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冬至節> 冬至憶舊散文

冬至憶舊散文

冬至憶舊散文

  “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傳統節日。“冬至”,民間又稱之為“大冬”,也是紀奠祖先的日子,到這一天家家都要燒冥錢敬祖宗。同時,“冬至”也是數九寒冬的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冰天雪地來臨了。俗話說:“過了冬,長一蔥”,意思是說,過了冬至日,晩上天黑的要遲一點,白天的時間要比黑夜長一點了。

  我的童年是輕鬆而快樂的,小時候上學,書沒有幾本,作業也不多,因此與夥伴們在-起遊戲、玩耍的時間很多。冬天,課間休息,與小朋友們在教室門口或操場上玩,課後放學與同學們更是常常玩到天黑才回家。冬天,與同學們在學校玩得最多的遊戲是“擠小矮子”、“鬥雞”。出了學校門玩的遊戲和花樣可多了,有:滾鐵環、抽陀螺、拍香菸紙、飄洋畫、飄糖紙、滾錢、摜紙角子、甩摜炮、跳格子和跳繩,而調皮的男孩放學後玩得最多的是到古城牆分成我軍和敵軍“開仗”,要不去砸河裡的冰,用蘆柴管在冰塊上吹個洞,用繩子穿起來當鑼敲。想想現在的小學生除了上學就去參加各類補習班、興趣班,小小年紀揹著大書包,早早地戴上小眼鏡,為實現大人們的理想整天忙於學習,童年生活毫無樂趣。

  想當年,到了“大冬”這天,同學們相見,見面的第-句話就是“你吃湯圓了嗎?”。問過這句話,大家就在-起“擺拽”、“羨老油”:“我家吃得是薺菜湯圓”、“我家吃得是葷油丁湯圓”、“我家吃得是芝麻糖湯圓”“我家吃得是桂花糖湯圓”、“我家吃得是芝麻湯圓”。(與我們這裡鄉風不同的別的地方,也有“大冬”這天吃餃子的習俗。相傳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源於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為治療鄉鄰在冬季被凍傷的雙耳,發明了名為“嬌耳”的食物,在冬至那天分給鄉鄰驅寒。為了紀念他濟世行醫的恩德,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都要包嬌耳吃。後人又稱“嬌耳”為“餃子”。古人相信冬至大如年。於是這一天,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至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我們這裡“大冬”這天吃湯圓的習俗,應該圖的是一個舉家團圓和期求萬事圓滿的意思。)那時,同學們的家境沒有特別貧困的,也沒有特別富裕的,但是,同學們的臉上洋溢著的是幸福與快樂。這天到了課間休息或快要放學時,幾個調皮的.孩子會一起衝著老師的背影大聲唱起那首童謠:“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湯圓,老師不放假,學生不把錢”。老師聽到後會回頭善意地瞪同學們一眼,同學們見了會很開心地發出笑聲。當然,學校這天是不會放假的,學費也是必須要繳的,但同學們唱了這首童謠,很是開心,也許這是一種童心的發洩,老師也許是把同學的作為看成是-種童趣的流露。

  現在,毎當我想起童年的那些故事,是-種美美的追憶,是-種深深的留戀,寫起來覺得童年時光是多麼的甘甜。

【冬至憶舊散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