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寒食節> 從寒食節到清明節優美散文

從寒食節到清明節優美散文

從寒食節到清明節優美散文

  唐朝之前,寒食節是一個很繁盛的節日,王冷然《寒食篇》中有這樣的記載:秋貴重陽冬貴臘,不如寒食在春前。說的便是寒食節在當時之盛。而與之相比,清明則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然而從唐代起,清明這個節日便逐漸盛起,而寒食則日漸式微,到最後,清明這個節日竟取代了寒食節。這兩者之間,到底是如何轉變的呢?不妨細細道來。

  寒食節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與之相比,傳統的清明節則顯得晚一些,只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但也相差無幾,只一百多年而已。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曆書》有這樣的記載:“春分後十五日……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很好地解釋了清明此名的由來。寒食節,有兩種民間傳說,一是說為了紀念火神。二是春秋時晉國介子推割大腿之肉救晉文公,後又被晉文公燒死之事。文公為紀念他,便命這日禁火。由此說來,清明與寒食都是兩個有著歷史淵源的節日。

  清明節從唐朝開始逐漸取代寒食節,首先,是因為清明節與寒食節在時間上緊緊相連,寒食過完就是清明。其次兩個節日都有懷念祭奠先祖的意思。這兩點給唐之後清明逐漸兼併取代寒食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此外,寒食節的種種弊端也成了逐漸衰退的重要原因。寒食節又稱禁火節,兩漢時桓譚《新論》中記載:“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疾病緩急,猶不敢犯。”王建的《寒行》雲:“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這兩個記載都有力地證明了寒食禁火給民眾帶來的種種不便。而清明作為踏青遊玩的'好節日則又為其盛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寒食節祭奠先祖一直以來都是民間的習俗,直到唐朝經過幾次波折才正式為官方確認,並逐漸成為清明之風俗。“或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鬆軟,曾無戚容,並宜禁斷。”民間民眾祭奠時多飲酒嬉戲,官方認為此舉有不尊敬先祖之嫌,便禁止之。唐開元二十年(732),朝廷頒佈赦令,准許寒食上墓行拜掃之禮。《寒食拜埽》有記載: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說的便是把民間流傳日盛的寒食上墓習俗重新予以准許。

  唐朝起,清明逐漸與寒食節混淆,到明清兩代,百姓言清明者遠遠多於寒食。唐朝作為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時代,各個方面都得到長足發展,也成為第一個為清明放長假的朝代。唐開元二十四年(736),清明放假四天。唐朝大曆十三年(778)開始,清明放假五天,到貞元六年(790),假日增加到七天,此後各個朝代都放假。

【從寒食節到清明節優美散文】相關文章: