說明)內容是哪方面的?(自然科學方面的:建築特徵)起什麼作用?(介紹)語言特點如何?(平實、準確)屬何文體?(說明文)

  2、《說“木葉”》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麼?(議論)內容是哪方面的?(文學方面的看法:詩人們愛用“木葉”入詩的原因)起什麼作用?(找理由分析,透過感悟談看法)語言特點如何?(平實、穩健)屬何文體?(議論性隨筆)

  問題2:文章思路如何?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設計意圖:掌握論文寫作的邏輯順序,正確劃分段落,借鑑於作文中學會謀篇佈局。

  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結構,便於讀懂課文。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1-2段:從地域分佈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築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引論。

  3-13段:談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對中國建築方方面面的特點予以總括說明。

  3-19段: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為什麼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

  最後一段,從古為今用的立場出發,提倡熟悉中國建築的文法和詞彙,在現代社會把我們民族優良的建築傳統發揚光大,可以看作是結語。中間兩部分,介紹特徵,探討風格,是學習的重點。

  問題3:作者將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概括為九點。這九點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

  (一)(二)說明中國建築的總體特徵。

  (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築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

  (二)講平面佈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築群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築群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

  (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築的結構特點。

  (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築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樑的框架結構,並解釋了中國建築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

  (四)說明斗拱的作用,先給予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拱是弓形短木,鬥是鬥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樑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

  (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為了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築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築中最主要的特徵之一,並在與其他建築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築的特徵,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築是世界各建築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築物中使用硃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

  (八)介紹中國建築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

  (九)說明中國建築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築的裝飾特徵。

  九大特徵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築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給讀者一個明晰的印象。

  然後,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築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築的組織風格。這種風格,既有一定之規,有一定的約束性,表現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靈活創新,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型別,表現出千變萬化的一面。作者以詞彙和文法為喻,說明了建築的'文章'的構成原理,並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築相比較,說明中國建築一直堅持木架結構法,並把它發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最後,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指出同一性質的建築,各民族建築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體現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體現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築風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詞彙為新中國的建築事業服務。

  問題4: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中的哪幾項?

  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並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徵有:

  (一)平面佈置,表現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

  (二)結構方法,體現了中國建築結構體系的特殊性;

  (三)斗拱,是中國建築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四)屋頂,斜坡飛簷是中國建築的典型形象;

  (五)色彩,大膽使用硃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築鮮明的特色。

  問題5: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是按什麼順序展開的?

  1、由整體到區域性

  2、由主(結構)到次(裝飾)

  三、疑難問題探析

  問題6: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文法'?

  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築的'文法',是中國建築幾千年來形成並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築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在具體的建築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築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問題7: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詞彙’”?

  作者在文章中說的“詞彙”是指建築的材料。這是比喻的說法。中國建築中如一軒一樓等那些相對獨立的建築個體,如同“詞彙”遵循“文法”構成文章一樣,它們能遵循中國建築法式組織起來,形成建築的整體。

  問題8: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效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四、課文總結

  本文從整體上按照引論、本論、結論三大部件來安排文章的大框架。在主體部分採取先分後合的說明順序。先分說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再合說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即使是一個小的段落,也是精心安排結構。因而,整篇文章顯出謹嚴的結構美。

  《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設計 篇3

  【知識目標】

  學習用比喻與比較、舉例說明事物特徵的方法,瞭解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

  【能力目標】

  培養快速閱讀,準確捕捉並篩選、處理資訊的能力,準確概括並表述作者的基本觀點,並且能做有個性*的閱讀評價。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中國建築的特色*,培養對民族建築文化的認同與自豪感,學會對古建築的審美,樹立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意識。

  【重點、難點】

  一、學習用比喻與比較、舉例說明事物特徵的方法,瞭解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二、培養快速閱讀,準確捕捉並篩選、處理資訊的能力,準確概括並表述作者的基本觀點,並且能做有個性*的閱讀評價是本文難點。

  【教學方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把握,概括表述

  1、【匯入】

  中華民族世代生息於亞洲大一陸東部,東觀滄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叢林,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中,經過數千年文明的演進,創造了光輝燦爛、獨具一格的中華文化。中國建築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矚目的一種。請結合閩南古建築的特色*,說說你對中國古建築文化的初步印象。

  2、【初讀】快速瀏覽全文,說說像這樣的文章,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安排結構的.。

  首先概括指出中國建築體系是獨特的——從地域和歷史(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了簡要的說明。

  地域分佈是廣闊的,其影響幾乎涵蓋了整個東亞大一陸:東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歷史則源遠流長,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公元前1500年時,這個體系就“已經基本形成了”,並“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歷史中不斷完善。

  【板書】歷史悠久——地域廣闊——影響深遠——民族文化瑰寶

  3、作者將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概括為九點,試劃分層次並概括內容。

  【第一層次】(1-2段)說明中國建築的總體特徵。

  (一)講立體構成,單個建築自下而上——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

  (二)講平面佈局,一所房子由建築群落組成

  左右呈軸對稱

  主要房屋朝南

  整個建築群有主有從

  有“戶外的空間”

  【第二層次】(第3-5段)說明中國建築的結構特點。

  (三)中國建築的整體結構方法

  “木材做立柱和橫樑”的框架結構

  力學原理——與“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一樣

  (四)說明斗拱的作用

  下定義:拱是“弓形短木”,鬥是“鬥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

  作解釋——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樑交接處的剪力,裝飾作用(最顯著特徵之一)。

  (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

  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第三層次】(第6至9段)中國建築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屋頂四面坡——屋角翹一起——中國建築中最主要的特徵之一

  作比較:與其他建築體系比較——翹一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七)中國建築的著色*特徵

  使用顏色*世界各建築體系中最大膽的

  在大建築物中使用硃紅色*

  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

  (八)中國建築裝飾部件

  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

  (九)中國建築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

  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築的裝飾特徵。

  4、作者在具體準確地介紹了中國建築的各方面特徵之後,還有打大段的文字,試概括這些文字的內容。

  【第二部分】提出了中國建築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築的組織風格。

  這種風格——“有一定的約束性*”,表現出“千篇一律”的一面;

  又可以“有多樣性*的創作”——“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型別”——表現出“千變萬化”的一面。

  作者以“詞彙”和“文法”為喻,說明建築的的構成原理,並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築相比較,說明中國建築一直堅持木架結構法,並把它發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指出同一性*質的建築,各民族“建築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體現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體現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築風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詞彙”為新中國的建築事業服務。

  二、探究品味

  【結合上下文,說說下列句子運用比喻的表達效果】

  1.這些地區的建築和中國中心地區的建築,或是同屬於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於一家的關係。

  【啟發】以弟兄關係來比喻中國周邊國家的建築與中國中心地區的建築的關係,形象地說明了它們屬於一個系統(大家庭),從而可見中國建築的影響力之大已超出了國家的界限。

  2.兩柱之間也常用牆壁,但牆壁並不負重,只是像“帷幕”一樣,用以隔斷內外,或劃分內部空間而已。

  【啟發】以“帷幕”比喻牆壁,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中國建築中牆壁的作用:“隔斷內外”’“劃分內部空間”,而不擔負承重的任務。

  3,建築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題,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宮殿、廟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軒、一樓。

  【啟發】以“文章”比喻建築,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壯觀的建築,用“小品”比喻小巧別緻的建築,讓讀者利用對文章大小的感覺經驗,來體會建築規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瞭。

  【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可譯性——即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理解性。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

  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效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三拓展遷移、培養能力

  你一定很熟悉家鄉的房屋建築吧,說說這些建築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中國建築的傳統風格,在哪些方面又表現出現代風格。寫一篇短文,介紹你熟悉的一幢古建築。

  《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瞭解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和風格手法。

  瞭解說明文的寫作特點。

  2.過程與方法:

  在閱讀中探究中國建築的特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中國建築的研究興趣,使其產生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瞭解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和風格手法

  教學難點:

  對文中出現的建築名詞的形象理解

  教學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家,不僅擁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流,還有數不盡的名勝古蹟,現在請同學們觀看一組圖片,同學們從中找出中國的建築(圖片展示),同學們為什麼能從這組圖片中一眼看出屬於中國的建築呢?中國的建築是獨具特色的,那麼它到底有什麼樣的特點,能獨立於世界建築之林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梁思成的《中國建築的特徵》,相信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築學家。廣東省新會縣人,是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長子。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歷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於北京。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築教育事業,對建築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建築教育的開拓者之一。在學術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紀30年代起,對我國古代建築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築的專著和論文。同時他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並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鑑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築的設計工作,對建築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查研究古代建築和整理建築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築界的一份寶貴遺產。

  三、課文分析

  1.解題:課文的題目“中國建築的特徵”,哪一個詞是關鍵詞?

  明確:特徵

  2.中國建築的特徵十分豐富,在這篇課文中,作者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中國建築的幾點基本特徵,下面請同學們用五分鐘的時間快速瀏覽這九點基本特徵,想一想,這九點基本特徵,是按什麼順序展開的,哪些特徵屬於總體特徵?哪些特徵屬於結構特徵?哪些特徵屬於裝飾特徵?

  明確:按照由整體到區域性的順序展開的。一二點屬於總體特徵,三至五點屬於結構特徵,六到九點屬於裝飾特徵。

  3.在稱讚中國建築的堅固性中有句俗語“地陷牆塌屋不倒”,而中國的建築之所以會如此的堅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結構的穩固性。作者用了三點來具體介紹中國建築的結構特徵,下面我們分成3組結合具體問題來研究一下中國建築的結構特徵。

  問題:

  1.中國房子是靠什麼材料承重的?這種材料是怎樣搭建成房子的基本構架的?

  2.什麼是斗拱?它的作用是什麼?

  3.舉折、舉架是怎樣構成的,它作用是什麼?

  明確:

  1).依靠木材承重。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樑,成為一副樑架,每副樑架之間用枋、檁連線。

  2).斗拱是拱和鬥綜合構成的單位。作用是減少立柱和橫樑交接處的剪力,以減少梁的折斷的可能的。而正因為在斗拱的設計中體現出中國的建築工匠們在建築力學和建築美學方面的智慧,斗拱的設計成為中國建築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3).舉折、舉架的作用是形成屋頂的坡度。

  4.從作者介紹的中國建築的結構特徵的介紹順序中我們發現,一間房子由下而上可以分成三部分:下部的臺基、中間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狀伸展的屋頂。那麼,中國建築體系中是如何把這一間間房子聯絡在一起的呢?我們來看《林黛玉進賈府》中的一段描寫(幻燈片展示:想著,又往西行,不多遠,照樣也是三間大門,方是榮國府了。卻不進正門,只進了西邊角門。那轎伕抬進去,走了一射之地,將轉彎時,便歇下退出去了。後面的婆子們已都下了轎,趕上前來。另換了三四個衣帽周全十七八歲的小廝上來,復抬起轎子。眾婆子步下圍隨至一垂花門前落下。眾小廝退出,眾婆子上來打起轎簾,扶黛玉下轎。林黛玉扶著婆子的手,進了垂花門,兩邊是抄手遊廊,當中是穿堂,當地放著一個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轉過插屏,小小的三間廳,廳後就是後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間上房,皆雕樑畫棟,兩邊穿山遊廊廂房,掛著各色鸚鵡、畫眉等鳥雀。)透過這段描寫,我們體會一下,中國的一所房子在平面佈局上有什麼樣的特點?

  明確:往往左右均勻齊對稱,構成顯著的軸線。從中國建築的平面佈局上可以體現出中國建築文化的中規中矩和階級分明的特點。

  5.我們的房子建造完成,但是智慧的中國建築工匠們在講求建築的實用性的同時,也不會忽略它的美觀性的特點的。同學們能不能結合我們學過的古詩文,想想,在我們的詩文中,對中國建築的裝飾特點都有過什麼樣的描寫?

  明確:“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等等。從這樣的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建築的裝飾特徵中,我們喜歡運用色彩鮮豔的顏色,而這些鮮豔的顏色中,寄託了中國人民對幸福的期盼。

  四、小結

  同學們,對於中國建築的特徵也許以前我們不太熟悉,不過今天透過對梁思成先生這篇課文的學習後,相信大家對我們祖國的建築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認識。

  五、作業

  熟讀課文,思考課文在論述時採用了什麼論述方法?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上節課我們瞭解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知道作者在介紹時採用了先總後分的順序,那麼,這九大特徵有沒有詳略安排呢?作者著重說明九大特徵的哪幾項?

  明確:根據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有:平面佈置,結構方法,斗拱,屋頂,色彩。

  二、九大特徵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築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然後,作者提出了什麼內容?

  明確:(一)中國建築的文法

  1.在學習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些所有的特點都有一定的風格和手法,被中國的匠師們所遵守,為中國的人民所承認,我們可以叫做中國建築的“文法”,(比喻)下面我們結合課文57頁最後一個自然段,找一找,作者究竟是怎樣具體解釋中國建築的“文法”和中國建築的“詞彙”的。

  提示:理解中國建築的“文法”和“詞彙”。

  明確:無論每種具體的實物怎樣地千變萬化,它們都遵循著那些法式。構件與構件之間,構件和它們的加工處理裝飾,個別建築物和個別建築物之間,都有一定的處理方法和相互關係,我們說它是中國建築的“文法”;構成一座或一組建築的不可少的構件和因素,那就是我們建築上的“詞彙”

  2.中國建築的文法要求我們在建造房屋是遵守一定的規則,具有一定的約束性,但同時,中國建築的文法也有極大的運用的靈活性,怎樣理解中國建築文法的靈活性呢?我們結合課文58頁第二自然段來理解。

  明確:中國建築的文法在命題上可以有靈活性。具體體現在運用中國建築的文法規則,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極不相同的“詞彙”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型別。

  (二)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思考:如何理解“可譯性”

  明確:“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也是以“語言和文學”為喻,是指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效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所謂“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三、在理解中國建築的文法特徵及各民族“可譯性”問題過程中,我們發現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大家能不能從課文中再找出一些,並談談你們的理解?

  明確:

  1.這些地區的建築和中國中心地區的建築,或是同屬於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於一家的關係

  [答案]將地區建築與中國中心地區建築的體系關係比喻成兄弟同屬一家的關係,有利於讀者理解文章的內容,讓大家更容易接受這一說法。也為後面的各民族之間的建築的“可譯性”埋下一個伏筆。

  2.兩柱之間也常用牆壁,但牆壁並不負重,只是像“帷幕”一樣,用以隔斷內外,或劃分內部空間而已。

  [答案]把牆壁比喻成我們日常所見的“帷幕”,使讀者更能直觀的理解牆壁的作用。

  3.建築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題,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宮殿、廟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軒、一樓。

  [答案]把各種型別的建築和多種體裁的文章相比,並將建築劃分為“大文章”或“小品”,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因為“命題不同”而產生的風格的不同。

  小結:文章中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讀者生動、形象、深刻的體會到中國建築的風格,所以我們在閱讀一篇說明文的過程中,要注意說明文語言的形象性。

  四、總結

  中國的建築,在經歷了千年的洗禮後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建築特徵,而每一個民族在自己生存繁衍的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築風格,風格雖然不同,但解決的本質問題卻是相同的,作者把它稱作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我們瞭解中國建築的特徵,瞭解中國建築的特徵中體現出的中國的文化,是為了我們在今後的生活中更好的去體會、繼承和發展中國建築的美,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今天所體會到的一切的美,源於對中國語言文字的結構和運用的揣摩和體會。

【《中國建築的特徵》教案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