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項脊軒志的教學難點重點分析

項脊軒志的教學難點重點分析

項脊軒志的教學難點重點分析

  (一)課文第一自然段裡,寫了項脊軒修葺前後的不同景象,字裡行間,透露出作者對小屋的眷戀之情。說說作者這種深摯的感情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分析:明人王錫爵在《歸公墓誌銘》中說,歸有光的散文“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怛(“慘怛”,憂傷,痛苦。“怛”讀dá)之思溢於言語之外”。究其原因,歸有光善於將感情融注在敘事和描寫之中,因此,讀他的,往往能感受到一種濃重的抒情氣氛。

  課文第一自然段,寫項脊軒修葺前後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詳後。項脊軒原是陳年舊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簡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對它卻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時,不但“使不上漏”,而且“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著意對書齋周圍的環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後,作者“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滿架的書都是“借”來的,說明作者當時處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讀,似有無窮樂趣。正因為作者具有高潔的情操,所以他能夠從樸素的環境中看到無窮詩意。白天,“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筆下的庭院顯得多麼幽靜,多麼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則“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正是詩一樣的語言,畫一樣的意境。皓月當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牆上,錯落有致,別具情味。微風過處,頓見光影搖動,但聞幽香陣陣,更覺心曠神怡。這裡作者寫的是景,但景中含情。從作者筆下那“珊珊可愛”之景,讀後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項脊軒那種深摯的眷戀之情。

  (二)課文第二自然段記敘了母親哪幾件往事?這些事情是怎樣串連起來的?回憶起這些瑣事,為什麼會“語末畢,餘泣,嫗亦泣”呢?

  分析:這一段裡一共記敘了母親兩件瑣事:一是母親當年曾經來過軒中,二是大姊在老嫗懷中呱呱啼哭,母親聞聲趕來問飢問寒的情景。這兩件往事是透過老嫗的回憶串連起來的。作者八歲喪母,很早就失去了母親的愛撫和關懷,但正因為如此,作者對於母親也懷有更深的眷戀之情。現在,曾侍候過母親的老嫗來到軒中,常常指指點點,“某所,而母立於茲”;有時,還繪形繪聲地描寫母親當年對兒女如何關懷。母親早已逝去,然而母親的遺蹤如今仍處處可見,母親親切的話語還響在耳邊,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懷念呢?因此,話語未畢,作者不禁潸然淚下。至於老嫗,一則因為“先姬撫之甚厚”,二則也有感於母親一片慈愛之心,所以也隨之哭泣。這一筆明寫老姬,實際上進一步讚美了母親的品德。

  (三)第三自然段裡敘述了作者束髮讀書軒中,祖母前來探望的一件佚事。說說祖母的言語舉止表露了她怎樣的心情?

  分析:這件事情是作者親身經歷的。一次,作者在軒中讀書,祖母前來探望。一見面,祖母就說:“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話語中既含疼寵之情,又有讚許之意。“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這一段描寫,細緻入微地寫出了老祖母複雜的內心活動。臨走的時候,輕輕闔門,生怕屋外有什麼動靜會干擾孫兒讀書。一個小小的動作,表露了祖母對孫兒的關切之情。同時,看到孫兒如此發奮,想見將來必有成就,喜悅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喃喃自語,又想到自己年歲大了,怕等不到孫兒獲取功名那一天,激動之中,又稍帶有幾分傷感。“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希望孫兒取得功名,榮宗耀祖,這無疑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透過一個細節,幾句話語,就把祖母對孫兒的勉勵、期待之情摹寫得十分真切,在寫作上也還有借鑑的價值。

  (四)課文第五自然段透過哪幾個生活片斷來抒寫作者當年與其妻的親密感情的?

  分析:作者撰寫《項脊軒志》一文之後,又有其妻來歸一段情事。項脊軒中原是作者一人獨居,或“嘯歌”,或“兀坐”,以詩書自娛。“後五年,吾妻來歸”,這時的項脊軒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有問即有答,有學即有教。從字裡行間,我們似可以聽得見項脊軒中傳出來的歡聲笑語。再說,作者安貧樂道,他的妻子問的是大事,學的是書法,志趣既然相近,伉儷間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見。這一層從正面寫。接著,作者又指出一件瑣事,“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表面看來,這一句話突然冒出,似與上文全不相關,然而細細體味,文脈似斷而實連。“吾妻”轉述的.是諸小妹的話。諸小妹怎麼會問起“閣子”的事呢?無疑是“吾妻”經常在她們面前提起的緣故。那麼“吾妻”為什麼會經常提起“閣子”呢?上面“時至軒中……”那一句話就是答案。可以想見,“吾妻”經常在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閣子”,而且還有閣子中的人,他們在閣子中柔蜜無間的生活。這一層從側面寫,對前一層既是補充,又是深化。“其後六年……其後二年……”這一層,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後的一些事情。句句記實,字字含情。第一句,說“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項脊軒原先是既窄小,又破舊,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獨居陋室,自有無窮樂趣。現在呢?因為“吾妻死”,室壞也不想修了。作者沒有說妻子亡故以後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懷念。但讀者從前後的對比中自能體會到作者對妻子那種真摯的感情和深切的懷念。其後寫兩年以後重修項脊軒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時日,但復葺舊室,全然不見當年的熱情。這一段記敘,語言平實,而無限傷感溢於言外。

  (五)這篇課文以記敘庭中那株枇杷樹作結。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

  分析:結尾,貴有餘味。這篇課文的結尾,可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庭有批把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樹,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聽到妻子的歡聲笑語。“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何況這一番是永別呢!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由“亭亭如蓋”的樹,自然就會聯想到當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現在物雖在而人已去,佔據著心頭的只是一片悵惘之情。這一句話,託物寓情;同時又點到“庭”,與題目“項脊軒志”相照應。言簡意丰情深,耐人尋味。

  (六)作者寫本文時,原是不分段的。

而現在的各種選本里,都給它劃分了段落,但劃分的方法卻不盡相同。如“然予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有的劃在第二自然段裡,有的則放在第一自然段末尾。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哪一種劃分的方法比較合理,為什麼?

  分析:按照林紓的說法,這篇課文“有‘軒’字為主人翁,則人事變遷,家道坎凜,皆歸入此軒,作睹物懷人寫法”。(《春覺齋論文》)它記的是物,寫的是情。如果說項脊軒是謀篇佈局的一根明線的話,那麼作者對項脊軒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自己親人深摯的感情,像一根伏線貫穿全文。前半篇主要寫作者在軒中讀書之樂趣;後半篇轉為懷舊,主要寫“可悲”之事。因此,“然予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啟下,以“然”字作轉折。

  這句話放在第一自然段末尾不妥。因為既已用“然”字作轉折,那麼這句話的重心在開啟下文。換句話說,這句話跟下文的關係比跟上文的關係更為密切。

  順便說一下,有的選本以“嫗亦泣”為界,將“可悲”的事再分為兩段:這樣,上述那句話就應該獨立成為一段,因為它管的範圍至少要到“令人長號不自禁”為止。

  (七)課文中用了不少疊字,試把它們找出來,並說說它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分析:短短一篇課文,六用疊字來摹聲、繪景、狀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樂美。

  如用“寂寂”來烘托環境之清靜,用“往往”來渲染門牆之雜亂,用“呱呱”來描摹小兒的哭聲,用“默默”來狀寫作者攻讀之刻苦。又如寫月下之樹隨風搖曳,用“珊珊”;寫枇杷樹高高聳立,用“亭亭”。用雙疊字,摹聲更為真切,狀物更為細緻,寫景更為生動;而且誦讀起來,音節和諧,更富美感。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純客觀地狀物繪景,而是“隨物以宛轉”,“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既寫物貌,兼寫心情,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詞,既強調門牆到處都是,話語中又流露出作者對分家後出現的雜亂現象的厭惡和不滿。如“珊珊”一詞,既寫出樹影晃動時輕盈舒緩的樣子,同時也透露了作者對項脊軒無比深摯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詞,既使人想到樹木高高聳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這一筆中間,寄寓了作者對亡人的感慨和惆悵,讀來富有餘味,黑格爾說:“在藝術裡,感性的東西是經過心靈化了,而心靈的東西也借感性化而顯現出來了”(《美學》第一卷)。課文中的不少描寫也正說明了這一點。

  (八)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分析: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項脊軒的興廢變遷,一條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先寫項脊軒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寫經過修葺後的項脊軒的優美、寧靜和恬適,表現的是作者對項脊軒的喜愛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予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引起了對家庭生活瑣事的回憶,而這些事又都與項脊軒有關,都表現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寫了大家庭的分崩離析和破落,表現作者對家庭衰敗的哀痛;二是寫母親對子女的無微不至的關懷,表現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三是寫了祖母對作者的牽掛、讚許和期盼,含蓄地表達了懷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負親人的撫育和期望的無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寫了亡妻生前在軒中的生活片段和軒以後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妻子的真摯情意。作者正是這樣把經過選擇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間中來,儘管這些材料看來互不關聯,可它們都發生在項脊軒,作者用這一小屋的歷史把物境、人事、所見、所聞、所感等等,有序地貫穿起來,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們統攝起來,經過濾,使這些本來互不關聯的東西產生內部聯絡,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諧的統一。

  (九)本文在選材上有什麼特點?

  分析:作者善於從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瑣事,用典型的細節和場面,寥寥數筆,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於與之共鳴。在中作者借項脊軒來寫事,這些瑣事、瑣談雖是一鱗半爪,但它們是人生活之樹上採擷的最有光彩的枝葉,是生命長河中最動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靈感受過的且感受最深的、歷久不忘的,所以這些我們平常熟視但只有感覺而不怎麼認識的事,一經作者真切再現,便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便能以“小”、“瑣”事令讀者產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寫對母親的懷念一事,作者早年喪母對母親的慈愛不可能有太深的記憶,於是由老嫗說出,極為自然。作者沒有讓老嫗說出有關母親的什麼動人的大事,只寫“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可謂平淡之極,但對於一個幼年喪母的人來說,是多麼的親切,多麼的溫暖,又多麼讓人懷念!所以,“語未畢,餘泣,嫗亦泣”,讀者讀之“亦泣”,正如王錫爵所說的“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側之思溢於言語之外”。

  本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何特色?

  本文在表現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著任何色彩,這一點是本文和《阿房宮賦》最明顯的區別。《阿房宮賦》多用排比、誇張、比喻,對宮殿、宮中的人、珍寶等極盡鋪敘誇飾之能事,用詞華美豔麗;而《項脊軒志》中作者對一事一物一人盡皆平實說來,“不事雕飾”,用語極為清新淡雅。但正是這“不事雕飾”“而自有風”。例如寫老祖母來看望和勉勵“我”的場面中,作者無意於雕琢,只是依次將事情如實道來,卻十分真實感人。一見面,老祖母說:“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語氣親切而又恢諧,貼切地傳達出老祖母對孫子的關切、疼愛的心情。臨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一個輕輕的關門動作,幾句自言自語,細緻地透露出祖母內心的激動、喜悅和對孫子殷切的期望。頃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當用之。”寥寥幾筆,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長號不自禁”;同時也準確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於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項脊軒志的教學難點重點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