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材> 一年級數學教材編寫問題探析論文

一年級數學教材編寫問題探析論文

一年級數學教材編寫問題探析論文

  學生學習上、下、前、後、左、右的時候,在比較判斷兩個物體相對位置這一知識點上面是比較困難的。例如學生能夠很快回答出“誰在誰的後面”,但是對於“誰的後面是誰”這一類問題卻回答不上來,如果換一種提問方式: 他的後面是誰? 就比較容易回答,所以,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以學生為中心來設計提問。

  現行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在編排時沒有注意到學生也正開始識字並且識字數量有限,跟本還不認識“前”“後”“左” “右”這也反映出與語文學科脫離聯絡,因而給教師教學這部分知識帶來更多困難。現行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在編排與學科之間脫離聯絡還在語文教學也有反映,比如語文教學查字典就沒考慮到學生數學才學到100以內的數,這讓學生很快找到頁碼是比較困難的。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前深入瞭解學生,抓住學生年齡特點,掌握學生已有知識程度,做好課前準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生活化教學的開展,透過將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絡,引導學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搭建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平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自主發現、探索中學習新知識,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做好引導,發揮出教師在學習中的組織者、合作者的作用。

  透過學生日常的經驗積累,學生對左右手能夠有一個基本的認知,但是在區分左右的時候,有時還是比較模糊,分不清,要加深學生的印象就必須透過更加具體形象的認知。在實際的操作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要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選擇其中具有代表性和探討性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最終找到問題的答案。在引導學生質疑的過程中,促進了學生的探討,鑽研能力的發展,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識。

  在教學十幾減9、十幾減8的鞏固練習時,我最深的一點感受就是: 教師必須注重對學生預設方面進行加強,教師要深入地研究、吃透教材,要從容應對學生的很多新奇答案,要準確把握教材的整體思路和數學教材編排與學生獲取知識及學科之間的聯絡。在教學十幾減7之前,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有效遷移運用方法,掌握十幾減7、8這些知識點是沒有難度的。大部分學生都知道15 - 8 = 7,但是在互相交流談論方法的時候卻沒有表現出很活躍的氛圍。有學生提出了運用“破十法”,但是很多學生對於“破十法”的概念和運用很模糊,不知道該減幾、加幾; 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時,由於沒有熟練掌握7、8加幾這一知識點,運算起來也速度很慢,準確率也十分低。由此開來,學生的只是遷移能力和口算能力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水平。對於“破十法”,我們應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加深學生對這一方法的理解運用,而不是隻單純的灌輸給學生這一方法。就比如“十幾減9”,有一小部分的學生雖然想到了先用10 - 9= 1,然而他們僅僅是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想到的,對於“破十法”的原理和作用學生是不明白的。因為他們沒有體驗或者是有過這種經歷卻不曾思考過“為什麼要這樣做”,也就是對“破十法”沒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在學生中很多同學沒有想到利用遷移,即使有同學想到了但是也不知道該如何用。因此教師要注重在生活中引導學生加強對“破十法”的應用,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就十幾減6、5、4、3、2的計算方法而言,學生已經能夠順利遷移,絕大多數學生不僅能自主遷移、正確解答,就連平時不太會表達、思維較慢的幾個學生也能順利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只是速度稍慢。在課堂上教師要運籌帷幄。要提供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索、理解、運用,不能因為擔心讓學生太自由從而禁錮了學生的思維。

  教師在教學“認識圖形”時把握好教材編排與學生獲取知識及學科之間的聯絡應該注:

  1.在上課之前,教師引導孩子們回憶聯想之前所遇到過的平面圖形,讓孩子們說出他們的名稱,這樣既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同時也將這節課要學習的知識點引了出來,可謂一舉兩得。

  2.透過大膽創新和對學生學情的準確把握,重新調整組合教材,在最後的綜合運用環節加上“做風車”這一環節。在我和孩子一起“做風塵”的過程中,拉近了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構建了一個融洽的師生合作學習氛圍,使我和學生都從中受到了極大的益處。對教材的重組可謂“英明”.

  3.在課件運用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多媒體技術對於當前課堂教學深深的推動作用,在多媒體的課堂中,孩子們學習興趣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視聽結合,圖文並茂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們在課堂中學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教學數的順序和比較大小,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善於觀察,總結出100以內數目表的規律性,讓學生在數的含義、數位、數的讀與寫等重要知識點上面得到鞏固加強; 難點在於引導學生認識瞭解到數的順序,掌握排列規律。依據教材編排的思路和學生的年齡特徵,為了引導學生清楚地認識100以內數字的`排列順序,更加明確地掌握每個數在數目表中的位置及與其相鄰數的關係。在教學多一些、少一些時,教師出示金魚的魚缸圖讓學生估一估,有多少條金魚?在學生估測的基礎上告訴學生估測的一般方法: 先在魚缸中圈出10條金魚,再讓學生觀察、目測魚缸中大概存在著幾個這樣的10條,最終學生估算出金魚數目大概有50條左右。接著出示兩幅魚缸圖,一幅裡面有10條黑金魚,另外一幅裡面有15條花金魚,讓學生根據這三幅圖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說一句話。

  教學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透過對不同角度計算過程的理解,從而總結、發現不同的計算方法。在資料不大的情況下,利用數的前後組成來計算,是一個比較好的計算方法。後面的“擺一擺” “數一數”數學實踐活動課,基於學生喜歡動手操作的年齡特點,創設一些有層次性、操作性和實踐性的問題: 嘗試擺、探究擺、運用擺、模仿寫,透過這些活動,加強學生對100以內數的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運用。在這樣學習、體驗知識的過程中,不僅增強了學生的知識能力,而且有效培養了學生強烈的數學意識和檢驗意識。

  總之,課堂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師只有充分了解數學教材編排與學生獲取知識及學科之間的聯絡,才能更好地適應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

【一年級數學教材編寫問題探析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