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春節> 春節的民間傳統食物介紹

春節的民間傳統食物介紹

春節的民間傳統食物介紹

  春節,也稱過年。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中國人對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是非常重視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春節傳統美食,歡迎參考。

  角仔

  角仔,又叫油角,在過年的時候,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有,是用來招待客人的過年食品。角仔的形狀像“荷包”,亦即錢包,取其錢包飽脹的好兆頭。

  製作方法:

  (1)要和麵,先將麵粉加上雞蛋、把和好的麵糰碾成薄片,用圓型玻璃茶杯作為角仔皮模具,做成一片片圓型角仔皮。

  (2)做餡料,用炒熟的花生米(碎的),加入白炒糖、炒熟的芝麻,摻勻攪在一起,逐片放進餡子包成半月型角子,圓邊捏緊並扭上花紋。

  (3)放進鍋裡炸成金黃色,一個個美味的角仔就出來了!不過要出鍋的角仔好燙,要放一會才能吃。

  糖環

  糖環是廣西、廣東一帶有名的特產小吃,是春節過年必備的好食品。糖環在過年的時候代表好意頭,預兆錢財的意思。

  製作糖環的模具

  製作方法:

  (1)煮糖漿,用清水搓成糯米麵團,再加入沸水和糖漿繼續均勻搓。

  (2)搓成粉團壓進糖環模具裡,用力壓,用刀批平,用力拍出。

  (3)放進鍋裡面用油炸,香噴噴、爽口的糖環出來了,金黃金黃的,看見都流口水了!

  蛋散

  蛋散,是珠三角比較有名的小吃,是以麵粉、筋粉、雞蛋和豬油製作而成。

  據說,蛋散有一小段故事。在舊時候,當每家人都準備好花生、芝麻、糖等餡料包“油角”下鍋時,有一家窮人卻窮得沒錢買餡料,男主人望著一堆已經發酵好的麵糰發呆,苦思之下得:富人有富人的吃法,我窮也要做,為來年討個好兆頭。沒餡料做就把麵糰壓扁下油鍋也行。新年到了,當其他人來窮人家拜年時,窮人拿出那些小長方塊來招呼朋友們,大家都感覺很新奇,品嚐之下:“噢,那些小方塊——酥、脆、入口即化!好吃極了。來年我們也要做,請問這個叫什麼名字?”窮人細想後說:“因為配料有雞蛋,入口即化的特點就像散了架似的,就叫蛋散吧。”

  煎堆

  “煎堆碌碌,金銀滿屋。”這是廣東人過年的溫暖記憶之一。臨近大年三十,各家各戶就張羅著“開油鍋”、炸煎堆了。煎堆呈球形(寓團圓之意,有“碌得起”的吉祥意煎堆蘊),糯米粉做皮,炸至金黃,表皮勻布芝麻,爆谷餡甘蜜味濃,其皮酥脆異常,為新春送禮佳品。

  油餈

  油餈是廣東人過年經常做的一種食物,每次做油餈的時候就會感覺到濃濃的過年氣氛。

  製作方法:

  (1)煮糖漿,加入糯米粉,搓成麵糰。

  (2)取手心大小的麵糰搓圓圓,然後在中間捻出一個小空心,慢慢地在面的上面收口,一個圓圓的餈模就做好了。

  (3)放進鍋裡滾,注意要不停地翻動油餈,以免焦了,炸到整個餈漲大、金黃就好了。

  笑口棗

  笑口栆,或稱細煎堆,是一種中國人在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吃的食品。明永樂年間正式定名為元宵。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麵粉,雞蛋,糖,芝麻製成,實心。人們把這種食物叫“笑口栆”,是由於在高溫油炸過程中麵粉表面出現爆裂,樣子就像人開口大笑一樣,象徵全家人開開心心,笑口常開,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製作方法:(1)在盆裡打上雞蛋再加上一點蘇打粉、適量的`白糖、飴糖,白麵、油一起攪拌,攪拌均勻並揉和成麵糰,放到案板上,搓成粗長條,揪成小劑子,揉成圓球形;(2)麻仁用水拌勻,把小劑放在麻仁內滾一滾,不要按揉;3.炸笑口棗與油炸一般食品有所不同,下鍋時油溫要高(要在七成熱以上),但又不可過熱,過熱則不開口;下鍋後油溫要低,但又是不可過低,過低則容易炸碎。所以,在熱油下鍋後就要端離火眼,降低油溫去炸;當油溫低於五成熱以下時,又要回到火上加熱稍炸一下,這樣,才能將笑口棗生坯慢慢炸成老黃色、開口。同時,不可多加攪動,翻一個身即可。

  年糕

  年糕中國漢族的傳統食物,屬於農曆新年的應時食品。是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製作方法:

  (1)把糯米粉、粘米粉混合均勻,倒入沸水攪成熟漿。

  (2)再在熟漿中逐步加進糖漿攪拌均勻後放在大蒸籠中,每個蒸籠放漿厚約3~4釐米,用猛火大約蒸4小時。

  (3)倒在案板上,用木棒槌搓至勻滑,便可分成糕坯,放在有竹葉墊底的鐵圓圈內,在糕面掃油粘上欖仁、紅棗,翻蒸約20分鐘。

  過年與飲食

  《爾雅·釋天》中說:“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歲為名”,把“年”當作收穫的象徵。另有一說,認為“年”字按古人的寫法,是個象形字,有頭有尾,四腳伸開,象一個大壁虎,是種可怕的不祥之獸,一歲之中,若沒有遇見它,便平平安安地度過了,於是大家聚在一起燒些好東西吃一頓,這種慶祝的活動叫“過年”。現在我們來看看中國人過年的飲食情況。

  從南北朝到宋代,長江流域年節有飲“屠蘇酒”、“柏葉酒”和“桃湯”的習俗。飲屠蘇酒據說可以避瘟疫。柏葉酒,由柏樹葉浸於酒中製成,柏為常青之樹,柏葉後凋而耐久,飲柏葉酒即取其壽命長久之意。

  明清以來,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顯的差別。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餃子中放糖,祈求來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則在個別餃子中包一枚錢幣,誰吃到了誰就會在新的一年裡發財。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湯圓”、“糰子”、“圓子”,中間包糖為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過年包餃子、南方過年做湯圓的習俗仍然極為普遍。

【春節的民間傳統食物介紹】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