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再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

再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

再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

  閒來無事,再讀<<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如《火燒赤壁》、《三顧茅廬》《智收姜維》、《草船借箭》等,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曹操的生性多疑、周瑜的心胸狹窄,令人難以忘懷。但是我卻對魯肅這個人物十分敬仰。

  在故事中,魯肅是忠義、誠實、守信的代表,有時讓人覺得十分木訥。其實不然,他的才華不亞於諸葛亮,他早就看出了三分天下的時局。《三國演義》中的魯肅常常被人誤解為優柔寡斷,缺少智謀。實際上他同樣有著超常的智慧和堅韌的品格。在《三國演義》中他也表現出了大智若愚、仁厚忠實、唯才是舉等品格,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形象之一:大智若愚

  我們以借荊州為例來看一下魯肅的大智慧。赤壁之戰結束以後,諸葛亮設計攻下了南郡、襄陽和荊州,周瑜大怒,想舉全力攻打劉備,此時,是魯肅把周瑜攔了下來,魯肅曰:“不可。方今與曹操相持,尚未分成敗,主公現攻合淝不下,不爭自家互相吞併,倘曹兵乘虛而來,其勢危矣。況劉玄德與曹操相厚,若逼得緊急,獻了城池,一同攻打東吳,如之奈何?”縱觀全域性,不難看出魯肅的正確性,如果劉備被孫權所滅,則孫權實力也會受挫,孫、劉聯盟消失,他勢必在曹操的強大攻勢下難逃滅亡的厄運。是魯肅借討要荊州的名義,給了劉備發展的時間,讓劉備有了立足之地,讓周瑜得到了罷兵的合理理由,讓孫劉聯盟得以維持。我們來看魯肅在討荊州時所說的幾句重要的話,魯肅曰:“若公子不在,須將城池還我東吳。”跟周瑜覆命時,肅曰:“吾觀劉琦病入膏肓,現今面色消瘦,氣喘嘔血,不過半年其人必死。那時往取荊州,劉備無得推故。”這兩句話實在說得太妙了。第一,給了劉備發展的時間和地盤。第二,穩住了周瑜報仇心切的情緒。第三,使再討荊州有理有據。第四,保持了孫劉聯盟的關係,使曹操不敢毫無顧忌地南下。一舉四得,東吳得到了最大的實惠。也正如魯肅所料,孫權戰合淝不利,周瑜只得罷兵。第二次討要荊州時,劉備以沒有地盤為由,拒絕交還,魯肅沒有強取,答應劉備再拖延些時間,給了雙方迴旋之地。在這裡魯肅善於謀劃大局、善於籌劃的才能一覽無遺。但是人們在這裡只看到了魯肅被諸葛亮的幾句話就“騙了”回去,把魯肅討荊州的'兩句話看成了他上當受騙的佐證,普遍認為魯肅“傻”、“無能”,殊不知魯肅在這兩句話裡包含了他的大智慧,表面上吃了虧,卻獲得了生存之道,表面上愚鈍,其實有真正的大智慧。

  形象之二:仁厚忠實

  魯肅的忠厚在《三國演義》中是出了名的,魯肅討荊州未果而回,作者這麼描述當時的原因:“魯肅是個寬仁的長者,見玄德如此哀痛,只得應允。”作者這樣寫包含了自己的深意,魯肅在劉備的眼淚面前心軟了,顯得毫無對策,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他的心計遠沒有諸葛亮、劉備深,能被對手以眼淚征服,可見宅心仁厚。他的這種優秀品質還表現在幾次“救”諸葛亮上。諸葛亮受劉備之託去與孫權聯盟,他才華橫 溢,備受東吳主帥周瑜的嫉妒,周瑜幾次想設計除掉他,但諸葛亮都在魯肅的幫助下成功脫險。第一次,周瑜初會諸葛亮,便漸生殺意,肅曰:“不可。今曹賊未破,先殺賢士是自去其助也。”第二次,周瑜以讓諸葛亮斷曹操糧道為由,想除掉諸葛亮,諸葛亮佯裝中計時,“肅不忍,以言挑之曰:‘先生此去可成功否?’”“不忍”二字展現了魯肅的仁厚品格。第三次,草船借箭時,他幫助諸葛亮打點一切,成功地助其完成了任務。如此種種,且不管魯肅如何冠冕堂皇地用以國家大局為重來勸說周瑜不殺諸葛亮,當然國家大局是最重要的,但“不忍”二字才是發自他內心的呼聲,有如此仁厚之心怎能見死不救。

  形象之三:唯才是舉

  這一點看似無關緊要,但實質上意義非常大,這也同樣涉及一個人的品質問題,一個人如果能真正做到這一點,便能夠為國家做出巨大的貢獻。別人有才華而自己不嫉妒,能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便可謂是真正的君子。魯肅一生推薦過很多人才,如諸葛亮。

  綜上所述,魯肅是一個識大體、顧大局的謀者,雖不像諸葛亮、周瑜、曹操那樣叱吒風雲、獨領風騷,但他卻是盡職盡責的典範。由此我想到,生活中的我們,比如我,可能沒有選擇的機會,但是我卻有選擇做好的權力與機會,也可以像魯肅那樣力爭看得遠些、顧大體全些、做得認真、仔細些!我們每一個人積極向上、拼搏進取,那麼,我們的前途一定是遠大的、光輝燦爛的!

【再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