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資訊科技> 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教改的窘境與突破論文

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教改的窘境與突破論文

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教改的窘境與突破論文

  摘要:高中資訊科技課程在教改中進展緩慢,主要因為學校對課程定位不清、師資水平參差、觀念落後、學生對課程認識簡單化和功利化。要真正取得突破和成功必須要在理解新課標的基礎上準確定位,分解教材,快慢班教學,並更新教學理念和方法,在軟硬體方面給予有力支撐。

  關鍵詞: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教改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3-0200-02

  一、高中資訊科技課程的窘境

  2003年普通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實施,河北省自2009年陸續在省內各高中實行了新的教學改革。與其他學科不同,新課標背景的下的資訊科技課程教改面臨“風雨不動安如山”的現實窘境。

  1.資訊科技課程的定位遊移。普通高中的資訊科技課程以全面培養和提高高中生的資訊素養為目標,要求學生了解資訊科技基本工作原理,能夠以此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能夠對資訊科技和影響作出理性判斷,養成良好的資訊科技使用習慣。課程要求引導學生在學習和資訊科技的活動過程中,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協調統一。在實際的教學中,各類學校對課程存在定位的不穩定,或者認為知識記憶為主,或者提出做中學的理念拋棄課堂,或者任務驅動而忽視教師對課程目標的修正。因為地域、經濟等方面的差異,學校領導者對這一課程的認識也不盡相同,或者認為課程操作已經隨著家用電腦普及而不成為問題,或者認為這一課程更新換代速度過快而理論滯後,或者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正是因為各個學校對課程的思考與定位不同,所以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學校與學校之間沒有競爭,沒有壓力和隨之而來的動力,課程在整個高中教育階段處於不置可否的位置。

  2.師資水平參差不齊,觀念手段落後。資訊科技相對於其他學科而言較新,可供借鑑的經驗少,而且教師多是入職新手,教研組人數少,難以形成集體備課,只能各自為戰。普遍使用的教材,在教學任務分配較廣,內容偏淺,部分只是理論歸納。新教師在教材不確定的情況下,若完全使用教材進行教學,課時難以滿足;根據考綱自行安排,內容不易把握。在教學設計上,面對由於家庭環境造成的`學生學習起點差異尚無解決途徑,存在顧此失彼現象;教學方法方面,在不同學校存在理論宣講與學生實踐各有所重的現象。同時,對這一課程的高一級層次培訓相對於其他科目缺乏,教師暫時找不到提高教學水平的捷徑。

  3.學生對課程認識簡單化、功利化。資訊科技課程涉及知識類(資訊科技基礎知識、資訊獲取、資訊加工)和操作類(文字和表格處理、多媒體資訊加工、資料庫資源獲取)。在實際教學中,知識類可以透過簡單記憶掌握,操作類可以輕鬆上手,卻沒有進行復雜操作的實際需要。因此,高中學生對所謂素質提升和思維訓練尚不能深刻理解,講究迅速“見效”,故而資訊科技課程對他們來說感覺除背誦外,其他多為放鬆娛樂時間。在本質上,這與學生習慣被“餵養”有關,即被動地接受知識而非主動的蒐集、篩選、思考、辨析相關知識。目前在高中課程的學習中,文科課程偏重於透過教師和教輔材料直接“概括”知識點,理科則偏重於不同型別習題的鞏固。資訊科技課程實際是培養學生資訊收集和處理的工具,但如果對這一學科本質的工具性的認識“異化”為學習的目的,就只是停留於簡單背誦和操作,當然也就缺乏了內在的驅動力。

  那麼,在教改中,若想達到教育目的,使得學生真正得到資訊科技的認識和提升,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二、高中資訊科技課程的教學突破

  1.準確定位資訊科技課程在高中教學中的地位。普通高中在課改中體現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是所謂的動腦與動手能力,這是在理論教學與實踐課程中都可以量化的目標,但其他二維目標要體現在教學理念與教學過程。其中在過程與方法的維度涉及理論方面與實踐方面,尤其在資訊檢索與加工的實踐中,對有效資訊的採集、儲存與管理,對資料的深層次加工與計算,必須注重過程,這將極大的影響學生對資訊認識的理念。情感與價值觀是形而上的概念,體現在對資訊科技於將來世界中的作用的認識,對資訊科技發展求知慾的培養和使用度的體驗,如何遵守法規、安全健康的使用資訊科技需要在初期培養,尤其體現在具備較強實踐能力的學生這一層次。

  2.分解教材,分層教學。高中資訊科技課程各個模組相互獨立又存在內在邏輯聯絡。其中資訊科技基礎主要讓學生全面縱覽資訊科技的獲取、加工、管理理論,感受未來學科發展,理解並形成正確的資訊科技觀。其他實踐領域方面,學生存在不同的前期學習基礎,完全可以打破班級教學單元,而以學生水平為教學單位,在達到相應教學目的後即可完成教學任務。這裡並非歧視分等,而是資訊科技學科特點與語數外等學科不同,硬體和環境對學生基礎有先天制約,採用重新分班的教學只會增加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節約教學時間。“有教無類”是我們教學的原則,卻並非實踐的指導方法,“因材施教”才是方法,這個“材”包括不同學科特色的理解、不同的學生基礎,只有如此,方能達到最高的價效比。

  3.更新觀念,更新方法,更新裝置。教師的觀念首先要更新,內容上的技術要有實效性,示例的選擇要有生活性,價值觀念要富於人文性。例如《多媒體資訊的獲取與加工》一節內容,影象的獲取與加工可以選擇證件照的拍攝與加工,聲音的採集與處理可以選擇優質課堂的錄音與處理,影片的獲取與剪輯可以選擇班級紀念冊的製作。也可以班級紀念冊的製作為任務驅動,聲音、畫面、影片都圍繞此目的,要讓學生能夠製作出看得到、留得下的成果。同時針對不同教學水平的班級採用不同教學方法,具備良好資訊科技基礎的學生要加強資訊科技價值觀的引導和資料庫資訊採集和加工的教學,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要透過示範和實踐,增強在文字、表格、聲音、影象等方面的處理能力。資訊科技需要硬體和軟體的支撐,在教改中如果存在技術制約則不可能有教學質量的提升和進步,因此,校方要加大建設電子閱覽室和網路教室的建設,要定期更新教學軟體,從整體上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所學習的是通向未來的技術,而非成型不變的過時手段。

  綜上所述,只有各方面增強合力,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才能擺脫目前的“雞肋”局面,成為高中生探求未來的一面窗子。

  參考文獻:

  [1]陸書英.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資訊科技課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範大學,2012.

  [2]程麗瓊.高中資訊科技基礎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D].四川師範大學,2014.

【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教改的窘境與突破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